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文谈了很多关于自我潜能如何重要的问题,以及个人潜能到底是什么。主要包括哪些方面。但我们如何认识自我有什么潜能?为什么可以通过自我潜能来确定“最佳”专业发展方向?
依据自我潜能为什么能确定“最佳”专业?
潜能是代表一个人潜在的、尚未完全表现出来的能力倾向,它是个人发展的一种内在特质,是由智能、个性、兴趣、动机或价值观等多种因素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个人潜能既包括一些天赋,又包括一些后天学习的经验,最终形成个人的一种独特风格。年龄不同,组成的主要因素也不同。对于幼儿,智能和个性特征这些天赋的成分较多些,对于高中学生、大学生或从事职业者,不仅包括智能和个性等被后天发展的天赋,还包括个人的兴趣、动机或价值观这些主要是后天形成的因素。
一个人的潜能能否充分发挥出来,或得到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些因素之间有机地组合、协调。如果某个专业或职业是他感兴趣的(兴趣因素),并且认为是有价值的,值得去做的(动机因素),而且又有能力去做(能力因素),同时又适合去做(个性因素),那么他就会做得更好,或者说,他的潜能就充分发挥了出来。如果某个专业虽然很有兴趣去学,但和本专业有关的能力却比较低,可能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在这个专业上的潜能发展,当然在兴趣非常浓厚并且十分稳定的情况下,此方面的能力也会逐渐提高,但如果在花费同样时间和精力的情况下,就不如另一个和能力相匹配的专业做得更出色。
例如一个学生如果对语文和数学都非常感兴趣,但他的逻辑推理能力不如他的语言能力,如果上大学非要学习数学,可能同样学习了四年,他在英语专业上可能会获得更高的成绩。
选择符合潜能发展的专业,不仅学得轻松愉快,更重要的是能获得一种成就感、价值感,从长远来看,能充分感受到人生的意义。
每个人的潜能都不尽相同,各有各的优势和弱点,这是因为这些潜能因素还包括许多方面:
从兴趣来看,由于每个人所生活的环境、家庭背景、接触到的人或事物不同,形成了各自不同的兴趣,就学生的学科兴趣而言,至少可以划分到二十多种,如数学兴趣、文学兴趣、经济学兴趣等(参看第三部分)。一般来说,对感兴趣的学科,投入和保持的时间较多些,形成了优势兴趣中心。不感兴趣的学科,虽然因为要考试,也必须多花费时间,但一旦结束考试,可能很快就放弃。对于中学生而言,学科兴趣经历了从不稳定到稳定、从不确定到确定,从广泛到专一的过程。
从动机来看,因为每个人的价值观不同,可以分为文学、艺术、社会管理、研究、技术、常规等类型的动机(参看第四部分)。如有的学生,认为一生中做个文学家或文字工作者更有意义;而有的学生认为,做个技术专家更有价值。正因为动机表现不同,使人们在不同领域中,发挥了不同的潜能。
从能力来看,对学生而言,常常用九大能力来刻画具有不同能力的人。它们是一般学习能力、言语能力、数学逻辑能力、空间判断能力、形态知觉能力、文秘能力、运动协调能力、人际关系能力等(参看第五部分)。如有的中学生才十几岁,却写出了洋洋洒洒数万字的小说,语言贴切、丰满,让人看了是一种享受,然而也许他的数学逻辑能力却糟糕。有的学生可能很早就表现出了音乐天赋,人际关系能力却可能不高等。
从个性来看,对于16岁以上的人而言,通常可以用16种个性特征来刻画,它们是:乐群性、聪慧性、稳定性、有恒性、兴奋性、恃强性、敢为性、幻想性、实验性、忧虑性、紧张性、独立性等(参看第五部分)。世界上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人,所以每个人的个性都不相同,个性的优势和弱势也不同。
发现自我潜能的途径和方法
认识和评价自我潜能必须全面、客观、深刻,既要看到自己的优势和长处,也要知晓自己的弱点和短处。因为“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可以参考父母、朋友、师长、专业咨询机构等第三者的意见,力争对自己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下面介绍这两种方式。
第一种方式是借助亲近的人的评价发现自己的潜能。
每一个人都有一个自我熟悉的生活圈子,各种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职业的人对你有不同程度的了解,在家庭主要有父母、亲戚、在外有朋友、同学、老师,因为长期的交往使他们对你有不同程度的印象和评价,大都很中肯、客观,这对你了解自我的潜能起到了直接作用。但这么多人的评价往往比较凌乱,本书将提供你一种具体、系统的整理自己思路的方法,最后帮助你确定自我发展的“最佳专业”计划。
第二种方式是借助咨询机构来了解自我潜能和发展计划。
专业咨询机构一般会设计比较具体的问题,形成一套有一定信度和效度的、标准化的测量工具,再辅之于和专业咨询人士面对面的交谈,最后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由于第一种方式缺乏一定信度和效度的支持,对自我的了解比较概括,甚至对一些人还是觉得不能清楚地了解,而第二种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弥补。(本文由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潜能研究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