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电力大学是吉林省重点大学,坐落在依山傍水、景色宜人的著名旅游城市--吉林市,是一所以工科为主,理、工、文、管、法、经、教育等学科门类协调发展的多科性大学。
东北电力大学始建于1949年,前身是长春电机高级职业学校,是新中国创办的第一所电力工科学校。1955年,学校由长春迁至吉林市。1958年升格为本科高等院校,定名为吉林电力学院,1978年更名为东北电力学院。学校原隶属于电力工业部,2000年起,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地方管理为主”的管理体制。2005年12月,教育部批准更名为东北电力大学。
学校是国务院批准的全国首批硕士学位授权单位,目前学校拥有32个硕士学位授权点。学校有全日制在校生16000余人,其中博士研究生(Q吧) 、硕士研究生1184人,本、专科生14820人;另有函授学生8286人,在职工程硕士研究生586人。学校现有17个院系,13个研究所。有34个本科专业,本科专业覆盖了工学、理学、管理学、文学、法学、经济学、教育学7个学科门类。
学校有教职工1476人,有教授(研究员、教授级高工)133人,副教授(高级工程师、高级实验师等)332人。学校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2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 首批国家级人选2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48人;吉林省高级专家4人,吉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10人;吉林省首席教授1人,吉林省主讲教授和中青年骨干教师6人;新世纪吉林省高等学校学科建设工程中青年骨干教师5人;博士生导师8人。
艺术学院现有专任教师55人,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20人。在校本科生、研究生共1000余人。学院配备有专业微机室、图文工作室、摄影工作室、造型工作室、立体裁剪工作室、服装技术工作室、服装特种机房、形体训练室、舞蹈室、形象设计工作室、表演厅(1000平方米)、展览厅(1000平方米)等实验实训场地。
本科设置有:艺术设计(室内艺术设计、景观艺术设计、平面艺术设计三个方向)、服装设计与工程(服装设计、服装设计与表演两个方向)、动画三个专业;研究生专业设置有:设计艺术学,主要研究方向为:高级时装设计、高级成衣设计与结构造型、服装动态展示、平面设计艺术研究。
学院在教学上紧紧围绕学校突出“一实两创”的人才培养特色,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教学成果。
2000年至今,艺术学院教师和在校学生在国家、国际级专业赛事中,获奖近百项。其中,金奖16项,银奖及亚军10项,铜奖及季军7项,优秀奖34项,并有15人获“十佳模特”称号。2002年、2006年分别获第四届、第六届“益鑫泰”中国时装设计最高奖评审第一名;2008年获“汉帛奖”第16届中国国际青年设计师时装作品大赛总决赛银奖及最佳工艺奖。学院2001年、2002年分别获第三届、第四届中国服装设计师生作品大赛团体总分第三名和第一名;2008年在第14届中国时装设计新人奖评选中获院校排名总分第一;曾多次进入中国服装十大院校排行榜;先后于1999年、2004年、2005年、2007年、2008年五次被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授予学院“育人奖”,并于2005年入选中国模特行业十大TOP高等院校。
2000年至今,全院教职工共撰写论文235篇,其中发表在中文核心期刊上的有近百篇;出版(主编)教材10部,其中三部获“十五”部委级优秀教材奖;获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1项;获校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项;获第四届“松花湖文艺优秀作品奖”和“松花湖文艺荣誉奖”各1项;完成教育部教改项目1项,省级科研项目3项,省级教改项目4项,学校教改项目8项;在研省级项目12项,市级5项,校级4项。
艺术学院正秉承着“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校训,遵循艺术教育规律,树立科学发展观和“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以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基点,为造就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德才兼备的高素质艺术人才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