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主讲人●
金改红 河南省实验中学高三语文备课组组长
刘惠臻 郑州市第二届“百名”名师郑州一中高三语文组组长
高考(Q吧)作文目前主要分3类:话题作文、新材料作文(包括图表材料和文字材料)、命题作文。根据高考作文“稳中有变、变中有稳”
的原则,2001~2005年全国卷都是话题作文,2006年两套全国卷都是新材料作文,2007年两套全国卷都是新材料作文。所以,2008年新材料作文的可能性极大。另外,也不能忽视广泛出现在2007年各地方卷子上的作文类型:命题作文。
◆新材料作文审题立意最重要
考生一定要抓住新材料作文的最佳立意。最佳立意就是对材料本身最直接最全面的概括总结。材料中重复出现的短语就是应该重点关注的东西。
理清材料中的因果关系
考生应该先弄清材料中的因果关系。也就是“什么事情导致什么结果”,“为什么导致这种结果”,从而推出“要想有好结果,就必须怎么样”或“不想有坏结果,就不能怎么样”。
看看这个例子(摘要):一只老鹰从鹫峰顶上俯冲下来,将一只小羊抓走了。一只乌鸦看见了,非常羡慕。乌鸦于是也拼命练习。一天,乌鸦觉得自己练得很棒了,便哇哇地从树上猛冲下来,想抓住山羊往上飞,可是爪子被羊毛缠住,结果被牧羊人抓住了。牧羊人的孩子见了,问这是一只什么鸟,牧羊人说:“这是一只忘记自己叫什么的鸟。”孩子摸着乌鸦的羽毛说:“它也很可爱啊!”
可以这样分析:“什么事情”是指乌鸦看见老鹰俯冲抓羊很羡慕,于是经过拼命练习之后也俯冲抓羊。“什么结果”则是乌鸦的爪子被羊毛缠住而被牧羊人抓住了。“再问问为什么导致这种结果”,是因为乌鸦没有认清自己,盲目尝试。“要想有好结果,就必须怎么样”,可以这样认为:要想有好结果,就必须认清自身,不能盲目学习。最后得出论点:大胆尝试的同时更要认清自己。
感受作者的感情倾向
高考语文新材料作文所给的材料在字里行间的叙述中,常常有一些感情色彩的词语,可通过对形象的描述或命题人的评论来判断。
例如(摘要):半年前,一位日本盲人戴着手套亲密触摸秦始皇兵马俑,引发公众的强烈质疑,因为触摸兵马俑会对文物造成一定损害。有关单位曾出面澄清说只是特例。然而,11月25日,法国总统萨科齐走进兵马俑坑,他用一只并未戴上手套的左手,触摸了一匹马俑的头部却无人阻止。
其实,对于残疾人等“特殊游客”可触摸文物之举无须过多苛责,在国外也早有先例。法国卢浮宫就建有一个触摸式展厅,专门给视力有问题的参观者一个零距离接触文物的机会,以便他们尽可能地对这些世界瑰宝有更深的了解。
这样分析:“然而”、“却无人阻止”、“无须过多苛责”,“在国外也早有先例”,“以便他们尽可能地对这些世界瑰宝有更深的了解”。这些词和句子带有感情色彩。得出结论:法国总统萨科齐不该触摸马俑;我们应该关爱残疾人等特殊人群。可以确定以下4个论点:特权者不应享受特权;弱势群体反而应享受特殊照顾;规则面前人人平等,坚守原则;不能向权贵低头,不能搞特殊化等。
通过语法抓住材料的主次
许多材料有主次之分,怎么拨开云雾见天日、扒掉枝叶见主干?这就需要借助语法来判断。
举个例子:在茂密的山林里,有一位樵夫救了一只小熊,母熊对樵夫感激不尽。有一天,樵夫迷路了,遇见了母熊。母熊安排他住宿,还以丰盛的晚宴款待了他。第二天早晨,樵夫对母熊说:“你招待得很好,但我唯一不喜欢的地方就是你身上的那股臭味。”母熊心里怏怏不乐,说:“作为补偿,就请你用你的斧头砍我的头吧!”樵夫按要求做了。若干年后,樵夫遇到了母熊,问:“你头上的伤口好了吗?”母熊说:“噢!那次只痛了一阵子,伤口愈合后,我早就忘了。不过那次你说过的话,我一辈子也忘不了。”
这样分析:“不过”这个词语决定了“那次你说过的话,我一辈子也忘不了”是材料的内核。由此得出观点:利刀割指伤易合,恶语伤人恨不消。千万别让一句本不该出口的话去伤害善良的人。
◆命题作文需要拓展思路
命题作文已多年未考,而话题作文、材料作文已经考得太多。从近两年各省市单独命题的趋势上看,今年高考考查命题作文的可能性也很大。
命题作文的审题难度比材料作文小,但因为提示性的材料很少,要打开思路却不容易。采用组词造句法和提问的方法来打开命题作文的思路是非常简便有效的方法。
例如以“习惯”为题的作文可以这样想:什么是习惯?谁的习惯?习惯还有哪些种类?习惯有什么作用?习惯怎样养成?习惯可不可以改变?为什么要养成好习惯?习惯让你联想起哪些故事?历史上或现实中有哪些人因为有着怎样的习惯而走向成功或遭致失败?……这样一想,可写的内容就多了,然后从中挑选出自己最有把握的内容来写,就容易写出内容充实的作文来。
[责任编辑:moninf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