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本报头版刊登《“小高考”打乱中学教学计划》后,引来不少教育界人士与读者的议论,大家普遍对招生方法各自为政、试卷出得“千奇百怪”提出了疑虑,认为是不是会将自主招生变成“自由”招生,类似脑筋急转弯式的题目,会不会有“白相”学生之虞。
测试潜质要科学
“‘度日如年’,有的人曲解成日子过得太舒服,每天都像过年一样。请考生再想出两个曲解成语的例子。”对于某高校出的这道题目,有人给出了“夫唱妇随”和“知足常乐”两个答案,因为这两个成语可以分别曲解成“丈夫进了歌厅,妻子跟踪尾随”以及“知道有人请自己洗脚,心里就感到快乐”。
有语文教师表示,如果这两个答案能判对,并以此来鉴别高中生的语文水平或反应能力,这显然是十分荒唐的。上海市特级校长、建青实验学校校长吴子健说:“自主招生的英语题,有必要大量出现大学四六级的单词吗?其实,单词的掌握只是与花的时间有关,而并不能真正反映一个人的语言潜质。”
拔高难度有隐情
对于越出越难甚至“剑走偏锋”的自主招生试题,一位区高招办负责人向记者分析了原委。他说,去年上海虽然是实行了平行志愿,看上去本市的几所名牌大学所招的考生分数都挺高,但其实这些高校仍不满意,因为在没有平行志愿时,那些真正的高材生往往会不惧风险,认准一所心仪的名校,所以,那时别看整体录取的分数不高,但拔尖学生却尽在其中,而平行志愿反而将尖子生平均分摊到了多所同一层次的学校中。或许是为了弥补高考统一招生时的缺憾,因此现在名牌高校在自主招生时往往会特别用心“搜罗英才”,而故意提高试题难度、扩大知识点的广度与深度,则成了“掐尖”的最好办法。
并非人人都适合
名牌高校竞相通过自主招生在生源中“掐尖”,以至于在考试中严重偏离高中教学大纲的要求。对此,吴子健校长认为,这对基础教育的导向会产生很不好的影响,而且也未必真能有利于培养青少年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
“如果有10所大学自主招生就去参加10次考试,这就会使得自主招生变得十分荒谬。”市西中学校长顾正卿说,一方面高校自主招生还不是很规范,另一方面有些家长的心态也存在问题,以为多报考一个学校就能让孩子多经历一次锻炼和多一次录取机会,这种做法并不科学。因为有的学生可以在不断的失败中越发成熟,而有不少学生多一次不录取反而多蒙上了一层心理阴影。所以说,即使对重点高中学生来说,高校自主招生也并不是适合每个人都参加的,但问题是,现在高校却“来者不拒”。 本报记者 王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