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志愿填报专家张才生
误区一:面子工程
许多家长自觉或不自觉地把孩子升学看成是给自己挣面子的事,不考虑所选的学校和专业是否适合孩子,而是考虑所上的学校公之于众能否给自己挣面子,是否对得起公众的耳朵。他们往往要求孩子按他们的意愿选大学,学校名气越大越好。
湖南某考生,2005年参加高考上了一本线,分数有相对优势,他特别希望填一个可以安排他读物理专业的学校。可是父母要求他上复旦大学。他知道他的分数上复旦大学问题不大,但上不了该校他喜欢的专业。父母说:不管什么专业,复旦大学名气大,说出去听都好听些。这位考生比较孝顺父母,就填了复旦大学。果然学校没有安排他读自己喜欢的专业,而是安排他读医学专业。从进大学门开始,大学的生活就没有让他开心过,因为他实在不喜欢这个专业。一想到自己将来要做一个医生,天天面对病人,甚至要上手术台,给病人做手术,他就浑身不自在。煎熬了3年,他终于忍无可忍,大三下学期放弃学习,到一所高中复读,参加2008年的高考。这一年他被湖南某大学录取,读的是与物理相关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
这位考生为了父母的面子付出了3年宝贵的光阴。他的遭遇值得引起广大家长的思考。
误区二:轻信承诺
对高校承诺分数线和预估的分数线深信不疑,结果遭遇“志愿扎堆”,后悔无药。
(来自2007年湖北省高校招生网上答疑)
考生问:老师,我知道你很忙,但我不得不把自己内心的想法告诉你,武汉某大学(笔者隐去学校名称)在报纸上承诺563分以上的(理科考生)第一志愿填报他们学校保证录取,但我564分却没有录取,我心里好恨他们呀。你要么就别承诺,承诺了就要遵守你的诺言,我报了你的学校却掉了档,这就是大学的精神吗?老师你认为呢?
巩平答:高校应该代表社会文明、社会良心,高校作为教育人的学堂应该为他的学子及其家长建立表率,执守诚信。你的批评很有道理。我们也希望这些高校汲取教训,在今后招生宣传时,不要做不负责任的承诺,这不仅会损害考生的利益,也损害高校自身的形象。
同时我们也提醒来年的考生和家长注意,高校的投档线是计算机根据考生志愿和学校招生计划,按一定的比例对学校投档结束后,自然生成的,任何个人都不能提前预知。所以在填报志愿之前不要轻易相信学校预估的分数线,那是没有根据的。我们也希望媒体不要参与这样的炒作,这同样也伤害媒体在受众心中的形象。
每年录取期间出现少数院校志愿扎堆,原因大多因为高校事前承诺分数线,以此吸引学生填报。但学校的投档线(调档线)院校调档分数线是以院校为单位,按招生院校同一科类(如文科或理科)招生计划数的一定比例(一般为1∶1.2以内),在对第一志愿投档过程中计算机自动生成的院校调档最低成绩标准。学校的投档线是在投档之后自然产生的,不是事前提前划定的。考生和家长如果轻信高考事前承诺,是很容易吃亏的。
误区三:望名生义
根据学校的名字报志愿,选“大学”舍“学院”,学校名字带有“交通”、“理工”、“科技”、“财经”、“外语”就认为是好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