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高考(Q吧)已经尘埃落定,招生工作已经陆续开展,可就在这时,一个参加了今年高考阅卷的老师,在某网站发出一个名为“爆笑高考作文——来自评卷一线(08广东卷)”的帖子,帖子中,详细罗列了经由其手批阅的今年参加高考的一些学生在作文中犯的错误,并加以麻辣点评——“我国中科院院士郭沫若,拒绝了美国的高薪挽留,毅然回国投身科学研究事业,并成功研制出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点评:郭沫若得意忘形,钱学森死不瞑目)……”(《扬子晚报》7月8日)
实话实说,这位老师的麻辣作文点评很是诙谐生动,颇有些黑色幽默的色彩。毫无疑问,这样的“调侃”是没有任何恶意的,而点评的字里行间也透射出一个为人师者对于学生常识性错误的惋惜和感叹。如此麻辣作文点评,如果作为一种课堂上的“教学范例”,可以让僵硬的教育变得鲜活起来,在笑声中引起学生的共鸣并引以为鉴。
然而,问题的关键在于,这样的点评虽然充满了善意的调侃,但却因为发布于网络,而悄然异化为娱乐味道极重的“无聊玩笑”——凡事都要有个度,过度则适得其反。即使这位教师是有心想帮助自己的学生,给将来的考生以示警戒,采用网络扩散的方式也是很荒唐的。由于网络的传播性和公共性,此举实际上已经对犯错学生构成了无形的伤害。虽然没有“署名”,虽然不是挖苦,但当学生看到自己的“错误”被老师公开在网络之上沦为大众的谈资,心里会好过吗?故而,这样的做法从一个侧面反衬出,教育理性、教育包容和教育责任感的某种缺失。
老师的责任就是传道授业解惑,及时指正学生的错误,引导其健康学习成长。学生的作文出现这种“低级错误”,作为老师,首先不应该感到好笑,而是包容之后的责任反省——难道,学生出错,老师就没有一点责任吗?我看未必见得。事实上,笔者注意到,该老师在点评学生错误的时候也犯了一个“错误”——郭沫若固然没有投身“科学研究事业”,但中国的原子弹之父也绝不是钱学森。既然老师自己都搞不清楚,出错而不自知,个别学生在紧张的高考中出错,岂不是也很正常?两者当然没有必然的联系,老师出错不能代表学生出错就不值得批评,但却没有必要拿此当“笑料”进行网络性的调侃。
所以,我说这样的麻辣作文点评其实一点都不“麻辣”。不但不“麻辣”,细细品味起来,还让人感到了一丝苦涩。教师点评,学生出错,以及调侃的语言,本来都不是问题,问题是教育者的心态在不自觉中出现了偏差。而这,没准就是“爆笑高考作文”出现的原因之一。(陈一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