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黄高,百年名校展新颜
5月18日,不知是否偶然巧合,国际感恩节,也是黄冈建市十周年的日子,笔者走进黄冈中学,迎面是一尊极具现代感的雕像,放眼望去,几丛修竹掩映着有些陈旧的办公区,一簇簇绿树环抱着高高的教学楼,再走几步,路旁一长排专栏里,挂着北大、清华、复旦等著名高校校长及苏步青、袁隆平等著名学者的题词,各届高考状元、奥赛获奖选手、名校报送生青春而自信的脸上挂满笑容,在五月的阳光下熠熠闪光。来来往往的学生中,不时有人停在专栏前,或指点议论,或默默凝望,那一份向往和勇气尽显嘴角眉梢。
昨天就约了黄冈中学校长陈鼎常见面,却颇费一番周折。据称,陈校长的手机晚上从来不开机。大概慕名前来求学、求读得人太多,我能理解一位父亲、丈夫或儿子对难得属于家庭的时间的掌控愿望。于是,见面时间从下午4点推迟到晚上7点半。准点,我们在他简陋的办公室里相见。
陈校长从1981年进入黄冈中学已有20余年,他见证了黄冈中学的辉煌,也是黄高神话的缔造者之一。据他介绍,最近20年,黄冈中学每年有30名左右学生免试被保送上大学,其中,近500名学生被保送到北大、清华等著名学府;该校数理化学科竞赛成绩始终居全省首位,共获省级以上奖励3000余人次,获国家级奖励2000余人次,在国际数理化竞赛中共获16枚奖牌。涌现出林强、库超、王菘等一大批著名的奥赛选手;5月,就在笔者走进黄冈高中的时候,又欣闻高三理科试验班的王星泽同学在4月刚刚结束的第七届亚洲物理奥林匹克竞赛中,以理论第一、总分第二的成绩荣获金牌。
“由于在国外参加比赛及被保送上大学,很多优秀生失去了高考的机会,黄冈中学高考状元有所减少,而升学率却始终高踞不下。”陈校长颇感自豪地说。
但他一再强调,没有什么神话,“黄冈中学既不是天堂,也不是地狱。我们不会把课堂变成按工艺流程进行人才生产的梦工厂,而是希望当学生走向社会时,让‘黄高制造’成为高品质的保证。”陈校长告诉我。
揭秘神话,介于天堂和地狱之间
对于“黄冈神话”的种种迷雾,陈校长一一为我破解。
关于黄冈中学“地狱说”,陈校长给我一个学校的作息时间表:早上6:30上学,中午12:00放学,2:30上学,晚上21:30放学,学校规定22:30关灯休息。为了证实这个作息时间表的执行情况,我提出到教学区看看,顺便访一访学生。
离开办公区,正遇上从逸夫楼高高台阶上走下一群学生,陪同我的校办公室主任万波告诉我,这是刚刚进行完测验的高三学生。离高考还有2周,这也是考前最后一次测验,随后就是停课自修,老师不进课堂,这也是给学生一个调整放松的时期。
不知这算不算“黄冈秘籍”?
下午5:40,我随一群学生走到校园中心广场,一块约4千平米的大操场在绿树成荫的校园中显得有些突兀的空旷,正对面一栋就是高三学生的宿舍,大部分学生穿过阳光照耀的空地走向宿舍,也有一些同学加入到运动行列。排球场上,十几个女生兴奋地玩着,一排水泥乒乓球台周围挤满了打球的学生。篮球场上,一群群男生汗流浃背,有些人还光着膀子较劲,笑声、叫声不断,看上去跟大学操场没什么区别。站在5月灿烂的阳光里,我甚至忽略了阴影的存在,无论如何想不起“地狱”这个词。
据万老师介绍,黄冈中学的课外活动丰富多彩,有一年一度的学生会主席竞选,一年一度的校园文化艺术节,一年一度的科技竞赛,春秋两季的球类、田径运动会……
我随意逮住一位刚刚过来、把书包挂在球网边的男生,问他是不是读高三。他说,是啊。高三还有空来玩?怎么不玩?每天都会活动一下。这位从浠水县考来的王同学是高三五班的学生,他证实了学校的作息时间表。不过,王同学说自己是在校外租房住,“这样安静些,便于休息,也便于复习。”那么,在校外会不会按这个时间作息呢?王同学说,一般晚上11点睡,中午也会睡一觉,不然下午没办法听课。
给我们开车的杨师傅,儿子也在黄冈中学读高二,他也在学校附近租了一间房,“主要为儿子准备中晚饭,提供午睡的地方,晚上都回家,租的房子就空着了。”可怜天下父母心。儿子每天晚上的作业多不多?杨师傅说,儿子回家基本上不做作业,也没时间,“要保证他的睡眠。”
学生压力是不是很大?会不会觉得很苦?王同学笑称:“也不是很苦啊。暗自较劲的情况当然会有,但我们同学都还蛮友好,也会相互帮助。”对于“地狱”一说,王同学忍不住大笑,“怎么会?”他反问,转身投入打排球的队伍中。
杨师傅则认为,学生的压力主要来自心理上,能考进黄冈高中的学生,都是在原校受宠的优等生,进入黄高后,拔尖的太多,很多人都没有了以前的优势,失落感加重。
黄冈秘籍,老师跳入题海学生跳出题海
升学率如此之高的黄冈中学,是不是惯用“题海战役”、“魔鬼训练”?
陈校长介绍,如果说有“题海战役”,那应该是针对老师的“题海战役”。学校认为,要提高学生素质,先要提高教师素质。黄冈中学的口号是“让老师跳入题海,让学生跳出题海”,他们鼓励教师从经验型向智慧型转变,智慧型教师突破了“教材——教学参考——学生”的固定程序和模式,别具匠心地“分解”教材,“重组”教学内容。学校要求理科老师做“千题集”,并增加人文素养,要求文科老师写千字文,并建议青年教师写教学反思录,学校认为,只有老师做题多,见识多,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才能做到胸有成竹、融会贯通,应用于教学时,题型、题例才会信手拈来。比如,黄冈中学理科实验班就是按“校本教材”进行教学,教师不仅胸中有“本”、胸中有“纲”,而且目中有“人”,使“课”具有审美价值,洋溢审美情趣,使教学具有新颖性、独特性和高效率。
“老师不辛苦,学生才辛苦。”陈校长强调。所谓“黄冈秘籍”,原来是黄冈中学教师出题、解题的题海撷英。所以,做一名合格的黄冈中学老师很不容易,很艰辛,很紧张。“但同时也很光荣,很愉快,很充实。”黄冈中学化学老师郭淑晋说,黄冈中学跟其他中学的最大区别也许就在这里:我们个人的收入并没有跟升学率挂钩。不过,学校代代流传下来的“传、帮、带”氛围、老教师的无私帮助等优良传统,都使新教师提高很快。这种人文关怀形成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使地处中国经济欠发达地区的黄冈中学,教师队伍始终保持稳定,就是在沿海经济迅速发展的年代,也没有出现“孔雀东南飞”的现象。
关于“黄冈神话”与贫穷及人才不能回流的问题,陈校长认为,黄冈这几年发展还是很快的,虽然是老区,但就全国而言,黄冈并非最贫困地区,所以这种说法是站不住脚的。至于人才不能回流,陈校长引用邓道坤的话说:黄冈中学至少“为黄冈减少工人、农民作了贡献,为中国作了贡献。”陈校长认为黄冈、黄冈中学培养的人才走向全国乃至世界才真正体现它的开放性,黄冈中学不仅要成为一个地域性的品牌,而且要成为国家人才培养的摇篮。“我们应该用高远的眼光看待人才流动。”况且,“如果黄冈中学培养的人仅仅局限于一小块地方,还能叫‘人才’、还会有人支持吗?”陈校长笑着反问。
如今,教育已经成为黄冈的一笔无形资产,虽然“黄冈密卷”很少出自黄冈中学,但“黄冈”两个字早已成为中学课外辅导书的金字招牌,填满大大小小的书店、书摊。
临别,陈校长高兴地告诉我,继这个158亩的老校区之后,黄冈中学在长江水岸又新建了400多亩的新校区,“届时,欢迎你再来看看。”届时,但愿黄冈以及黄冈中学制造更多、更美的“神话”!(荆楚网记者 程评 发表于2006年5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