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类专业一直是考生和家长关注的对象,近年始终呈现一派热闹的报考景象;在人才市场,财经类毕业生的需求几乎占据各类排行榜前列。然而,财经类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也存在于繁华背后:供给的增速不断超过需求的增速,用人单位对相关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毕业生平均薪资水平开始走低。有考生或许会问:我们该不该“投奔”财经类专业呢?
热力指数有多高
我国入世后,随着国内金融业的快速发展和国外金融机构的大量进入,财经类专业颇受考生欢迎,如今股市、基金的火热更使金融学专业成为高考生的报考热门。在“2006年高考,你准备报考什么专业”的调查中,经济学专业以23.4%的获选率排在第二位。据东南大学成贤学院学工部主任唐小平介绍,2006年该校有17个专业在二本招生,其中1/3是财经类专业。从考生填报志愿的情况看,国际经济与贸易、会计学、财务管理、物流管理四个专业的报考都十分火爆。2007年黑龙江省保送北京大学的18名考生中,十多人都想选择财经类专业。
近几年财经类专业的报考人数在不断增加,从而使财经类专业的录取分数也随之升高,呈现不断“膨胀”之势。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4-2006年在北京市文科录取平均分前三名的排序中,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每年都排在第一,金融学专业三年都有其名,而经济学专业也有两年进入前三甲。2007年高考的一本批次院校投档线显示,财经类院校在同一区域的高校中均处于领先地位。如上海财经大学的投档线以647分位居上海高校第三,仅次于复旦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中央财经大学的投档线以632分在北京高校中名列第五;东北财经大学、西南财经大学的投档线均在610分以上,与同类地区的其他高校相比,可谓一枝独秀。“财经热”的势头在二本批次院校也得以体现。如上海金融学院、天津财经大学的投档线均超过一本,南京财经大学、南京审计学院在南京高校中也处于领头羊位置。
随着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很多财经类专业对基础知识的要求都越来越高。有些专业对数学基础要求较高,如经济学、金融工程、保险学、经济信息管理等;有些专业则对英语要求较高,如国际经济与贸易、外贸英语等。因此在招生过程中,一些高校的财经类专业对考生的单科成绩、外语口试成绩等有特殊要求。如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要求考生无论报考该校哪一专业,都需参加省招办组织的英语口试,对单科成绩没有要求,但在同等分数情况下会参考数学和英语成绩;南京财经大学的国际经济贸易专业要求考生的英语单科成绩在110分以上。类似这样的录取规定,都是考生在报考前应了解清楚的。2007年湖北省的一名高分考生报考了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的金融学专业,若单纯按成绩录取,该考生完全够线,但最终却与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失之交臂。原来这位考生没有参加当地组织的英语口试,档案中没有相关成绩。
上升空间有多大
上世纪90年代,财经类专业毕业生曾异常抢手,包括中国人民银行在内的几大银行接收应届毕业生总量达数千人,从而形成了财经类专业的鼎盛时期。财经类专业人才最热时有的专业需求比高达30∶1乃至40∶1,正因如此,许多高校纷纷开设此类专业或扩大招生规模。据统计,全国600余所本科院校中,开设财经类专业的就有约500所。上世纪90年代末,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平均增幅不到26%,而财经类专业毕业生增幅却高达101.7%。
然而,由于近年来实行机构改革与人事改革,以及受此类人才培养发展过快和专业结构不合理等因素的影响,像国际金融、国际经济与贸易、经济学、财政学等专业的初次就业率都曾不足80%,统计学、国民经济计划与管理等专业的需求量也较小,且有不少毕业生并未从事与专业相关的职业。目前人才市场的反馈信息是,财经类职位连续几年稳居人才需求榜榜首,且绝对需求数量在持续增加;但与此同时,毕业生供给也在大幅增加,并且增加的比例远远超过需求增加的比例。
如今财经类专业在人才市场反响平淡,与招生时的火爆形成了鲜明对比,众多当年的高分生不得不面对就业市场的考验。如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就业并不像其最初开设时所预期的那样,进国企、进外企、进驻外办,原因是大公司要求从业者有一定的工作经验,并对学历要求较高,外语能力也要很突出,而本科毕业生很难有经验可言。至于财政学专业毕业生,就业也比较困难,不少毕业生都选择报考财税机关的公务员。
不少地方性大学或高职院校一窝蜂地开设财经类专业,由于教学水平较低,导致毕业生技术含量偏低,综合素质得不到保证。这种情况反映在就业市场上,便是当和其他专业毕业生甚至更低学历求职者竞争某些财经类岗位时,财经类专业毕业生的优势并不明显。例如,建筑类专业毕业生可以找到房地产销售方面的工作,机械类专业毕业生在应聘制造行业销售岗位时更具竞争力。此外,金融财经行业在实际操作方面大都要求较高,很多用人单位对毕业生工作经验的要求甚至超出了对专业技能的要求。
尽管如此,和其他专业相比,财经类专业仍有两个较为明显的优势:
其一,就业途径更加宽泛。由于财经类专业课程设置较广,因此毕业生的就业去向也更为多样,如经济预测与分析类职位、市场营销类职位、管理类职位等。国民经济中的各行各业,无论是大型国有企业、三资企业,还是小型民营企业,都有不同程度的财经类专业毕业生的需求。随着财经类报刊杂志的不断涌现,一些非专业性的综合类报刊纷纷在财经领域大做文章,需要大量的财经记者,为相关专业毕业生提供了不少就业机会。其他如学校、培训机构等,也可成为财经类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领域。
其二,市场需求较大且稳定。财经类专业人才不仅不会过剩,而且远不能满足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随着我国进入“后WTO时代”,金融市场进一步开放,在国内金融业快速发展和国外金融机构大量进入的背景下,金融财经业将出现更多的就业机会,仍有一些热门专业值得关注,像审计、保险等专业人才的社会需求便将有所增加,且升值空间巨大。由于金融服务业、银行需要多层次的人才,因此像座席员、操作员、银行柜员等一线基础性工作人员也有一定的需求比例。2008届江苏省经济管理类毕业生供需洽谈会的反馈结果显示,金融类专业尤其是名校金融系毕业生纷纷被银行、证券等金融机构定制或抢购。
热浪袭人冷思考
从近几年考生报考财经类专业持续升温的情况来看,考生在选择专业时应注意两点:一是避免几个专业都填报财经类专业;二是避免把财经类专业填报在非第一志愿的位置。这是因为财经类专业报考人数较多,一般第一专业志愿就可录完,而很少录取第二志愿或后续志愿。比如甲、乙两位考生高考成绩都是600分,考生甲的专业志愿顺序依次为国际经济与贸易、金融学、经济学,考生乙的专业志愿顺序分别是国际经济与贸易、英语、数学,如果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录取分在600分以上,那么考生甲就很容易落榜,而考生乙被录取到剩余两个专业的几率就会比较大。原因在于考生甲的专业安排过于集中在录取分数较高的财经类专业上。
每年的高招咨询中,一些财经类大学的招生办老师都会碰到这样的问题:我家孩子是学文科的,经济学、金融学这些专业招不招文科生呢?在他们看来,财经类专业好像不招文科生,其实财经类专业是文理兼收,数学成绩好、逻辑推理能力强的考生,学习财经类专业更有优势。
财经类专业各个专业间的学习内容或就业方向都有所差别。比如金融学和金融工程,虽然都包含“金融”两个字,但还是有很大不同。金融学是传统专业,培养在银行、证券、投资、保险及其他经济管理部门和企业从事相关工作的人才;而金融工程是新兴的金融学科,其特色在于运用数学建模、数值计算等工程技术方法,培养具有数理知识、掌握计算机应用和具备建模能力的复合型金融技术人才。考生应详细了解每个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就业方向,以便从中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
观象结论
从近几年财经类专业毕业生需求情况来看,审计学、会计学等需求较大,经济学、财政学、统计学、价格学、国民经济计划与管理等需求相对较小。由于财经类专业的热度一时还难以降温,考生如不考虑分数高低、自身兴趣和专业要求等因素,而纷纷一头“扎”到财经类专业中,便会导致又一轮就业市场“饱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