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高考(Q吧)生源大战再度打响,本周末,复旦、上外等高校也陆续启动“校园开放日”。咨询会现场人如潮水,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向高校招生老师提出最重要的问题?记者采访复旦、东华等高校招办负责人,请专家就考生和家长参加咨询会如何提高咨询效率进行指导。在实际填报志愿前,考生和家长起码有七方面因素需要提前思量,提前考虑。
思量一:咨询前有否和子女沟通
家长和子女应及时沟通。从往年情况来看,家长是参加高校咨询会的主力军。因此,家长应做到和子女先沟通,了解子女的学习情况,对学校、专业、今后就业的想法。周到的家长还可和孩子班主任联系,听取班主任对考生报考意见。
接着,家长应从网上搜集心仪学校的招生资料,以下基本情况是大家可以很快熟悉:学校概况、第一批控制线、学校投档线、学校最低录取分数线、学校录取平均分、专业录取分数线等。
最后,全家一起研讨已经收集到的资料,结合考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将不明白的问题记在笔记本上待到咨询会上有针对性地提问。
思量二:学校优先还是专业优先
专家指出,虽然名校的确有很强的吸引力,但如果仅仅是为了炫耀和光彩,而和自我兴趣的专业相去甚远,可能获得的是暂时的“面子”,得到的可能是终生悔恨。因此在考虑选择名牌大学的同时,也要重视对专业的选择。
同样,报考时也不能为求热门专业而忽视学校因素,例如同样的计算机专业就会因学校不同而专业方向及就业前景就不同。因此学校和专业对考生来说都很重要。
思量三:如何看待“热门”“冷门”专业
“家长都希望孩子将来能有个不愁工作、收入高、待遇好的专业。但要小心因此陷入“冷门”专业、“热门”专业选择的误区。
一般来说,不考虑就业因素报考大学是不可取的,但如果把就业因素看得过重,而忽略个人的发展兴趣,就将得不偿失。同时很多专业的“冷热”都是相对变化的,有可能今年就业很吃香的专业,四年以后倒是乏人问津;而且孩子的性格也未必适合某些“热门”职业。因此,在充分考虑就业前景的同时,也要综合个人兴趣和发展潜力等因素。
思量四:提前了解专业经济成本
大学一般学费和住宿费在6、7千左右。加上每个月的生活费、交通费,现在供一名大学生一年起码要花1.5万元左右。如果孩子被学校的中外合作办学专业录取,则学费还要高。
考生和家长应具体关注各校的招生政策中关于收费的说明。家庭条件一般的学生可以考虑选择收费标准相对较低或奖学金、助学条件较好的院校和专业,但前提是自己喜欢这些院校和专业。不要因为经济而忽视了发展机会。家庭经济非常贫困的学生也不要被学费吓倒,入学后可以申请国家助学金和贷款,各校还有很多的补助政策,帮助学生顺利完成四年学习生活。
思量五:选择专业尽量自己做主
高考志愿如果完全由父母包办填报志愿这是不正确的:一是不利于考生个性的发展,父母的选择未必和考生的意愿一致;二是不利于正确选择专业和学校,很多父母带有个人主观因素,甚至会比较盲从;三是不利于调动考生的主观能动性。因此,比较好的方法是:父母的建议作为参考,考生自己最后定主意。
还要提醒考生的是,兴趣是填志愿的重要因素,但并非唯一因素。尤其是一些考生的兴趣不成熟时,如果以一时兴趣作为填报标准也会不妥当。因此,首先要好好审视自己的兴趣,看看这种兴趣有无发展潜力、能否帮助自己深造或就业发展,要在这些分析的基础上再决定自己的选择。
思量六:报考新增专业前要谨慎
每年不少高校都会开设一些新增专业。由于没有历年的参考资料,这些专业的师资力量、市场需求、发展前景等究竟如何,考生一定要在了解清楚后作出选择。
特别要提醒的是,新增专业虽然年轻但并非就是冷门专业,像物流、会展等专业本身就是热门,因此报考者不要把这些新专业当成冷门专业来报考。
思量七:外省市院校也是不错选择
很多上海家长舍不得孩子报考外地院校,害怕孩子到外地后会“吃苦”。其实,这几年来,外省市高校每年在上海招收考生,但本市考生中除了在零志愿中填报北大、清华外,填外地高校第一志愿的并不多,这对考生其实是非常不利的。实际上报考外地院校是一种明智的选择。首先,外省市高校在沪招生计划占上海市生源计划的10%左右,录取率相对较高;其次,这些在上海招生的学校大多是名校,专业也不错;对于那些处于录取边缘线上的学生,鼓励他们去外地上学,这是出于让学生有学可上的考虑。再次,到外地上学,更主要的是可以锻炼独立生活能力。此外,为鼓励学生报考外地院校,今年还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非常划算。
作者: 张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