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顾玉豹
1989年以来,经国家教育部批准,每年在全国高考(Q吧)前的两个月,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大学、北京语言大学等多所名校的非通用语专业便开始在全国各地单独提前招生。所谓非通用语专业,顾名思义就是相对英语、日语这些应用面很广、用者甚众的外语而言,只在少数国家应用的外语语种,俗称“小语种”。由于对小语种的不了解,多年来总有一些学生及其家长面对前程似锦的小语种专业而坐失良机。
2003年3月,北京外国语大学分配给江苏A城某重点中学4个泰国语专业的报名资格。校领导研究决定推荐4名最优秀的学生参加报名考试。谁知,只有一位学生坚定地选择了泰国语专业,其他3位都轻易地放弃了。学校只得推出“第二梯队”赴考。
3月22日,伊拉克战争打响的日子,北外设在苏州的考点竟然出现这样的情况:江苏H市某重点中学的8名阿拉伯语考生全部缺考。是害怕战争还是对小语种专业的不了解?记者多次采访,仍然不得而知。据悉,其他院校小语种专业在各地的招生,也遭遇了这样的情况。
然而,多数报名参加小语种考试的考生还是明智的。有位孩子进入考场前还幽默地对母亲说:“妈妈,等着我去重建伊拉克吧,到时候我挖一桶石油,就可以给您买一套新房呢!”
经过两天紧张的笔试、口试,江苏76名报考者只有19人脱颖而出,被北外正式录取为本科生,录取率为4︰1。
某些人对小语种专业不屑一顾,殊不知,历年考取小语种专业的学生,毕业后的就业机遇竟是得天独厚!
小语种专业学生就业机遇得天独厚
在首都北京,经常有重大的外事活动、体育比赛,每当此时,北大、北外、北语等学校的小语种专业学生便全体出动当志愿者,被主办单位分配给来华的外国官员、重要人士当翻译,经受语言翻译能力、外事纪律方面的锻炼。而其他专业的大学生志愿者,尽管英语、日语水平甚高,但大多也只能在基层做一般事务性的工作。
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近年来越办越红火,来自世界各地的演出团体越来越多。2003年就有埃及、朝鲜、意大利、阿根廷等国家派出表演团体前来参加。于是,找到合适的翻译就成为艺术节主办方的头等大事。而在招募到的40名语言翻译中,只有2人会阿拉伯语,2人会俄语,泰国语、意大利语、葡萄牙语等小语种人才竟没找到。
艺术节小语种志愿者稀缺的遗憾,再一次提醒了筹办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的人们培养小语种人才的紧迫性!外语人才,不论在奥运会、世博会人才的架构中还是在国际化建设的进程中,都是不可或缺的“基础设施”,特别是除英语、法语、德语、日语等大语种外的其他语种。
小语种专业的学生除了学好本专业外语并达到本科专业水平外,还须学好英语。某些拒绝小语种的中学生及其家长,满以为选择大语种才是好出路,殊不知,小语种毕业生的英语能力很多达到6级以上,外交部等单位所需要的人才也是具有两种外语优势的年轻人。从三年级开始,各语种都增加了外交、经贸、新闻等方面的课程和教学内容,学校还统一开设近20门课程供学生选修。
此外,少数优秀本科生在完成本专业的学习计划,取得本专业学位的同时,也可以选报第二专业,完成两个本科专业课程的学习,修满教学计划规定的学分,通过学位论文,毕业时可获得两个学科门类的学士学位。小语种专业的毕业生主要分配去向是:外交部、新华社、经贸部、文化部、国际广播电台、中国人民银行等中央各部委涉外机构,以及外企、科研单位、高等院校等部门。当然,随着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深化改革,小语种毕业生也直接面向人才市场,自主择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