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分保护往往适得其反,唠叨实际是打扰
●重视高考(Q吧)大纲,别拿小道消息误导孩子
●硬让孩子冲清华,可能连第二志愿也考不上
●家长最大的帮助是创造一个温馨的家庭环境
“二诊”结束了,如何去应对即将进行的高考?这是备受广大考生及家长关注的焦点问题。昨日,《怎样帮助孩子考大学》一书作者,中国科学院博士生导师,被公认为“中国高考心理研究第一人”的王极盛教授接受了本报记者的独家专访。王教授指出,高考在即,考生家长普遍存在“过分保护、过分干涉、过分期待、忽视身教、忽视心理健康”等误区,并就此提出诸多可行性建议。
陪太子攻书型
考生母亲刘某,在高考前一个月就向单位请假,全心全意24小时为儿子服务,确保在最后冲刺阶段复习好。这一个月里,母亲除了张罗一日三餐几乎没事可干,于是动不动就去儿子房间转转,这却引起了孩子的怀疑和反感:妈妈肯定是想看我在不在复习功课,这是为我服务还是监督?刘女士的儿子时常这样想。他还说:“其实为我服务用不着这样,吃饭问题我自己就能解决。而且,我临考前两个星期才放假自习,妈妈何必提前一个月就在家看守我呢?妈妈的不信任至少会使我的高考成绩下滑10分。”
王教授指出,临考前,许多家长把孩子管得很紧,满以为这是为了孩子好,可是这些主观设想和愿望往往与实际情况不符,不仅没有帮助孩子合理利用时间,反而会造成孩子情绪低落,复习效率降低,甚至高考时不能正常发挥。家长的关键任务还是给孩子创造一个温馨的学习环境和家庭氛围,一厢情愿瞎帮忙,往往会适得其反。
多管加压型
刘某是高三的学生。一开学,爸爸就到书店给她买了6套高考教辅材料和试卷,回家之后还对女儿说:“这些是爸爸精心给你挑选的,每天做做有好处。”女儿却说:“我哪有时间做那些东西?老师布置的作业都完成不了。”这名家长最初没能说服女儿,但之后还是时常在女儿面前唠叨:“有空做做我给你买的那些题。”一次说来孩子不吭声,二次说来孩子心里烦,第三次把孩子说火了,跟爸爸嚷了起来:“你又不懂这些,你怎么就知道它好?我是先做老师布置的还是先做它?不完成老师的作业怎么跟着老师复习?”爸爸却一心认了死理:老师留的要做,这类参考的东西也要做。
王教授指出,其实这是给孩子增加压力。孩子具体该怎么学自己心里有数。即使有家长考过大学,也已经相隔多年了,一切情况和现在都不一样。所以家长不要多管,这些事情属于老师的职责范围,不必多操心,平平常常地对待高考是家长最好的心态。而且,这样做限制了孩子按自己的实际情况去学习,束缚了孩子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探听小道消息型
有些考生和家长爱打听各方面的小道消息,甚至把小道消息视为官方文件,而对正规渠道传达的文件、精神置若罔闻,这样就会在高考方向上有所偏离。例如,有些考生和家长不仔细地学习理解高考大纲的精神,而是听一些所谓的“高考趋势”报告以及上网查阅相关资料。当然,那些东西可以参考,可以从中受到启发,但是不能主次颠倒。王教授指出,家长必须重视高考大纲,最好先仔细阅读一遍,做到心中有数,这样面对小道消息才有鉴别能力,而且还要帮助孩子明辨是非,不受误导。
忽视心理健康型
高三这一年,家长期望孩子上大学、读名校的表现尤为突出。但是,过分的、脱离实际的期待会给孩子造成误导。有的家长硬让孩子冲清华,但有可能连第二志愿也考不上。高中毕业班的老师讲课速度很快,留的作业很多,有不少考生在复习功课时缺乏计划,一会儿做数学题,一会儿背英语(Q吧),忙忙乱乱,哪一科也没学好。因此,要想事半功倍,考生应制定一个适合自己水平和进度的复习计划,家长可以在一旁给予相应的提示和建议。此外,家长没有必要总去问孩子:作业做完了吗?什么什么复习完了吗?高三的学生对这些基本问题心里都有数,父母的唠叨对考生实际是一种打扰。
[责任编辑:moninf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