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对联、曲解成语、蛋炒饭怎么做、爷爷什么时候生日……这些看起来奇怪又刁钻的问题竟然成了高校自主招生的试题。眼下,一年一度的高校自主招生接近尾声。各个高校的自主招生笔试、面试的内容则成了部分人群议论的话题。用“偏”、“怪”、“麻辣”、天马行空等等词语来形容这些试题恐怕都不为过。为较完整了解今年的自主招生试题,记者搜集了北大、清华等院校的自主招生试题,并采访了几位有经历的高三学生,与他们共同探寻试题带给我们的启示与思考。
“怪”“偏”试题令人瞠目
记者搜集发现,各校自主招生试题都有着各自的特点。其中,不乏所谓的“怪题”、“偏题”。
北京大学出的考题中,有“曲解成语”,例如将“度日如年”曲解成“日子过得太舒服,天天都像过年一样”,让考生想出两个曲解成语的例子。双十中学高三学生吴泓告诉记者,乍一看有点“蒙”,怎么题都怪怪的,“不过,好在平时老师有进行这方面的指导。”吴泓说,课堂上老师要求同学们正确理解成语时,也让大家记住“常见的错误”以便纠正。
相较于一般试卷,今年北大的自主招生考题中的“语病改错”则令学生们感觉亲切得多,因为两个句子都来自大家熟悉的流行歌曲。从《大中国》里“我们都有一个家,名字叫中国”;《青花瓷》的“素胚勾勒出青花笔锋浓转淡,瓶身描绘的牡丹一如你初妆”中挑错,你能快速反应过来吗?要在平时让大家来看这两句歌词,恐怕多数人会忽略它的错误,因为太熟悉。
另外,北大考卷还有一道对对联的题,意在考查学生们的视野。其上联是 “博雅塔前人博雅”,要求学生以北大的景物对下联。孔庆东先生文章里的这句话着实难倒了不少考生。有同学回忆,这道题的分值比前面的 “曲解成语”、“病句改错”都要高。
要说“最怪”,北大的考卷中要数作文了。作文命题为 “有腐败分子说腐败能促进和谐、促进经济发展,批驳这种观点,恰当地运用5个古诗词句”。吴泓有点无奈地说,考试时无法想齐5个恰当的古诗词句,为保证作文的完整性和质量,她只引用了3句。“虽然会被扣一些分,但总比用错或者牵强附会,使文章显得漏洞百出要好一点。”
不光北大如此,清华、复旦等高校都有一些试题“刺激”着考生们。厦门一中段驰同学回忆说,清华大学的试卷中有道题是让考生从IT、粉丝、小众化、涂鸦等10个流行名词中选择5个,解释其含义。“考得很灵活,在书本上根本找不到答案。”
而清华大学的一道“中英文综合”题要求学生先将古文译成现代汉语,再将其译为英文并作评论。而这篇古文则出自《汉书·艺文志》,“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也……”几位参加过清华大学这场考试的同学都一致表示,这道题最能考倒人。
大事小事都能入“试”
各高校不仅考查学生对经济危机、时事政治这样“大事”的关注,也考查起学生身边常见的事情。如,厦门大学的面试中就有“阐述三鹿奶粉事件对中国影响”等试题。其他高校自主招生试题对时政也十分重视。
清华大学让学生 “谈谈对陈水扁家族弊案的看法”、“如何看待我国四万亿救市计划?请用一个成语形容当前世界的经济状况”;北京大学则提问“请选择经济危机后,在欧洲走俏的一本政治经济学著作”;上海外国语大学的问题则包括 “谈谈奥巴马的新能源政策”。
“试题都是当前热点。不仅如此,生活中一些常见的事情也被写进了考卷。”厦门一中高三学生庄晨宇说,通过这次考试充分体会到“生活无小事”这句话的含义。
“如果所有的电子都带正电,所有的质子都带负电,生活会变成什么样?”参加考试的学生们多认为浙江大学出的这道考题“很有意思”。另外,复旦大学的 “我要去伦敦观看一场晚上6点的足球比赛,从上海飞到伦敦要16个小时,请问我乘几点的飞机比较合适”、厦门大学的 “分析小汽车发展带来的矛盾”、兰州大学的“南方遭受雨雪冰冻灾害,为什么在结冰的道路上要撒一些盐”、清华大学的“大学宿舍分配,是学生自己选择好还是按院系分配好”等等考题都来自生活。
考生反映,物理、化学等多个学科的试题都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密,知识面宽,要求学生关注生活、视野开阔、思维发散。要多实践、多锻炼动手能力,只学课本知识是远远不够的。
学科“交叉”特点突出
这一现象最明显的莫过于清华大学的 “中英文交叉”。前面已经提到,有试题要求学生将《汉书·艺文志》中一段文字翻译成现代文,再将其翻译成英语并评论。另外,这一套试卷还要求学生把杜甫的诗歌 《旅夜书怀》“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翻译成英文。厦门一中的邱辰同学坦陈这道题比较难,但非常新鲜,主要考查同学们对汉语的把握。
在该校试卷的“词语解释”题中,社会主义核心体系、恒生指数、独孤求败、文曲星、欧佩克、路透社等40个词语,涉及文学、历史、政治、经济等多个领域。
跟平常的“文综”、“理综”试卷不同,各高校的出题老师们能将一道题 “设计”成多学科“有机交叉”。例如复旦大学就将物理、语文、政治联系在了“一支铅笔”上:“根据政治原理分析 ‘一个水杯里插一支铅笔,通过光的折射,铅笔变弯了’,这一现象该配哪句古诗?”
可以想见,理、化、生各科之间的相互 “交叉现象”将更为常见。
相关思考
知识面要广,综合素质要高
记者了解到,复旦大学的考试有点“吓人”———语数外物化生政史地和信息技术10科的考试内容集中在一张卷子上,内容繁杂、覆盖面广;3个小时做完、错了还要倒扣分……参加北大自主招生的厦门一中杨倩这几天听同学说起,也被吓了一跳。“有点苛刻。”杨倩说,不仅内容多、时间紧,压力还很大,“估计有人得负分”。
虽然 “苛刻”、“偏”、“怪”、天马行空,但这些高校的“自主考查”行为,折射出他们对优秀学生的要求:
首先,要知识面宽、综合素质强。双十中学王子豪说:“基础知识固然要扎实,这是基本的,但知识面也一样重要。”杨倩说,北大一天考5科、复旦10科放一起考等都反映出高校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要能承受压力,而且要“心系天下”。
其次,要视野开阔、思维发散。自主招生的考题灵活,创新题目多。吴泓说,很多知识都是学过的,都是基础,但在题目设置上比较灵活,要求发散思维。她举例说自己觉得“曲解成语”就很能考查人的逆向思维能力。
对流行歌曲进行 “改错”、对对联以及给没有标点的古文加标点、再翻译等等颇具新意的题都在提醒广大师生,要注意开拓视野、启发发散性思维。
再次,要关注生活、关注社会。有些题目,尤其面试题,在书本上根本找不到;不少题也没有所谓的标准答案,而要求学生凭自己的观察做出分析。次贷危机、恒生指数、奥巴马和中国关系等等,若不在平时通过报刊、网络或者与他人的沟通获取,“两耳不闻窗外事”是很难理解的。
积累在平时,要耳闻窗外事
厦门一中高三年段段长、高级教师吴卫军认为,从现在各高校的要求来看,学生不需要在考前刻意做复习准备。因为各校都比较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考查,所出试题也都需要长时间积累才能掌握,包括基础知识、知识面等等。可以说,临时的复习作用不会太大。
类似的考试中不难看出,不关心现实的学生无从下笔;对古汉语、古代文学缺乏兴趣的学生只能叫苦。由此可见,不管是要参加自主招生的学生,还是其他通过高考进入高校的学生,都要在平时多积累,使自己成为一个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人才。
不能只学书本上的知识,要“耳闻窗外事”,多了解生活、了解社会。毕竟几年后就要走入社会,要懂得判断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除了掌握好课堂上的内容,同学们还可以多方面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比如看文学书、关注时政等,要努力、自觉地拓宽自己的知识面,使自己成为一个“不落伍”的人。
另外,“高素质”不是短时间内就能培养出来的,需要长时间的积累。同学们要有意识地开阔视野、拓宽知识面,只有经过长时间积累的人,才能真正掌握和运用这些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