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命题
统一命题
单独报考
您现在的位置: 考试吧 > 2022高考 > 高考英语 > 高考英语辅导 > 全部 > 正文

抓住五个亮点 2010年高考英语作文巧“亮剑”

来源:新东方 2009-10-23 14:22:14 要考试,上考试吧! 万题库
本文就针对如何写好一篇考场作文从而拿到高分甚至满分,总结几个“亮”点。

  亮出一颗富于内涵的心灵——主体

  主体是文章的核心,文心如人心。要真正的了解一个人,不仅要知面,更要知心。这里所说的主体,是指文章除开头、结尾以外的部分,我们应不惜笔墨,精心勾勒。那么,什么样的主体,才能赢得阅卷者的青睐呢?什么样的内心表达,才能打动阅卷者,才能引起共鸣,才能得到高分?

  首先,讲究形式,有层次,有结构美。黑格尔说:“美的要素可分两种:一种是内在的,即内容;另一种是外在的,即形式”。“任何具有审美价值的东西都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体。无论是没有内容的形式,还是没用恰当地表现内容的形式,都是不可取的。”虽然作品的内容决定着形式,但是形式对内容也有反作用。好的内容要有好的形式。结构属于形式范畴,它作为文章构造的外部形态,是一篇文章大骨架,所以是十分重要的。文章的内容再好,如果外部形态有缺陷,会让人感觉很不舒服。所以,写文章的人总要在布局、谋篇上面先推敲一番,务求有自己的构思。文章结构是外在形式的一种,是为“心灵”服务,为了更好地表达文章的思想内容。因此要巧妙地安排结构,使之完整、严谨、匀称,写出结构美。

  基于此,我们在写文章的时候就要做到这样几个方面:段落具有完整性;各个段落之间要有联系或过渡;分段要匀称得当,长短相宜。总之,主体部分的段落安排要根据内容和形式的表达需要,该长则长,该短则短。无特殊需要,主体部分的段落一般不要太长。特别指出的是下面这几种段落构建就是主体部分的败笔,有人把它们总结的很形象,在这里引用来给大家以提醒:一是全文三大段,各段平均使用笔墨,主次不分,单调乏味;二是“蝌蚪式”,开头几页,结尾一两行,头重脚轻根底浅;三是“松鼠式”,与前面相反,主体部分开头草率,后面拖泥带水,前紧后松,让人眼花缭乱看不清楚。总之,好文章的主体部分应层次清楚,匀称和谐。

  其次,要重试写作规则,毕竟这是考场作文,不要一味在形式上翻新,出现怪异文体。话题作文虽不限文体,但仍应遵循写作规律。比如写议论文,一定要有明确集中正确的观点,要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为行文的主要内容,围绕观点选择典型新颖而充分的论据,善于运用论证方法,避免在文中一味堆砌材料而不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论证等等;还有些同学另辟蹊径写戏剧,写诗歌,对这样的选择本无可厚非,但是任何时候只追求形式创新而忽略本质内容都无异于舍本逐末,为了芝麻丢了西瓜。还有就是,绝不能抄袭套用。一些同学将考前背下的佳作生搬硬套,往往造成张冠李戴或偏离题意的现象。当然,要是背诵一些漂亮或有哲理的语句,或是套用一些好的构架模式,这都是可以的。但是千万不能把作文当作赌博,不能把成败寄托在弄虚作假上,此关前途大事,劝君还是不要冒险的好。

  还有的同学在作文中编写的故事情节不合生活常理和生活逻辑,显得幼稚可笑。高考作文虽然允许编故事,但反对脱离生活、不合情理的胡编乱造。有的考生编故事一味追求情节曲折离奇,这样容易误入歧途,而且编造的情节都有悖于生活实际,也很容易被阅卷老师识破。所以一定要注意,故事要来源于生活,反映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这样才会有一定的内涵和感染力。要解决“用材不当、不合情理”这一问题,关键在于平时的积累。积累材料主要包括名人故事、成语典故、寓言、童话,名人名言等内容。有选择性有针对性的去读去记,久而久之就会积少成多,写作材料就会丰富起来。把丰富的写作材料应用到文章中,就会增加文章的文化内涵和思想深度,文章就会因丰富而美丽,因美丽而打动人心。

  再次,要讲究语言的雕琢,力求语言优美,富有表现力。我们说一篇文章有文采,包括语言生动,句式灵活,善于运用修辞手法或联??象美,可以采用形象化说理的方法,即将抽象而深奥的道理寓于生动具体的形象之中,把不易讲清楚的问题讲得具体、生动、可感。选择那些生动具体的形象还需要广泛联想。联想是由一个事物想到另一个事物的心理过程,它是一种创造性的心理机制。联想能引导作者更好地进行分析和综合,促进推理更充分地展开,将论证引向深入。比如凭借时间和空间上接近的事物所形成的相近联想;由具备相似特点的事物形成的相似联想;由存在对立关系的事物形成的对比联想;由存在因果关系的事物形成的因果联想等等。

  所以,即便考生的行文内容略有偏离题意,优美的语言仍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拯救你。我们所写的文章虽然是以散句为主,但散句中要尽可能地夹杂以对偶、对仗、排比句等这些庄重有力、匀称谐调的整句。这样整散结合,参差错落,读起来抑扬顿挫,才会有流畅的旋律和铿锵的节奏。不会使语言显得单薄空泛,而是给人一种形象美。这样的遣词造句之功若能恰如其分地运用于考场作文,定能成为文章一大亮点,夺人眼目。

  最后,要深入思考,予情予理。思考,即进行比较深刻、周到的思维活动。思考能充实文章的思想内容,加强立意的深度,挖掘材料的内蕴,表达深邃的思想。这里所说的“予情予理”是指赋予文章兼具感性和理性的思考。有思想,写出哲理美;有情感,写出人性美。

  面对丰富多彩的大千世界,要观形思神、观物思理,要思出一般的规律,更要思出所蕴含的哲理。要想思考得深入,首先,要运用分析、比较、综合概括等思维方法对客观事物进行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对写作材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思考,发现材料所蕴含的意义、社会价值和人生哲理。其次,要学会辩证思考。在对立统一的思维规律前提下,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实事求是地分析对象本身的各个方面、层次间的关系和基本矛盾,掌握对象的对立和统一性。更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不能孤立、静止、片面地看待事物。

  思想是语言的前提,是行文的根基,是一篇文章的生命力!通常,判断一篇文章价值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看作者能否表达出独具匠心的思想,能否用自己的理性思维给人带来深刻有益的启示。因此,培养这种敏锐超卓的思考能力也是提高作文水平的好方法。这就需要我们在平时广积累,勤动脑,对任何事物都要积极主动地进行思考,这样才能培养成熟的思维习惯,并能自然而然地运用于自己的写作之中,这样写出的文章才会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和说服力。

  然而,感人心者,情也。情感是审美的动力,正是有了情感这股凝聚力,审美的主体和客体之间才会产生契合的“共振”效应。所谓情感,是指人对于客观事物的态度和体验。因此,我们要积极地观察生活,用心去感受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那么这样的情操又该如何来培养呢?

  一方面,我们可以在感受生活的过程中积累情感体验。正所谓“登山者情满于山,观海者情溢于海”。面对美好的事物,动人的场景,一个无动于衷的人不可能写出妙文佳作。所以,请开启你的各个感官,带着一颗敏锐之心、一颗善感的心来看待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捕捉自己内心细腻、微妙的感情波动,将对事物的观察化为自己思想情感上的体验。同时,还要学会对情感进行组织、梳理,把激烈、混乱的梳理成稳定、有序的情感;把肤浅、荒谬的进化为深刻、有意义的思想。这样,才会产生灵感和美感,才会使文章中的感情,丰富、成型、稳定、深刻。另方面,我们也可以在赏读文学作品的过程中积累情感体验。许多优秀的作品都以其进步的思想和完美的艺术形式,弘扬了真善美,鞭挞了假恶丑,我们可以学习他们的手法和表达感情的方式,结合自己的体验,将其挥洒在行文之中。

  人之所以高级,就在于我们有思想有感情。其实,我们的身边时时刻刻都有许多值得去深思、去体味的人和事物。关键在于我们是不是有一双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的慧眼,是不是具有敏锐、细致的洞察力,是否愿意去捕捉、去记录我们周围的这些点点滴滴。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生活就会给你人生的鼓励和启示!

  亮出一个完美的你——结尾

  俗话说:“编筐编篓重在收口”。古人所说的“豹尾”,就是指结尾应华美而有力。作文进入尾声,更不可掉以轻心,以免功亏一篑。我们应善始善终地给文章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让阅卷者看到一个既注重外表,又富有内涵,内外兼修的一个完美的你!所以,应充分认识到文章的结句和开第一样,是极其重要的。为此,必须设法用你的三寸不烂之舌言出一个能达到文已完而意无穷的结尾,让阅卷者回味不绝,翻过试卷后心情仍久久不能平静。当然,文无定式,文章结尾不可一概而论。但无论如何,结尾是为了锦上添花,不可画蛇添足;只能首尾呼应,不可信口开河。更不可在文末写上什么“完”、“本文到此结”等字样,或文章尚未完篇,字数不足,于是在最后写上一串省略号,使文章成了“断了尾巴的蜻蜓”。所以,请同学们一定要运足底气,在结尾亮出一个完美的你,给你的文章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更让阅卷者激动不已地给你的考场作文打上一个满意的分数!

  最后,概括的说,一篇好的考场作文要切合题意、结构合理、内容充实、表达生动。作文要得高分,说难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可说不难,也有它的规律可循。审题立意是前提,语言优美是关键,材料丰富是保证。现在就开始行动吧,从一点一滴练起,待到迎战高考时,勇敢自信的“亮”出你的考场作文,亮出一个完美的你!满分,你的必然!

上一页  1 2 
  相关推荐:名师备考辅导:2010年高考理综复习黄金方案
       一网打尽:语文现代文阅读术语及表达技巧清单
       实用资料推荐:高考数学真题研究经典范例
文章搜索
万题库小程序
万题库小程序
·章节视频 ·章节练习
·免费真题 ·模考试题
微信扫码,立即获取!
扫码免费使用
国家 北京 天津 上海 重庆
河北 山西 辽宁 吉林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宁夏 青海 新疆
黑龙江 内蒙古 更多
高考栏目导航
版权声明:如果高考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800@exam8.com,我们将会及时处理。如转载本高考网内容,请注明出处。
免费复习资料
最新高考资讯
文章责编:liujun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