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高考(Q吧)系列谈
今年高考对今后教学的启示是:必须牢牢把握课程标准,注重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使学习的过程成为积极、主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切实改变教学方式,以学论教,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要引导学生跳出单一校园生活的局限,不但要读有字的书,更要读无字的书,去感受和触摸生活,关心时代的发展;既要训练发散思维,不局限于既定的模式,从不同的角度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又要训练集中思维,让思维朝着一个方向聚敛前进,达到思维规范化,提升其思维品质。
走出校园感受和触摸生活
■浙江嘉兴秀洲现代高中 鲍周生
平时积极参与生活实践,高考时才能发挥得更好。 新华社供稿
今年浙江省高考语文作文题《触摸都市或感受乡村》,在审题上比去年的《行走在消逝中》更容易把握,更有东西可写,更趋于人之常情。有专家在点评作文题时说:“引导学生关注当今的时代,体味自己的生活,抒发真实的感受,是自主命题以来该省作文命题的一贯追求。”今年的作文,一改连续4年的话题作文形式,变为命题作文,审题难度并不大,人人有话可说,但要写出佳作也不容易。我们知道,要写好一篇文章需要平时的日积月累。
一、要关注当下社会生活,不做死读书的书呆子。
有专家在作文点评中说,今年的命题作文,受“触摸都市”、“感受乡村”的语义制约,重点只能是“触摸当今的都市”和“感受现在的乡村”,即使写上个世纪的都市或陶渊明时代的乡村,也只能作为“现时”的一个映照和表征。此类命题使生活得以凸现,真情得以释放,能力得以发挥,素养得以体现,能积极引导学生跳出故纸堆,去感受和触摸生活。所以学生不但要读有字的书,更要读无字的书,关心我们的日常生活,关心时代的发展。由于平时学生学业任务重,因此可以读报纸、看电视,那里有许多来自生活中的鲜活素材,是作文的好材料,当然要注意素材的积累与分类管理。如关注民生、为百姓服务是浙江省许多新闻媒体的宗旨。这些新闻媒体每天为我们展现了一道道现代都市的亮丽风景,同时也关注乡村的进步,如组织浙江乡村文化活动,关注在浙江的外乡人生活,组织外乡人联欢,等等。这些都是好素材。如果是写记叙文,要选择自己熟悉的、有把握的事来写,写出地方特色。
二、热爱文学,热心文学阅读与写作。
无论是去年的《行走在消逝中》,还是今年的《触摸都市或感受乡村》,这两个题目都有诗意,文章内容都需要人文底蕴来支撑。而学生平时将有限的时间全部投入到作业习题中去,没时间进行文学阅读,更没时间写作。这种单一的学习方式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杭州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国家一级作家赵冰波说:“语文的应试教育现状正在发生改变。联想到近年的高考作文试题,我们可以感受到,文学正在以明显的倾向性融入作文教学。文学正在以相当快的速度回到它在语文教学中原来应有的位置。所以,请多亲近文学吧。”
作文需要我们一点一滴的积累,不仅积累知识,更要积累情感与思想。如果没有大量的阅读作基础是写不好作文的。如果没有平时大量的练笔,也很难在考场上有好的发挥。因此,那些注重校园文化、认真参与文学社团活动的学生在考场作文中会得心应手。
三、切入角度要小,立意挖掘要深。
都市也好,乡村也罢,范围都比较大,考生不可能什么都写,也写不完。再说我们也不可能什么都了解,只有选择我们自己熟悉的东西。问题是你熟悉的大家都熟悉,如果人云亦云,也就没有什么新意了。所以,既要写自己熟悉的,又要有独特的东西,当然是有难度的。这就需要我们平时做个有心人,而不是临时抱佛脚。平时要注意多观察,从多角度思考;多读书,多看报,多从报刊中汲取灵感,学习作者的思考方式。如上面说的与外乡人联欢、组织乡村文化活动等都是现代都市和乡村的新生活、新精神、新气息,而且这样的切入角度也小,立意上挖掘也深。
四、“诗歌除外”并不等于不要诗情。 “诗歌除外”是高考作文永远的痛,但又是很无奈的事。我们不能因为高考不许写诗,平时就不训练写诗了。这样做是很功利、得不偿失的。因为写诗能凝练我们的语言,锤炼我们的思想,能丰富我们的情感。写诗可以促进写作思维、提高写作能力,诗情画意往往是作文成功的基础。
《中国教育报》2008年7月9日第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