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作文题目,沉吟片刻。然后问自己:在现实生活中到底有什麽事会让你带着感动出发呢?我觉得到地震灾区当志愿者最好写,到北京去当奥运会志愿者也不错,可是,这都是纸上谈兵,不可能成行。再说,时间来不及。那麽还能写哪些事呢?我终于想起当年带着感动出发,重返第二故乡花都什农场的往事。那是1996年9月,应花都什农场的领导和乡亲的邀请,我们乌丹知青与抚顺知青共一百余人分别从不同路线出发,乘坐汽车回花都什农场探亲。我已经有20年没有回那个地方。临行前,心情很不平静。不由自主地想起当年的往事,那广阔天地的朵朵白云,那一望无际的青纱帐,那稻花飘香的西拉沐沦河两岸……,在那块绿荫如画的土地上,留下了我的脚印、我的青春;留下了我的汗水、我的思索。那景,那情,那人,那事,就像发生在昨天,就像赶不走的幽灵,重新浮现在我的脑海之中。
记得九十年代以前,人们出行东部地区,要借道相邻旗县,绕道而行180华里。坐班车到大兴中途打过站,需要两天时间。而今只需两小时。想当年,作为知青在离大兴不远的花都什农场插队劳动,回趟家谈何容易。记得1969年10月打坐一南京嘎斯敞车回乌丹,不料中途陷入今示范牧场附近的一条壕沟里。时值半夜,天凉水冷,冻得我们十几个知青瑟瑟发抖。司机打眼一望,车上只有我和另一名男知青。于是派我们去东分场找拖拉机往外拽车。我们二话没说跳下车,趟过齐腰深的灌渠水,黑灯瞎火向北走去。大约走了几十里路才找到地方。好在运气不错,找来拖拉机,回来时已是后半夜。我至今忘不了是一个叫贺大胡子的师傅救我们于苦海之中。
抚今忆昔,当年土路已经变成油路,沙漠已变成绿洲;位于西拉木沦与老哈河两岸的东部地区已经变成稻花飘香的北国江南,成为赤峰最大的水稻生产基地,年产稻谷两亿多斤。当年我们回花都什农场时还是砂石路,是新建的穿沙公路。尽管如此,才用两个半小时就赶到了。场部组织干部群众敲锣打鼓欢迎我们,那种亲热劲如同当年一样。许多知青是头一次回来,见到日思夜想的老队长、老乡亲、老房东、老朋友,再也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抱头痛哭。我在欢迎人群里见到了老队长王俊喜,小组长赵风山,几双大手紧紧地握在一起,好半天说不出话来。还有当年教我捆稻子的张武,赶大车的高凤博,开拖拉机的李凤先等人,也来接待我们。
中午在场部食堂举行了欢迎宴会,大家把酒话当年,开心的话语说不完。晚上又举行了篝火晚会,回乡知青与当地农工唱歌跳舞,直到午夜时分,尽兴而散。第二天一早,我又带着礼物去看望我的房东李和。带着照相机去知青点的老房子、光棍汉刘海的田园小屋,在村头的大柳树下合影留念。农场领导还带领我们去参观当年打草的老河圈,新栽的护岸林,新修的防洪堤,还有大面积的高产水稻。作为当年知青,一路走来,我们有太多的感动,因为这是几十年风雨历程的起点,是一段终生难忘的宝贵时光,将永远珍藏在记忆的深处。为表达所有知青的心意,我们向农场赠送了一面锦旗,上面写着:广阔天地,风雨同舟;故乡聚会,鱼水深情。所有回乡知青都用不同方式表达了一份心意,知青中的企业家当即表示要为家乡的建设出力,我那时是旗广电局副局长兼乌丹有线电视台台长,提出捐献一座40米拉线塔,为家乡建一套共用天线系统,并于当年开通了十套有线电视节目。时隔十二年,回想起当年的一幕又一幕,我仍然记忆犹新,如今还想带着感动出发,回第二故乡看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