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剔除部分只擅长考试的学生”
自主招生改革,其出发点在于打破“一考定终身”的弊病。同济大学一位负责人就表示:同济大学希望通过自主招生这种形式,重在考察学生的能力和综合素质,以选拔出具有培养潜质、多样化的优秀人才,这是对现行高考制度的一种重要补充,在一定程度上也减轻了“一考定终身”对人才选拔带来的不利影响。
本刊记者在同济大学自主招生现场看到,来自同济大学各学院的300余名教授主考此次面试。这些教授组成几十个面试小组,每组7人,学科背景为文、理、工、外语等各科,全面考核学生综合素质。
此前,上海交大自主招生面试时,学校不提供统一试题,由专家现场出题。每位考生必须接受5位专家的提问。招生办相关人员介绍,除了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的考察,今年自主招生面试也关注学生的道德意识、社会责任感。
今年的复旦大学自主招生,包括中科院院士在内的252位教授应邀担任面试专家。当天,有专家问起学生对“范跑跑”的看法,也有专家问起学生对金融危机的看法。这些问题都没有标准答案,专家们注重的是学生回答问题时反映出的能力。
那么,自主招生改革究竟给高校和考生带来了哪些变化?
复旦大学招生办公室主任郑方贤表示,与过去的高招制度相比,自主招生改革至少带来了三个可喜变化。一是调动了高校对人才选拔的积极性。以往高校在生源选拔时,只是被动“招生”而非“选拔”。改革后,高校为了选拔适合自己院校的学生,都积极思考需要什么样的创新型人才。二是自主招生重构了高校和学生之间的关系。以往,学生只是拼分数,改革后,学生在申请入学的过程中先要了解自己是否适合所报考的学校,参与感和主动性明显增强。三是在自主招生面试过程中,通过交流,使学生真切感受到校园特有的文化。
复旦大学对通过自主招生进来的学生进行了追踪调查。秦绍德表示,大部分学生即使不参加自主招生,也能考进来,“但是有些有潜质的学生,不是考试能选拔出来的。同时,我们剔除了一些只擅长考试的学生。”
几年前,复旦大学“破冰”之初衷,就是希望通过调整高考“指挥棒”,促进素质教育的实施。秦绍德说,希望通过不断的改革,把应试教育的氛围冲掉,让学生有更多机会选择大学,大学有更多机会选择学生。不过他同时坦陈,从应试教育的死胡同里走出来,这个过程比较艰难,要一步一步走。
自主招生能否经受住公平的考验
虽然高考备受诟病,“一考定终身”确实残酷,但高考某种程度上也反映了一种公平。因此,社会对自主招生最大的忧虑就在于:面试,人为因素较大,公平如何体现?
事实上,公平也成为考验自主招生改革、决定其能否推广的重中之重。
对此,秦绍德表示,复旦为自主招生改革设计了科学严密的程序,以确保这项改革严格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要求施行。这些措施包括,无论是面试考生还是被最终录取的考生名单,都将在网上公布;学校纪委参与招生各环节工作;整个录取环节接受上级教育部门和媒体的监督等。
为确保自主招生“公开、公平、公正”,同济大学对面试精心组织、周密部署,采取一系列保障措施:考生、专家该进哪个考场,每个专家组成员名单,在当天报到时抽签产生;考虑到各考场在评分方面可能出现的一些偏差,该校还采用调整系数来进行均衡;学校纪委全程跟踪,每个考场有秘书做书面记录备案;专家中如有直系亲属参加高考,实行回避制度。
如今,自主招生已由几年前的2所高校扩展为68所。郑方贤说:“自主招生的学校多了,我们不仅要制订好各项规则,更要严格遵守规则。只有这样,我国自主招生改革才能有条不紊地进行。”他认为,在这项改革中,最为关键的是高校必须树立一种观念,那就是学校声誉是至高无上的。
对于自主招生改革下一步如何发展,他认为,有几个关键问题是主管部门及高校必须认真思考的,即当以往“清晰的分数选拔”变成“相对模糊的面试选拔”后,众多高校在选拔人才的过程中如何保证制度的公平与公正;如何在高招制度改革的同时着力推进“减负”;如何让高校人才选拔制度改革与人才培养机制改革相配套。他认为,自主招生改革目前还是在起步阶段,未来任重而道远。(本刊记者 肖春飞 刘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