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旦期间,高校自主招生拉开帷幕,北大、清华、复旦等诸多名校考试时间发生“撞车”,为求上名校,众多考生连日奔波。而自主招生考题中间频频出现的新奇考题,也成为人们议论的焦点。高校自主招生考试究竟有没有给考生带来
实惠,有没有取得预期效果?带着这些问题,记者对自主招生单位及考生和家长进行了采访。
考题新奇是否可取
专家告诉记者,这次“扎堆”元旦的高校自主招生考试,虽然大多数考题均在高中教学内容范围内,但知识点的覆盖面之广、对思考能力的要求之高,远远超过了高考。
不少走出考场的学生都反映“有些题目是书本上完全找不到的,如果要考好,一定要读好社会这本大书”。北京大学的作文题要求写一篇800字的文章,驳斥“腐败无害论”观点,规定其中至少要有5处正确引用古诗文。同时句子改错也涉及公众耳熟能详的歌曲,如要求考生从语法角度分析“我们都有一个家,名字叫中国”和周杰伦《青花瓷》中的“素胚勾勒出青花笔锋浓转淡”这两例病句错在何处。在复旦的语文卷中,有一道题是给繁体字文言文加标点。学生们说,这样的题平时很少遇到。
还有部分学生表示,从难度上看,今年试卷比去年要难得多,而且考试时间也偏紧。武汉大学的试题全部在一份试卷上,光选择题就有100多道。而且试题涉及时事政治等话题。比如农村土地分配制,就与当前的土地改革政策紧密相联;还利用“神七”的发射,来考学生对万有引力定律的掌握;在英语部分,出现了国际石油价格走向等新闻事件。清华的考题则出现了将杜甫的《旅夜书怀》翻译成英文等题目,这对学生的理解能力、语言能力等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不少中学老师认为,清华、北大等高校本次自主招生相关试题不仅考了考生对当今世界政治、经济现象的了解,还照顾到了高中所学的哲学原理,出题人强调学生要站在国际视野,具备对现实社会进行分析、评判的能力,这是在引导学生积极学习、独立思考,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但也有一些老师和家长认为,这样可能会“负面引导”学生,比如说用英文表述过多容易构成对母语“不够尊重”。
记者点评:考题的新奇,拓宽了考生的视野。答案的丰富多彩,便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不过各自为战,求奇、求怪、求偏恐怕不是今后命题的方向。
学生是否得实惠
记者从高校自主招生考试现场了解到,在元旦这个小假期,不少家长自叹“比上班还累”。一位陪儿子到南京参加南京大学自主招生考试的外地学生家长告诉记者,他们已经连续三天辗转于几个考场。“我们花了不少钱,花费是小事,关键是孩子忙着复习考试,还要到处赶场,这有点吃不消了。”对于自主招生考试的费用,一些专家表示,几千元的路费食宿费对经济条件好的家庭而言可能不算什么,但对于贫困家庭或农村家庭来说却是一笔不小的负担,一些优秀生源因经济问题不能赶考,有可能造成考试机会有失平等。上海交通大学教授熊丙奇就说:“面对如此开销,不少贫困家庭孩子不得不放弃了机会。”
此外,自主招生考试考题新奇、灵活性大,又赶上高考复习的关键期,考生在花费大量精力准备高校自主招生考试时,难免会打乱正常的高考复习计划。在分秒必争的高考冲刺阶段,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去争取自主招生的“20分”是否值得,这是一个需要各方认真思考的问题。南京市某中学一位高三班主任老师就直截了当地表示了担忧:“我们班上有几个学习成绩好的同学都参加了自主招生考试,这是学生对自己向往大学的第一次敲门,多一次尝试就多一次机会,但我担心的是一旦没有录取,或多或少会影响学生们随后高考的备考信心。”
但是也有不少教育专家和自主招生单位的负责人表示,这些具有创新性的考题从客观上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开放性拓展,让学生自由呼吸社会的新鲜空气,在多元的考核标准中独立发展。长期以来,基础教育推崇“圈养式学习”,学生被圈在“知识点”中,只要上课注意听讲,课后强化记忆,就能考出好成绩。至于知识迁移的能力、质疑的勇气和标新立异的胆量却日渐萎缩。在南京某高校一位刚从国外进修归来的老师说:“自主招生考题的创新是对传统考试模式的一种巨大的观念冲击,引导学生关注社会、了解生活,从很大程度上激发了他们灵活运用知识、大胆创新的潜能,可能会成为教育文化和教育改革的方向。”
记者点评:高校自主招生在一定程度上给考生增加了筹码,如果考生能正确理性地对待,将会是一条出路,但如果对其寄予过大期望,恐怕就得不偿失了。
自主招生考试是否取得成效
有专家认为,高校自主招生是依靠自己的方式选拔适合自己的考生,它打破了高考“一考定终身”的录取方式,扩大了高校和学生的双向选择面。同时,也给一些在某方面确有专长的学生,甚至是偏才、怪才提供了脱颖而出的机会。南京理工大学招生办主任齐玉辉说:“自主招生考试,可以让我们选择一些通过高考没办法选上的人才。比如学习优秀的、竞赛获奖的或者其他特殊才能的,这其中竞赛获奖类占的比例最大。我觉得,这是对高考制度的重要补充。”
近年来,国内少数高校在统一高考的基础上试行自主招生,尽管遇到一些困难与问题,但仍不失为扩大招生自主权的一种有益探索。在很多发达国家如日本,高校招生主要实行“二次高考”,第一次为大学入学考试中心主办的全国统一学历考试;第二次为大学单独考试。而韩国采用统一的“大学修学考试”,约占三分之二的大学招生主要依据此项考试成绩及学校生活记录簿;另有一部分大学在此基础上举办单独考试,只考笔试小论文、口试、实际操作。实践表明,高校自主招生与统一考试并不矛盾,两者可以取长补短。
但是在我国,目前这种扎堆式的自主招生考试,能否达到这样的目的,还有待于各高校不断探索和完善。有人提出,现在自主招生只是一些知名大学的“专利”,这对于其他实力相对较弱的学校显得不公平。还有人认为,自主招生虽然可以解决原来高考体制的一些弊端问题,不过一旦操作不好,会成为高校招生腐败、暗箱操作的温床。针对有些人提出的实行自主招生联考机制,还有专家提出了异议:“这等于将各种考试混成一锅粥,与传统的高考又有何区别呢?不如取消自主招生算了。”
记者点评:高校自主招生考试客观上使一些优秀考生拿到了继续深造的“入场券”,如果有关方面能在制度方面进一步完善,杜绝幕后猫腻,相信成效会更好。
高校自主招生能否为选拔人才提供新的思路,正为越来越多人所关注。 照片来源:文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