误区三:受世俗偏见的影响
长期以来,社会上对“农、林、地、矿、油”等类院校和专业缺乏全面认识,存在某些偏见,使考生不愿意报考这类院校。比如,有很多人认为农业大学的毕业生就是学种地的,但实际上现在农业大学的许多专业与农业根本不相干,比如机械设计等就是纯粹的工科专业。
也因为存在偏见,尽管国家对第一志愿报考农林类院校的考生实行加分优惠政策,进入学校学习后还有专业奖学金等照顾政策,但报考农林类院校和专业的人数远不如其他所谓热门院校和专业多。
其实,在专业的选择上,也有一个“做人”的问题。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大学生,应该首先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应在考虑个人得失的同时思考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何况这里面还有一个人们常说的“鸡头凤尾”的问题---如果你的能力一般,报考冷门专业岂不比报考热门专业更能抢占先机。因此,选择一所学校的特色、“王牌”专业,而不是盲目地追捧热门,才是四年之后的就业“通行证”。
误区四:热门专业倾向
许多考生和家长特别重视专业的“前景”,所以热门和冷门专业也应运而生。其实专业本身无“冷”、“热”之分,高校的任何专业都是为满足社会对不同专业人才的需求而设置的:有的是长线专业,比如基础学科类;有的属短线专业,比如应用学科类。
一般来说,社会对长线专业人才的需求是持续性的,因此长线专业更具有生命力。但在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的不同时期,社会对不同专业人才需求的相对数量也是不断变化的,甚至在一定阶段对某方面的人才形成强烈需求。
所谓专业的“热”与“冷”,正是由社会在一定时期对不同专业人才的需求程度所决定的。因此,专业的“热”与“冷”,在不同的时期是可以转换的。所以,考生在填报专业志愿时,一定要选择自己既感兴趣又能充分发挥自己潜能的专业,而不要盲目跟风。
误区五:有钱才能上大学
高校招生并轨后,学生家长承担的教育费用的确有明显的增加,部分家庭感到难以承受。由此,有的家长不希望孩子报考外地或大城市的学校以节省开支,有的甚至打算放弃升学的机会;有的考生迫于经济压力,扭曲自己的职业兴趣和发展志向,以收费低廉为标准,屈就自己报考不中意的学校。
实际上,经济困难的学生同样能上大学,成绩优秀的考生同样可以上重点高校。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国家在高等教育领域方面的投入越来越大,国家助学贷款政策的完善,使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完全有可能在国家和学校的帮助下完成学业。
许多高校非常重视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工作,在资助经济困难学生方面形成了“全方位关心、多元化资助、分层次实施、保重点对象”的工作格局。同时,运用“贷、奖、借、勤、助、补”等丰富、多样化的资助手段,不仅保证了“不让一名学生因为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而且帮助他们安心地学习、愉快地生活、健康地成长。
[责任编辑:moninf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