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报讯从元旦开始,各院校纷纷开展了自主招生考试。随即“名校生源大战更甚往年”、“自主招生成为‘小高考’”……越来越多的自主招生项目是否增加学生负担成为社会各界的议论热点。复旦和上海交大的招生负责人对此表示,两位负责人的看法颇有暗合之处。
复旦大学招生办主任郑方贤介绍说,获得自主招生试点资格的院校尽管都是我国的重点大学,但长期以来缺乏独特的办学理念和氛围、又缺乏世界一流大学的招生能力,在自主招生的选拔方式上无一例外地采用笔试筛选的办法,根本无法体现不同大学的人才选拔理念以及倡导和推动全面素质教育的社会责任。社会对高校以争取所谓高分考生为目的的自主招生有所微词也是正常的。
郑方贤强调,鼓励大学充分发挥办学自主性、多元化发展是出路。要鼓励大学的不同,只要大学都有自己的特色,高中生就可以各选所需,自然也就达到了改革的目标。
郑方贤还认为,就自主招生试点院校而言,首要的是把考生文化知识之外的内容尽早纳入考核之中,也就是要更多地采用面试方式作为选拔考查的依据。
上海交大招生办负责人陶正苏认为,研究型大学一般都是名校,都有自己的传统优势专业和特色。很多高校也越来越注重“自己到底想要怎样的学生”。它们有的注重创新能力、有的注重厚重踏实、有的喜欢通才。这种多彩角色,提供给考生多样选择。他认为,考生应根据兴趣和志向,选择心仪的高校报考,不应赶场子。
陶正苏表示,考生应该对目标高校有充分认识,只有对报考的大学有认同感,才会在面试中脱颖而出。例如上海交通大学的校训是“饮水思源、爱国荣校”,如果事先对其含义有深刻了解,面试时会给专家留下好印象。
在交大昨天的面试现场,记者了解到,诸如“对交大校园的印象?”“为什么选择交大”、“考大学是看专业还是学校名气?”等题目出现在不少考生的面试中,这也说明正在十分有意识地寻找有“交大认同感”的学生。同样,正如郑方贤所说,复旦面试中挑出来的肯定是具有“复旦元素”的考生。(记者:俞海燕 实习生:钱芸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