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日直播
- 近期直播
一、选专业不要忽略考生的个性特征
家长在早期要善于观察和发现孩子的个性特征。我国古语所言“三岁看大,七岁看老”是符合心理学规律的。这段时期正是儿童个性特征形成的关键期,家长要善于观察和发现是外向型还是内向型,注意力是否集中、稳定,对“挫折”的感受如何等等。
心理学研究表明,外向型的人一般适合将来与人打交道的工作,如教师、律师、导游、记者、演员、社会工作者等;内向型的人往往适合从事与物打交道的工作,如计算机编程、机械设计、会计、科研工作等。
很多职业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例如有的经常变化、要求创新(记者、演员、作家),有的严谨、稳定、反复重复(会计、编辑、化验);有的要求独立(医生、教师、外交家、管理人员);有的要求协作或服从(秘书、翻译);有的是劝服型,(律师、教师、心理咨询);有的是机智型(主持人、公安人员、驾驶员),等等。考生和家长在选专业时一定要考虑这些因素。
二、兴趣爱好很重要
兴趣是指一个人力求认识、掌握某种事物并经常参与该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及相应的能力。兴趣是人行为的强大动力,对一件事兴趣盎然,就会乐此不疲、创新不断,对于学习、择业,乃至事业发展是有极大好处的。谁找到了自己最感兴趣的职业,谁就等于踏上了通向成功的大道。兴趣可以培养、激活,更要正确引导。培养兴趣要从孩子的好奇心入手,同时要强烈表现出家长的同理心,耐心解答孩子的问题,培养孩子做事有始有终、坚持不懈的良好品质。家长要正确引导孩子的职业兴趣。对孩童期的“职业理想”要积极认同、正确引导,不宜轻易否定,横加干涉。很多孩子提出要当警察、小学老师、明星等,是出于简单的思维。可是,往往有很多家长惊恐不安,说“你怎么这么没出息,长大了你要当科学家,当老师也要当大学教授”等,实在是没有必要。其实孩子的“职业理想”是十分模糊、不确定的,容易幻想、从众、受暗示和见异思迁。因此,对孩子的职业兴趣既不能顺其自然,也不要“逼子成龙”、操之过急,应从积极的意义上进行引导。
三、家长不能越俎代庖
家长喜欢的事业不一定考生喜欢,不一定要“子承父业”;家长的兴趣不一定是考生的兴趣,不要强迫考生,而应因势利导;家长的期望值一定要适度。
三、家长不能越俎代庖
家长喜欢的事业不一定考生喜欢,不一定要“子承父业”;家长的兴趣不一定是考生的兴趣,不要强迫考生,而应因势利导;家长的期望值一定要适度。
五、要合理认识冷热门风险
冷热门专业只是相对而言,入学时的冷热门并不代表毕业时的冷热门,更何况大学本科教育现在只是复合式、通才式的教育。根据考生的实力,不要“追热避冷”,“冷”“热”专业可以兼报。
国家 |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重庆 |
河北 | 山西 | 辽宁 | 吉林 | 江苏 |
浙江 | 安徽 | 福建 | 江西 | 山东 |
河南 | 湖北 | 湖南 | 广东 | 广西 |
海南 | 四川 | 贵州 | 云南 | 西藏 |
陕西 | 甘肃 | 宁夏 | 青海 | 新疆 |
黑龙江 | 内蒙古 |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