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记者 龚丹韵
●嘉 宾:于 海(复旦大学社会学教授)
新闻背景:今年高考(Q吧)中,一篇农民工子女题材的作文,获得了上海高考作文三年以来第一次满分。尽管很多读者认为它文笔流畅、情怀感人、思想有深度;但也有人说,它潜藏着居高临下的怜悯,读完反觉得受伤,还有人说,虽题材不错,但论表现力还不至于满分……这已不只是对一篇作文的讨论,更是农民工子女这个话题,引发的种种社会心绪。
龚丹韵:作为一名老师,您赞同反方意见吗?
于海:说文章带着道德优越感,是对一个高三学生的苛求。就算个别字眼,会挑起一部分人过分敏感的神经,但这种分寸,成年学者也未必能拿捏妥当,怎么能去要求一个孩子?城里其他孩子对农民工子女的处境可能也有知晓,但是他们当中有些人就没有关切,不觉得这个群体和自己有啥关系。而作者能表达出的关切情感,怎么赞赏都不为过。一些负面评论,以一种怀疑、过敏的心态揣度别人,缺少善意,有些过分了。如果农民工子女说看了作文以后觉得非常受伤,那我愿意重新考虑一下我的观点。但我估计,网上发表评论的人,大多数不是农民工子女。很多评论实际上只是流行话语,如道德优势、道德绑架之类,用这种词语显得前卫和入时,其中有多少立场,我持保留态度。
龚丹韵:那这篇文章当得起满分吗?有人认为,农民工题材,以文章的表现力来看,难免隔靴搔痒。这会不会也是苛求?
于海:这方面的批评还是有道理的。客观说,我欣喜于文章中的社会关切,但读起来确实没有感动我的力量。很显然的一点是,文章通篇运用了抽象的抒情、修辞,缺乏细节、缺乏故事,由此显得苍白。如,为了对比城市浮华,称农村为青山绿水,这有点假。提到农民工子女想回家乡,这也是幼稚的猜想。
我给农民工子女教过书,也和我的学生一起做过实地调查,和这个群体有直接接触,我更相信,农村现在几乎没什么景观可言,青山绿水遭到严重破坏。而农民工子女,更是双重意义上没有根的孩子。他们见惯了城市的高楼大厦、繁花似锦的商店、川流不息的人群,信息丰富的环境,造就了他们的知觉模式、情感模式,孩子是没有办法抵御这些花花绿绿的东西。所以,他们当中大部分并不想回家乡,并不愿从丰富回归简陋、从发达回到落后。就连他们的父母,也会告诫他们,要好好读书,留在城市,找份好工作。但是他们同时又知道,自己在城市没有根,仍然面临生存危机。对城市的生活,他们会羡慕,但又感觉城市并不在意他们。
如果你和农民工子女在一个班上待过,你就不难发现,这些孩子是如何的自卑、羞怯和苦恼,完全有能力把它写出来。而这篇作文太多概念,停留在媒体的素材和口号上,还是缺乏生活的真切感受,是一种套路的写作,再加上道德拔高的想象。有网友觉得打不到满分,也是出于这点。要求高考作文表达真切,不算过分。其实一个简单的细节,即使笔触幼稚,也能让人动容。可惜的是,文章没有这样写。当然,这并不影响我对作者的赞赏,也不影响这是一篇好文。
龚丹韵:这可能不是孩子的问题,而是整个应试教育的套路灌输。
于海:是的,这不怪孩子,我们的教育同样是概念先行,高度模式化。一篇文章能够文字华丽、情感饱满、有正确的思想和关切,在中学老师眼里就没有缺点了。但放到社会上大家一看问题就出来了。亲身经历过、思考过、感悟过的内容,和知道、演绎的东西,一读就能读出区别。老师读不出来,可能也是因为对社会的了解还不深切,缺少把概念还原为真正生活逻辑的能力,平时的研究可能只限课本,或传媒信息。田园诗般的想象并非农村的实情。我不是以此苛求孩子,而是希望老师们反思自己的期待和应试标准。不否认,高考的指挥棒令人无奈。为什么现在老师总是一边抱怨学生知识面狭窄、写不好作文,一边自己又教一些条条框框的概念?
我们把道德变成教条,人都被教“木”了,结果就是,孩子更加不可能在道德上有自我成长。
龚丹韵:有人说,从这篇文章里,看到新一代公民教育的希望所在。但不可否认的是,由于发展的不平衡,新一代在不同的环境里成长,物质上、理念上、文化上,不可避免产生分化。弥合不同群体间的矛盾,教育行不行?
于海:尽管职业不分高低,但社会总有一套评价体系。超出自己的优越地位、真正具有平民情怀的人,毕竟还是少数。大多数人,首先都会满足于已经拥有的优势资源。这种心理到处都是如此。人都有合理化自身行为的倾向。所以,农民工和城市人打交道,不管对方有意无意,身份差别意识还是会很强。不同人群间都有类似的过度反应。优越感、自卑感构筑起社会形形色色的身份、角色意识。差异永远会存在,很难抹平。机制能够起的作用,就是让心里的歧视得不到制度支撑,形成社会风尚,尤其不能流露出排斥对方的言行,否则会被认为没有教养。
再者,一个时代倡导的主流价值,可能在成人看来具有很高的道德标准,需要花很大力气、克服种种诱惑,才能坚持下来。但对学生来说习得这些其实很容易。比如孩子的慈善赈灾,怎样联系机构、哪里可以发放免费册子,事先讨论、商量,随后一起去做。他们会把社会活动看成时尚而有意义的现代生活方式。当这种行为不再是高调的宣传,“降格”为一种平凡的生活方式,那么定期去做义工、关怀弱势群体之类,最终会成为一个人一生的习惯,公民精神的养成也就水到渠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