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年的春天对于17岁的湖南株洲女生张昕(化名)而言显得异常忙碌,整个2、3 月间,她将在国内一些大中城市穿梭不歇,接受全国 60所艺术院校考试选拔,期待能进入梦寐以求的艺术院校。(2月12日《武汉晨报》)17岁女生成艺考考霸 狂砸20万填报60所院校
对于张昕的经历,笔者深表同情,理解她艺考过程中的酸甜苦辣;另一方面又觉得,如果她真是搞艺术的料,根本不需要报考 60多所学校。
四处赶考的张昕并不是个案,即使对自己非常自信的艺术考生,也是不敢“ 把所有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面的”。对这种现象,应该进行深刻反思。
对这几年的“艺考热”,教育部也认识到了,并进行了相应改革。比如,为了避免文化课成绩差的学生走捷径,从 2004年开始提高考生的文化课成绩的要求,2006年停止艺术类专业招收免试生工作;为了有效避免艺术自主招生比较乱的问题,从 2007 年开始鼓励省级招办组织艺术类专业统一测试等。可是,这些改革措施,依然治标不治本。
现行艺术高考制度,潜规则流行。比如,要考哪个学校,十有八九得去上对应的培训班,或者得去“请教”一下这所学校的“专家”;艺术招生成为学校创收的重要来源。这种制度安排下的艺术招生,规模越来越大,可真正出来的人才是越来越少。
显然,选择艺术作为职业的风险性是很大的,在一个时代,能够成才的注定屈指可数。因此,高等教育可以扩招,但艺术招生最好不要扩招。艺术扩招除了浪费国家教育资源之外,实际上是害了不少考生,让他们既花了钱,又耽误了时间,最后是“一事无成”。
艺术讲究的是天分,需要的是灵感。从这方面说,采用“提高文化课成绩”限制的办法,也是不科学的。
那问题怎么解决呢?老艺术家靳尚谊建议,学生应该先拿出平时的代表作去报名,专家小组通过了,就给你报名的资格;现场考试应在密封状态下打分;然后打开密封卷,对上考生,再斟酌看评得对不对,从而确定分数;最后再划定录取分数线,看录取谁。在压缩艺术招生规模的同时,放宽文化课成绩要求,把重点放在艺术本身上面。首先是代表作决定报名资格,在具体的操作上,则以全省统考、成绩全国通用的模式为佳,减少学生集中赶考、成本太高的弊端。这个建议值得我们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