主持人:说到沟通,我觉得挺重要的,特别是像我们这样的好大学,考完之后,招办老师欢不欢迎同学们主动联络他们?
郑方贤:当然欢迎,我们也希望通过各种途径能够联系到这些学生。从复旦来讲,这么多年做下来,我们跟宣传组老师讨论,基本上出于两个目的,一个是给同学以正确的指导,不完全站在大学的角度上,学生高考是第一次,我们作为老师就有责任帮他们出谋划策进行指导,这是我们的责任,所以跟学生的沟通、跟家长的沟通很大意义上在这方面,帮助他们去了解大学,提高对大学的认识。第二,帮他判断,说你这个学生目前的状况适不适合复旦的报考,包括在复旦的报考生源里你是什么位置。我想这两个目的是一致的,所以我认为我们的同学要多方位地了解和沟通,这非常重要,而不要仅仅说某一点上觉得我应该这样想,要多比较、多沟通,只有好处,没有坏处。
主持人:还有个问题,谈起北工大学理科比较强,清华大学工科比较强,复旦大学在哪个方面是最强的?
郑方贤:实际上从大学形成的形态来讲,复旦是1905年创校,它真正的大发展是1952年国家院系调整之后,当时形成了文、理综合的格局,一直到九十年代。到2000年的时候,我们又和当时的上海医科大学做了一个强强联合,当时大家都有说法,北有北医,南有上医,这样非常强的结合就形成了综合性大学的格局,就是文、理、医三足鼎立。所以,学科的发生、成长到发展的过程,实际上可以探索它的渊源,就是所谓的强弱或者新学科和原有学科的变化,回到这里来讲,复旦什么是最强的?我们通常会讲中文、历史、哲学、经济、文史、哲经、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医学,还有一些是特有的,比如说新闻,复旦新闻学,国内大多数媒体的负责人都是处于这里,因为它已经有八十年了历史了,是中国最老的新闻媒体的摇篮。还有和中国经济发展水平相结合的,比如说社会学、国际关系学、电子信息学、管理学科,这都和地方经济政治的发展有关系,和社会形态有关。所以我觉得看一个学科专业的时候要结合它的历史和现状,但是有一点家长和考生可以放心,像复旦这样的学校办一个新的专业,它必须有强大的资源的支持,一个是师资,一个是实验设施条件,一个是科学研究水平,还有一个是它的发展方向。所以,我觉得专业没有好坏之分,但是肯定会有热门和冷门之分,我们现在讨论更多的所谓强弱,考生没搞清楚是热门和冷门之分,但是热门和冷门通常受社会的影响会有变化。
我曾经讲过最近三五年是经济、金融特别热,十年以前是通信工程、电子信息特别热,再前十年是会计特别强,再往前推十年是数理化。所以,社会在不断发展过程中,热门是会转移的,不能一概而论。
主持人:我听了您说觉得很有道理,大家觉得现在金融危机了不去学经济了,这反而是误区,因为三四年之后可能经济回暖,那时候需要更多的经济人才,所以不能从现在的角度出发。
郑方贤:这里有一个不同点,就是如果你有能力、有实力,你现在了像复旦这样好的学校,那你的期望、你将来的发展空间不是以择业来定的。如果你还是想着做哪一份职业,上这个学校做这份专业,我觉得那完全是一个失误的判断,我觉得你是为将来的理想去学习的,通过复旦的学习给你更高的台阶和期望。如果从这点出发的话,和我们学校的培养目标就一致了。为什么这么看呢?全国一年的考生有1000万,怎么算我们收的3000学生是最好的学生,他们在各行各业都是优秀的人才。从这点上来讲,他们是以综合素质参与社会的竞争,而不是以专业知识进行职业的竞争,我觉得这个认识对报考复旦的学生和家长要认清楚。
主持人:我刚才听您说,新增一个专业都要有师资力量、实验设施配套,我们今年有吗?
郑方贤:今年有一个,就是核技术。这个专业作为工学学位,当然是顺应国家需要,因为国家核工业发展非常快,需要大量的高尖端的人才。复旦办这个专业是因为我们有这个基础,我们原来有非常好的原子核物理系,我们原来的校长就是这个学科非常有名的科学家。我们当时就有物理二系,后来因为需求有限,主要是因为研究的发展,后来中间一段时间停招,现在恢复接上了,教师、研究团队都还在工作,所以我们可以提供非常高质量的培养。当然,我们今年的招生非常有限,因为只满足非常高端的人才的需求。
主持人:大家都觉得高考很严酷,并不见得进去之后真能找到适合自己的专业,很多人想转专业,您刚才说了专业有冷门、热门之分,每个人都想从冷门转到热门,我们学校允许转专业吗?
郑方贤:考进复旦的学生都非常优秀,我在想一个事情,他们接到通知书的感觉是什么感觉?如果选了复旦大学现在最热门的专业,就很开心,但是最热门总是很有限的,大部分都觉得复旦很好,但是具体选什么就不知道了。这就有两个问题,一个是对专业的认识,像复旦这样的学校更注重综合素质,而且是各行各业各个领域都应该是成才的,当然我们也要满足学生在这方面的需求,复旦在这个政策上,大概在国内所有的大学里,教学管理制度的灵活性是首屈一指的。怎么来讲这样一件事情,我大概可以从三个层面来解释,比如说他进了一个专业,可能不是非常满意的专业,因为高考有计划性,举个例子,他进了社会学专业,感觉也不是第一志愿,但是可以通过我们非常灵活的选课制度,我们一学年有4000多门课程,可以通过课程的组合形成他的知识结构,比如说他选了五六类经济学课程,就形成了一个模块。第二,他也可以比较系统的选第二专业、第二学位课程,连续修两年,十几门课程来构成系统的第二专业的知识结构,这样的话学生也非常有自信,他的知识结构的程度非常好。还存在一种学生,说实在不想学这个专业,因为专业和兴趣有关系,怎么去想必须有考虑,所以我们必须得开放,而且我们在学科制度建设上对每一个学生开放,你这个专业学科前五名或者前多少名学生就有资格转专业,我们就会问学得很好为什么还转专业?所以我们要从兴趣出发,你对其他专业有兴趣,可以在第二年申请。这种情况下有两种情况,为了满足心理去试试看,还有一种情况是一年下来学生还是不喜欢这个专业,非离开这个专业不可,这是第二种心态,对这种学生来讲反而比较容易满足,因为他去找一个并不是竞争很激烈的。
相关推荐:专家提醒:广大考生慎重修改已填高考志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