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批大学新生陆续走进校园,他们身后有12年的寒窗苦读,有40多天等待录取结果的悲苦欢欣,他们更亲身见证了高校招生“阳光工程”所带来的公开、公平、公正。
今年高校招生录取工作开始前,省招办负责人曾对媒体表示过忧虑:今年的考生人数创历史新高,招生计划增幅却很小。同时教育部将所有招生计划全部放在网上运作,调剂的难度加大,“僧多粥少”的矛盾凸现。
上月28日,为期一个半月的录取工作结束,我省招生工作交出答卷:全省31.68万考生迈进大学门槛,比原有招生计划超出约两万人,没有录取一名政策规定之外批次线以下考生
政策百炼钢
7月14日晚上,恩施考生陈丽在省招办投档现场亲眼见证了自己的档案被投到了中国地质大学。和她一起来到现场的黄冈高中教师陈绍荣激动地说:“我们今天来的地方是过去的禁区啊。过去一到录取阶段我就为学生担心、忧心、操心,今天实地看了招生全过程,我回去一定要让我的学生们放宽心,‘阳光招生’真的是分数够了谁也不找,分数不够找谁也没用。”
今年是我省全面实施高校招生“阳光工程”的第二年,招生政策、招生管理、招生服务和招生信息公开等方面基本保持去年政策的稳定,执行严格和刚性的录取政策基调。所有院校招生全部按考生统一填报的志愿录取;高校在招生期间增加的招生计划,全部按考生志愿从高分到低分录取,不点招。这两条最为突出地体现了“阳光工程”的实质。正如省教育厅在招生期间屡次声明一样:高考成绩和考生志愿是高校招生录取的唯一依据,考分达到了录取标准,不用找任何人;考分达不到,找任何人都没用。
在现代技术条件保障下,“阳光工程”在操作层面得到执行:招生机构的运作演变成一台计算机的运作,前台是简单、程序化的操作,后台是环环相扣设定的程序,如果执行非法操作,系统将不认可。“阳光工程”的严格和刚性是“管死”招生中可能存在的小动作,但不是“死管”,招生制度存在一些基础性缺陷正是在阳光照耀下有了解决的可能。
服务绕指柔
今年的考生人数比去年多出7万余人,但实际招生人数只比去年多万余人,录取竞争更为激烈。
让更多的上线考生升入大学,省招办怀着父母心态极力争取高校在我省增加招生计划。在政策许可范围内实施高分保护措施,对填报志愿不当的考生进行补救,首次启动了“相对高分保护”政策。第一批本科追加计划2634人,比去年多增加1000多人,第二批本科又追加了2707人,极大地缓解了录取压力。根据今年高考划线测算,一本线上不能进入一本院校的考生有5622人,实际只有2988人;二本(一)线上不能进入二本(一)院校的有9130人,实际只有4735人。
记者曾两次探访招生现场,看到网上答疑组工作人员总是那么忙碌。网上答疑的“巩平老师”由省招办工作人员和志愿者共同担当,今年他们共答疑16155条。“别太焦虑”、“不要担心”、“等好消息”、“睡个好觉”的话语频频出现在“巩平老师”的回答中。记者还了解到部分高校为了保证报到率,对联系不上的考生以“本人自愿退档”的名义退档。对高校误退档的考生只要反映到咨询接待点和网上答疑平台的,都予以及时解决。
一些特殊考生,还得到了特殊关爱。老河口一名考生,达到了三本线,但家境贫寒。7月23日其父专门来到录取现场要求放弃高收费的三本学校。省招办考虑到该生的实际情况,将其调剂到一所低收费的高职院校。
期待更公平
“阳光工程”实施两年,让严格刚性的高校招生政策得到社会普遍理解和支持。在基本实现阳光招生制度化,严格政策刚性化,规范管理程序化,优质服务人性化前提下,社会对高校招生提出了更高要求:能不能给高校更多的主动权,能不能给考生更多的选择权。
作为国家选拔人才的基础性工作,高校招生承担着太多的社会责任,我们有理由期待“阳光”更明媚。
[责任编辑:youngli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