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校时“挤破头”,分数学费都高一截,毕业时却成大冷门——
山东省内某知名大学新闻专业应届毕业生小李,春节后就一直为工作犯愁:自己所在高校,还没有一家新闻单位前来联系要人;而在网络上和人才招聘会上一次次碰壁,也让她心灰意冷:当年考新闻专业时心目中理想的新闻媒体,如今招人底线大都放在了研究生层次。
工作不好找,小李对自己当年的专业选择产生了深深悔意。让她想不通的是,自己的专业,近年来一直是学校的热门专业,从近年的报考情况看,一般高出学校录取线几十分,而且学费也较其他专业上浮10%左右,但没想到,就业却成了大冷门。小李的经历很具有代表性:记者对照了2005年省内某高校招生时公布的热门专业,有法学类、新闻传播学类、电子信息科学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生物科学类、临床医学等;而从当前人才市场就业情况看,竟大部分都成为就业困难“大户”。人才市场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各大学近年来大量扩招计算机相关专业,IT专业毕业生如今找不到工作已是寻常事;法学、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能真正从事本行的不多……
热门专业为何就业冷?记者深入调查发现,从当前热门专业制度看,这是不可避免的。
目前,各校对热门专业评定的标准,主要是看报考的多少,报考的人数多,录取的分数高。“可以说,热门都是考生捧起来的。”省内一位高校招生人员把责任推给了考生和家长。但记者采访后发现,这种回答极不负责:首先,一年一度的高考,学生家长大多数面对高考专业选择,都是大姑娘出嫁——头一回,加之社会就业需求瞬息万变,对4年后的就业情况更无法预测,这就决定了报考志愿时只能望文生义,哪个专业“好听”就选哪个,本身就具有极大的盲目性,热门专业的设立本身也就完全无科学性可言。而对这种盲目追捧,不少高校其实采取的是顺水推舟的态度:既然学生认账,就纷纷抢办热门专业,先把学费拿到手,至于几年后市场如何就顾不上了。同时,热门专业设立越多,几年后的毕业生源就越集中,这样就业能不冷门吗?
目前这种热门专业的设立制度,其实助长了高等教育与市场需求南辕北辙的不良倾向,实在已走到末路。探索更科学的设立方式、让“热门”专业真正起到良性引导作用,已是刻不容缓。(记者 宋弢 实习生 李艳群 )
[责任编辑:youngli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