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高校自主招生政策最大变化是将突破5%的限制,不少高校将自主招生名额放大至“招生计划的10%”左右。
此外,一些高校还对获得自主招生资格的考生“优惠幅度”放宽。比如,北大就将今年取得自主招生资格的学生优惠幅度扩大到“降分30分以内”,而且继续享有“专业录取时降10分”的优惠政策。清华大学则将“自主招生”笔试内容分成两部分——第一部分侧重与高中教育相衔接;第二部分既有别于高考,也不同于竞赛。考生必须参加两部分内容的全部考试,但两部分内容分别计算成绩,且只要考生能够在其中一个部分取得好成绩,就有机会通过笔试。
自主招生
不要变成“折腾考生”
本应是高三学生可以稍稍松口气的元旦假期,却在不经意间演变成了尖子生的“考试季”——自主招生似乎正在演变成“折腾考生”:首先,是对考生精力的折腾,有的考生甚至连考三场,尽管高校说“考生应理性,不应盲目”,但谁又不希望多一条出路呢?其次,这也是对高校资源的折腾,不少学校千里迢迢派出不少教师“加班”异地办考,人力财力的耗费都不少。
其实,始于2003年的高校5%自主招生试点,本意是落实高校办学自主权,给考生增加选择学校的权利。而现在参加自主招生考试的,多是抱着“别人都参加了,自己不参加吃亏”的心理,或者就是寻求“保险”,为高考“失手”增条保险绳。其实,老师们大都认为,能通过自主招生的,凭成绩考上理想中的学校已是十拿九稳。
高校自主招生为何变为“折腾考生”?关键在于此“自主招生”已非真正意义的“自主招生”——真正意义的自主招生,是考生可以同时获得多所学校的录取通知书,然后根据录取学校、专业、提供的奖学金等进行选择。学校在这样的招生中,既是选择者,也是被选择者;同样,考生既是被选择者,同时也是选择者。然而当“自主招生”变成了无形中约定考生“必须参加”时,便成“折腾学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