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职业教育师资的摇篮
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风景 图片来源: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网站
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坐落在长春市凯旋路上,一个不错的路名,一所不错的学校。从长春火车站乘汽车只需15分钟就能到达。据说是长春市离车站最近的大学。
校名像高职 其实是本科
周末,走进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院区不大,组织部长陈景翊已在办公楼前迎接了。
我们冒失地说:“此行我们是第一次走进高职院校采访,您可得多介绍点情况啊!”直率的陈景翊纠正道:“我们的校名像高职,其实是本科。每年招生咨询时许多家长也有这样的误解。但实情是,学院自1979年建校时就是本科院校了”。
我们查阅了有关文件,这是一所经国务院批准、对四年制本科生具有学士学位授予权的高等师范学院。
1979年,我国一位领导人出访德国,发现德国工业发展得益于技术工人,当时便问,这些优秀、合格的技术人员是什么学校培养的?得到的回答是:技工学校。那么谁给技工们上课呢?回答是德国有专门的高等职业师范学院。
回国后,这位领导人授意在中国建立4所类似的高等职业师范学院,其中吉林技工师范学院当年即实现招生。1983年,学校划归吉林省,更名为吉林职业师范学院。2002年,改名为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
2000年,学院被教育部确定为全国重点建设职业教育师资培训基地;2004年5月,学院被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确定为高等学校职业技能鉴定试点院校、国家职业技能鉴定基地,设立了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学校编辑出版的《职业技术教育》杂志成为国家中文核心期刊。杂志社社训“正气、志气、大气、朝气、锐气、才气、灵气、和气”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按“优势专业立品牌、新增专业上质量、拟增专业抓特色”的原则,不断加大专业建设的力量,建立起符合学校办学实际,满足职业教育和吉林省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专业体系。
学生拿双证 培养双师型
走进吉林工师学生才艺比赛展区,一件件工艺品巧夺天工。有电脑制作的创意画,有动漫作品,色彩缤纷、栩栩如生。这些都是学生亲手做的,动手能力之强跃然作品上。
学校重视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从师任教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确立了以培养“双师型”职教师资和高级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学校全面实施“双证书”制度,学生毕业时,在获得大学毕业证书、学位证书的同时,还要拿到职业技能鉴定证书。
据悉,吉林工师的学生要用3年学习理论基础,1年实习。学机械的要考个车工证。学服装设计的要考个国际商业美术师资格证。学旅游的要拿下导游证。考生拿到双证书毕业后,既可以去职高、中专当专业课老师,也可以凭借职业技能证书到相应的单位当工程师。学院要求学生100%拿到毕业证和从业资格证,以培养我国急需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在学校的展厅里,一个个奖杯金光闪烁。在全国“数学建模”、“航空建模”、“电子技能”、“职业技能”等大赛中,学生多次获奖;在全国艺术类设计大赛中,学生多次夺魁。在中国牛仔装设计大赛中,吉林工师学生王卓儒摘得“最具市场潜力奖(特别奖)”和银奖,并被大公司预订。
近30年来,从吉林工师走出了1万多名高素质职教师资、工程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可以不夸张地说,我国哪里有职业教育,哪里就有吉林工师的毕业生。在吉林省,三校专业师资都被该校垄断。在职业教育发达的江浙、广东一带,该校毕业生也备受欢迎。2007届机械专业有106名毕业生,2006年底已有90多人与用人单位签约。
本科一志愿 年年都招满
学院招生就业处张处长介绍,吉林工师每年在北京招生人数不多,却能连年招满一志愿。这与外地在京招生的二批本科院校相比,算是相当不错的。
学院一开始在北京招生时也曾有顾虑:北京考生对哈工大、吉林大学等名牌大学都挑挑拣拣,谁会注意这所连名字都像高职的学校呢?但实际情况是学院每年在京招收本科二批考生10人左右。招生计划虽然少,但年年都能在一志愿上录满。北京考生如果选择该校,高考成绩要在二本线上10分左右,并且必须一志愿报考。
吉林工师面向全国29个省、直辖市、自治区招生。学校现有本科专业27个,专科专业9个,覆盖文、理、工、管理、教育、艺术等6个门类。机械、机电自动化、艺术设计、电子、服装设计、计算机编辑出版等是主打专业,考生报考十分踊跃。
据悉,学院除招收普通高中毕业生外,还有部分专业“对口”招收职业高中、技工学校和中等专业学校毕业生。
城市大学地图报道影响力
本报“城市大学地图”哈尔滨—长春采访组的现场报道到此为止了。虽然近6个版的报道超出了原定计划,但我们依然觉得意犹未尽。
我们感激,感激黑土地人的热情和豪爽。黑龙江省招考办、吉林省自考办、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东北林业大学、吉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等给了我们大力的协助和支持,为采访顺利进行提供了保障。
我们难忘,难忘北京考生的懂事和坚强。30多位考生参加了我们的座谈会,他们大多在高三时曾是北京考试报的读者。当我们看到他们每个人都对到冰城雪乡、塞外春城上大学无怨无悔时,当我们知道他们有的父母曾是北京知青时,我们的眼睛湿润了。4年经受风雪严寒的洗礼,接续父辈艰苦奋斗的精神,人生还有什么艰难险阻能阻挡他们成长成功的脚步呢?
我们欣慰,欣慰读者和网友的关注和支持。本报来自南京、西安、厦门、哈尔滨、长春的几组报道都引起社会反响,有的上了新浪网等新闻排行前几名,要求买报纸的读者增多。还有不少家长来电要求报道更多的高校,不少高校主动预约采访。
在此,我们想用黑龙江招考办副主任李云增的话作为哈尔滨—长春高校采访的结束语:北京考试报“城市大学地图”报道组做了三件好事:宣传了外地高校;让北京考生和家长了解了外地高校;扩大了北京考试报的影响。
请读者从下期起,关注来自本报武汉高校采访组更为精彩的报道吧!
[责任编辑:youngli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