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进入五一,很多考生又进入新一轮的复习。有很多考生感到很困惑,语文不像政治和历史,可以通过记忆来复习,又不像数理化,可以通过做题来巩固。“我应该怎么复习语文呢?”今日,4位资深语文教师齐聚名师讲堂。他们分别是成都七中语文教研组组长邓惠鑫,树德中学高三语文教研组长,成都市学科带头人邓文光、成都外国语学校高三语文教研组组长、成都市学科带头人唐有益以及双流棠湖中学高三语文教研组组长,学科带头人杜宗平。他们将为考生解答心中的疑惑。怎样巧记多音多义字、如何梳理教材?原来,语文复习要讲巧方法。
本报热线86613333-1继续为您开通。有任何疑问或建议,都可以通过电话反映。
近期复习应亲近教材□树德中学 邓文光
近期复习要抓住两个要点:一是梳理教材,二是综合训练。
一、梳理教材
高三学生往往沉入题海和版块复习中去了,而把教材远远地抛弃了,这实际上是将一个重要的学习资源丢弃了。那我们应该如何梳理我们的教材呢?
1.重温教材中的文言文。教材中的文言文我们很熟悉,读来有“相识”的感觉,于是无论是积累文言实词,学习文言虚词,还是熟悉文言句式,乃至了解古代的称谓习惯、官名、地名等古文化常识,都会有效得多。更何况高考文言文考试的内容有的直接源自教材(文言虚词题,若对课内句子不熟悉,成功率就会很低),有的与课文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文言实词)。熟悉了教材中的文言句式和词类活用,我们应对文言文翻译,也就多了几成胜算。当然,教材中的文言文并不是都要去看,我们应该重点将六册和一、二册的文言文读熟读透。
2.对各册课本中涉及到的词语以及教材后的附录,比如《标点符号用法》等,要专门多花些时间去复习。
3.课本中的名句名篇是高考的主要内容,我们必须全部掌握。当然在复习后期,我们要缩小范围,多注意散文名段、名句以及所有的诗词。需要注意的一点是,理解性的默写是一种新的考查方式,我们在背书时,一定要理解句子的含义。
4.文学常识更应该首先把课文涉及到的先抓好。很多复习资料,文学常识多而杂,为防止万一,看看这些是必要的,但复习重点应该是教材中涉及的作家及其作品,这样我们复习的范围就小得多,也就轻松得多。
5.浏览一下我们学习过的文章,特别是重要的散文,我们从中应该看到很多文章写作的表现技法,熟悉了它们,我们在做大阅读时,就有了相应的知识基础,我们对一些表现手法也就敏感得多。
6.积累作文素材。我们很多同学写作时觉得没写的,其实我们的课本就是一个大的素材库,我们从教材中还能看到许多有用的东西。比如《伶官传序》里“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名言,《触龙说赵太后》给人的启示等等。我们熟悉这些,考试时顺手拿过来,一定能给阅读老师留下深刻而美好的印象。
二、综合训练
到了复习的最后阶段,做一定量的综合训练,是很有必要的。这可以让我们获得许多的考试经验,比如时间安排,做题顺序,遇到疑难时的应对策略及心态调整等等。通过综合训练,我们做题时,会更敏感,会更准确,从而提高我们考试的成绩。我们准备在这两周,做两套左右的整体模拟题训练及一定量的主、客观题综合版块训练。
至于题目,应该尽量用新题,若再用2005年时的一些模拟题,训练效果会打折扣。我们采用的新题,要准确,避免失误,还要考虑导向的问题,否则也会做一些无用功。
变化的形声字
□成都七中 邓惠鑫
语言表达三要义
□双流县棠湖中学 杜宗平
简明、连贯、得体,是较高层次的语言能力,综合了语法、修辞、逻辑等多方面的知识,是语文高考的重点与难点。现就考点解读、失误原因以及解题方法等方面进行解析。
一、“简明”,要求以尽可能少的语言符号,传达尽可能多的信息,并取得最佳的表达效果。语言表达“简明”解题失误的原因:
(1)语感差,不能快速判断语言运用的简明与否。(2)平时口语和写作规范意识差,不能准确地辨明语言表达的简明与否。(3)没有读懂题干的明示信息和隐含信息,不能从整体着眼、局部入手去审查不简明之处。(4)虽发现不简明之处,但由于词汇贫乏,一时找不到恰当的词语进行替换。(5)书写不认真,卷面不整洁。因此,要加强训练,提高辨识冗余语言的能力和提高消除歧义的能力。
二、“连贯”,指意义和结构的贯通,内容和组织形式上的关联一致。具体要求是:(1)活题要统一。(2)首尾要照应。(3)过渡要自然。(4)顺序要合理。(5)衔接要自然。
语言表达“连贯”失误的原因:(1)语言基础知识差,语感不强,不能准确地把握整个语段的语意,理不清思路。(2)没有很熟练地掌握各种文体的行文特点,不能理出语段的脉络。(3)不能及时准确地进入角色,从而在具体语境中定位选句,找不到解题角度。(4)找不到解题的突破口,糊里糊涂“跟着感觉走”。于此,针对上文所列的那些“连贯”的要点,加强训练,提高调整语序的能力和提高前后句子的衔接能力。
三、“得体”,即能够恰当地使用语言,体现语境和语体的要求。语境,包括内部语境(上下文)和外部语境(语言交际的各种具体情境条件)。得体的重点是分清文学类语体色彩、实用文体类语体色彩和口语类语体色彩,前两类属于书面语。语言得体要注意几点:(1)无论书面语还是口头语,形式要服从表达的目的。(2)据对象差异调整语言。(3)根据场合不同调整语言。(4)根据表达方式不同调整语言。
语言表达“得体”失误原因:(1)语言积累太少,谦词敬词混用。(2)分不清不同文体对有关词语的不同要求,分不清口头语和书面语,分不清褒义和贬义。(3)不能进入角色,根据不同场合选用不同词语。(4)平时口语交际和写作,语言运用目的性差,不注重表达效果。于此,要加强记忆、加强训练,提高语言表达得体的能力。
诗歌鉴赏要抓“诗眼”
□成都外国语学校 唐有益
复习方法:主要采取专题讲座和答疑的形式。
问:诗歌鉴赏考查的难度越来越大,你是如何认识的?
答:诗歌鉴赏由客观题变成主客题,对考生的要求也由被动鉴赏变成了全方位的主动鉴赏。考生一是不知道答什么,二是不知道怎样组织语言表述。这与考生的文学修养和语言表达能力有关,所以对考生的要求也就越来越高。
问:如何去捕捉诗歌的“诗眼”?
答:所谓“诗眼”是指一首诗或一句话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要捕捉“诗眼”,首先是看诗中使用的动词,因为它的表现力最强,在诗中传情达意最为活跃。如杜甫《春夜喜雨》一诗中题目里的“喜”字,它烛照全诗,使全诗呈现出一片亮色。其次是关注诗中的形容词,如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这一名句中的“绿”字,色彩鲜明,储满诗意,让人自然联想到江南的明丽春色和盎然生机。当然,捕捉“诗眼”有时还要留意诗中用得巧妙、精当的数量词或某些虚词。
问:如何把握诗歌意向所传达的感情色彩?
答:意象不同于自然物象,它浸染了诗人的主观感情。我们常常从意象色彩的明暗、色调的冷暖、力度的强弱,以及意象的枯荣、丰瘦、满损等几个方面来体会,辨别诗人的感情倾向。一般来说,色彩鲜明,色调暖和,情绪热烈,诗中有画,表达了诗人对江南之春的深情眷恋。
问:诗歌的艺术表现手法主要有哪些?
答:诗歌的艺术表现手法专家学者也没有一个统一的划分标准。不过,从近年高考试题中所涉及到的艺术手法主要有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托物言志、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想像、象征、对比、夸张、通感等。
问:诗歌鉴赏试题的答题有具体方法可以遵循吗?
答:有,一般说来,诗歌鉴赏试题的回答应该包括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三个步骤。如对“诗眼”的赏析,首先应回答“诗眼”是什么,接着回答它有什么样的特点,最后回答它表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以及在全诗中所起的作用。
[责任编辑:judyc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