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威发布:“新高考”六处变化已经明确
针对家长、学生和一线老师的困惑,省教育厅领导和课改专家们在会议上传达出的信息是:福建省2009年高考新方案比较保守,也比较稳妥,只要按学校规划、教学进度进行复习考试,就不会存在大问题。
NO.1考试更灵活 死读书行不通了
新高考方案的变化都在考试内容方面,其亮点在于考生可以选择性做题,这给考生提供了更大的选择空间。同时,明年“新高考”将加大能力、思维的考查力度,但难度系数有可能降低。特别是综合科,重点要把握基本概念、公式等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从高考命题走向来看,要求学生更加重视学科与学生生活的联系,加大开放力度,高考更加突出应用性、创意性、思考性,题目会很灵活。
这些变化意味着死读书行不通了。其实,这两年来的高考已经在一定程度上渗透着新课改精神,出的题目越来越“活”,侧重考查考生的思维能力、双基和创新能力。考生要提高自己的创新思维能力,注重思考,自我发现,个性化发展。不过尽管不提倡死记硬背,但该记的东西还是要花时间去记,这样才能有“活”路。
NO.2报考不会设置门槛
对于新旧高考如何衔接的问题,例如:往届生如何提供学业水平测试成绩;未参加毕业会考的学生能否报名参加高考;今后报名高考,会考成绩是否一定要全部合格等等。省教育厅也首次给出了明确答复:福建高考方案总体比较平稳,今后在报考方面不会做太多限制。往届生参加高考,不需要提供学业水平测试成绩;对没有取得会考所有科目全部合格的毕业生,也允许他们以社会考生身份报名参加高考。当然,有关新高考的具体报考规定,将经过省招委会研究后在明年高考报名简章中公布。
NO.3所有科目全部自行命题
明年的高考命题也是备受考生家长关注的问题。这几年福建省文理综合采用全国卷,大家普遍认为难度较大。对此,省教育厅有关人士表示,省里正在积极创造条件,争取明年所有科目全部实现福建自行命题。
由于所有科目全部自行命题,命题工作量比往年增加了两倍,省教育厅将组建专门的命题专家库。同时规定,高考命题教师除了业务素质过硬,还要严格遵守纪律。参与命题的老师不能针对高考复习编写相关的指导材料,不能参与高考补习班教学指导,不公开发表针对高考命题的指导文章。否则,将不能参与高考命题。
NO.4动手实验能力在加强
“对于新高考,教育部考试中心提出力争把难度控制放在第一位,探究能力考查放在第二位。但是从今年课改区的考查来看,是将能力考查放在第一位,而且是过高地要求了学生的学科能力。”省教研室有关人士表示,近年来,理综科目特别侧重实验原理的考查,而这又是考生的弱项,加上不少学校由于自身条件的限制,削弱了对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要想在理综上夺高分,得想办法在实验题上花工夫!学生要在熟悉实验原理的基础上,将其转换为对新情境试题的判断。
NO.5总表形式表现综合素质评价
对于争议颇多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以及如何可信可用地呈现给高校作为录取参考的问题。省教育厅表示,正在与省高招办协调,将组织技术人员尽快确定考生电子档案的呈现形式,确保明年能够与高校招生录取有机衔接。有关人士透露,省里将统一制定一个电子模板,拟用总表的形式呈现考生的综合素质评价,实现与高招录取的“软挂钩”。
这意味着,今后学校和考生都不能将“综合素质评价”不当回事。即使是高三,学校也要按规定开设体育与健康课程,保证学生有必要的活动时间。考生值得注意的是,进入高三并不意味着学习是唯一。学校、社会活动也应该参加,更不能放弃道德素养、运动健康等影响“综合素质评价”的表现。
NO.6学业会考将成为改革“切入点”
对于许多校长和一线老师质疑“学业水平测试”会增加学生负担的看法,省教育厅明确表示,“学业水平测试”必须考,而且成绩将记入学生的电子学籍档案提供给高校作为参考依据,今后将逐步成为推进高校选拔录取方式改革的“切入点”,也是打破一考定终身的关键。今后,对于想考重点大学的考生来说,比较好的会考等级无疑对升学有帮助;而对于只想就读高职高专院校的考生来说,只需通过“综合素质评价+学业水平测试成绩+学校自主测试”的模式就可以被录取。
目前福建省仍然实行文理科反向会考,究竟何时推行全科会考?省教育厅表示,为了减轻学生负担,福建省将在教育部正式文件出台后,从当年的高中起始年级进行衔接。
记者手记
新高考让改革者受益
从2006年福建省启动高中新课改以来,省里每年都会举行一次有关课改的研讨会,今年的主题略有调整,加上了“首届高三毕业班工作会议”这几个字,据说不少校长就是冲着这几个字来参会的。因为高三毕业班让人联想到高考,以及与此相关的“高考分数=升学率=教育质量”这种早已固化在人们观念中、行为上的刚性制度。
两年前推行新课改时,教育厅负责人表态:新高考将让改革者受益!在这次短短一天半的会议中,有关负责人再次表态,明年的新高考方案将兑现当初的承诺。这不由得让人思考:课程改革表面上是课程、教材、教法的改革,但深层次上是对教育制度的一次前所未有的冲击。教育的制度化尽管标志着教育发展的成熟,但同时带来标准化的负面效应。而这种负面效应对于起步不久的课改,对于老师们日益迸发的、超越常规的创造,无疑是一种束缚。因为他们很可能挣脱了旧的镣铐,又戴上了新的枷锁,这样又如何自由地舞蹈?
因此,必须经历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制度需要创新,也必须创新,其中招生制度改革首当其冲,否则就无法进入实质性的课程改革。近几年的招生制度改革,就是在课改冲击下渐变的结果。比如:中考命题权下放地方、学分制管理、重点高校运用5%的“自主招生权”选择理想的学生等等。今后还将把综合素质评价、学业会考与院校招生录取挂钩……这些都将成为我国在招生制度中的标志性改革。
这些发人深省的变化带给我们一个强烈的信号:包括考试在内的评价,无论是在主体上还是在内容上,都在向多元、综合、弹性的方向迈进。谁对于这一信号敏感,谁就有可能抓住机遇,创造领先。对于学生,就是摆脱“一考定终身”,拥有更多的选择和自主,获得发展个性和创造力的权利;对于教师,就是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和思想,让教师的职业生命张扬;对于学校,就是在学生和教师的发展中实现学校的发展,赢得社会的认同和尊重。
2009年,让改革者受益!我们拭目以待。(记者 叶琦)
[责任编辑:moninf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