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2010年高考网络课程免费试听 更多信息请访问:考试吧高考论坛
文章成今年福建高考语文阅读题 作者答题仅得一分
多年来一直有人设想让作家们来回答根据自己文章出的语文题,看是否能够满分。如今终于有了一个实例,但结果却让人大跌眼镜,15分的题目,作者本人仅拿到了1分。
“做完题目,我对了对答案,除了第一个选择题确定可以拿1分外,其余的题目不是没思路,就是和正确答案对不上号。我的文章成了高考题,而我却不会做……”
近日,网友周劼人的一篇博文被广泛转载。她在博文中称,去年12月24日她发表在国内某报一篇题为《寂静钱钟书》的文章,被2009福建省高考命题组采用,成为语文试卷中题目。而作者本人对题目进行解答后仅得1分。网友对此事极感兴趣,更多网友则是在调侃和嘲讽目前高考模式及语文教学。
目前,负责命题的福建省教育厅尚未对此事作出正面回应,教育厅相关方面负责人婉拒了记者的采访,表示暂时不作回应。
网友声音:没给你上八股文就不错了。你说母鸡知道蛋的味道吗?
文本解读不能作者说了算,文章发表后原作者也只是读者之一。
每个人的思想是不同的,中国语言博大精深,出现很多种看法是正常的。高考却要求统一性,以老师的汉姆雷特为准确!完全就是扼杀思想。
读中学时在老师的带领下“研究”鲁迅先生的文章,竟然细致到每一个标点符号都有深刻含义。如果鲁迅先生死而复生,他老人家恐怕都会感叹:“原来我的文章内涵竟然如此丰富、含义如此深刻啊!”
也许我们真正了解的并不是作者自身的思想,而是直接掉入那些出题者的套子。
作者“阅读”不来自己的文章
10月19日,周劼人在自己博客里发表了一篇题为《我的文章成了高考题,而我却不会做》日志。这篇文章被迅速转发到各大论坛,并引发网友们的热烈讨论。
周劼人在博文中称自己刚刚得知,自己写的《寂静钱钟书》被选为2009年福建高考语文阅读题之一。惊诧之余,她做起了以自己的文章出的高考题目,三道题,共15分。然而做完题之后,对了参考答案,她发现自己竟只能拿到1分。
第一道5选2的选择题,“下列对作品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周劼人只答对了一个,她称:“而另外一个被我认为说出了我这个作者内心最真实意图的选项,竟然是‘错’的。”
她还在博文中戏称,“出题老师比我更好得理解了我写的文章的意思,把我写作时根本没有像到的内涵都表达出来了,将我的文章进一步“做大、做强、做好”了。我的文章在出题老师这种高超的二次加工艺术中,就变成这样了,很好很强大。”
面对1分的结果,周劼人在博文的最后表现的很无奈,“我的文章成了高考题,而我却不会做……”
作者:我能理解出题者的意图
记者就此事致电采访了周云本人,周云说自己一开始“还是很高兴的,毕竟能作为高考题目,也是对自己文章的一个认可。”,但是细看、细做题目之后,她又调侃道:“估计我要被考生骂死了”。针对三道题,周云向记者阐述了自己的观点。
第一题,周云认为E选项错误的原因是,她认为“好奇、惊叹”有两层含义,一是指路人对祭奠活动的好奇,二是指钱钟书的著作本身令人惊异。所以“好奇、惊异”不光是“展现了他的大师风范和完整人格”,也是说明现代人对钱锺书的无知。
第二题,“乍一看题目,不知从何下手。”周云表示,她当时用“格调”一词时,没有想过要赋予这个词什么特定的内涵,只是顺手拈来。
第三题,周云觉得出得挺好,因为出题者道出了她写这篇文章的意图,即引发读者思考为什么这个时代不能产生像钱钟书这样的人。但是,周云认为这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没有标准答案。
周云同时表示,她写这篇博文时,比较轻松也比较随意,只是以一个写作者的角度来看待这三道题目,所以答案有所偏差。她说自己能够理解出题者出题意图及思路。她说,作为考试题目,出于一种教育目的,出题者只是在引导学生怎样从一篇文章里获取相关信息。
高考师生:答题要技巧 作者也不稳当
“作者不见得就能够拿高分吧!”参加了今年福建高考的某211大学大一学生一婷说,看了报道自己并不感到稀奇,毕竟作者本人对文章的理解也不可能给出题老师的想法一致。
而另一名参加了高考的考生则称,“阅读题目很多时候考查的是运用技巧答题的能力,而并非让考生真正地去鉴赏文学作品。或许,作者像我们参加高考那样去答题,她的分数就会更高了。”
福建师大附中高级教师薛章辉说,作者答不对题是正常的,完全答对反而不正常。因为这个考题,没有封闭式答案,是开放性回答。所以命题组在命题的时候加了一句,如有其他分析,言之有理即可。从学生的答题反馈来看,也基本上没有人和参考答案一样。
而福州某重点中学一名拥有多年教学经验的语文老师表示,“《寂静钱钟书》这篇阅读理解,题目出得不好,难度太大,参考答案也不妥。不过像这种题目是探究性题目,答案是多种的,考生只要能够自圆其说,就能够得分。”他称,作者本人称“格调”一词没有内涵,其实不然,每篇文章都会有一个词然概括文章,如果作者不用“格调”一词,换做其他词语,那么新换上去的词语就会替代“格调”概括这篇文章。
命题组成员:作者的理解不大可能和答案完全一致
昨日,记者就此事采访教育厅相关负责人,但遭到婉拒。目前,负责命题的福建省教育厅尚未对此事作出正面回应,
记者随后试图采访2009年我省高考命题组负责人,也没能联系上。最终,记者联系上了一位我省高考语文命题组成员,他表示一篇文章之所以能够用来做高考阅读题,关键还是看这篇文章能否检测到考生的水平。
这位老师表示,文章的作者答题仅得1分的现象也属正常,因为阅读题中的选择题往往设有陷阱,如果作者不注意就有可能答错。他称,往往作者本人对文章的理解会比一般读者准确,但是命题老师所提供的参考答案不大可能跟作者完全一致,作者本人也有自己准确的理解。“作者答错主观题,主要是错在她将主观题的参考答案当成客观题的答案,主观题并没有一个标准答案。”
标准答案是唯一的"很"有N个
夫妻同床共枕一辈子,不一定事事都揣摸得清对方的心事;父母生养了孩子,决定不了孩子的思维,这些都很正常。只是文章被人拆文解字,被升华,被曲解,搞得作者看不懂了,就很不正常了。
可以对文章作出见仁见智的分析,但是,作为高考的命题,还有标准答案,这就很可怕了。
命题者给出的标准答案,或仁或智,也是一家的看法,考生答题时,已经不是按照自己理解去答题,实际上是在猜测命题者的意思,而非作者的本意。考生按照自己的思维去答题,可能与大学失之交臂,可能彻底改变他们的人生……就是说,猜错的后果很严重。
阅读理解题不是在做《开心辞典》节目,N个答案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标准答案无疑把考生的思维扼杀了,会造就不会思考的学生。高考怎么考,老师怎么教,而老师对题目的判断,也不一定符合命题者的看法,也会被认为是错的。所以,命题者说黑就黑,说白就白,这很危险。
被声讨了很久的应试教育改革了,高考制度包括对命题,也都做了改革。改革中还出现无视社会现状,扼杀考生思维的现象,是在走回头路,是改革还没有到位的表现,对于考生和教育部门,都很悲哀。
希望给考生一个发挥想象的空间,这样的命题,不要出现在以后的试卷上了。禁锢在别人的思维里,这些考生中能有多少科学家、发明家的诞生?所以,再改改,很有必要。
相关推荐:中国青年报文章成高考阅读题 原作者仅得1分反思:高考零分作文出书走红 该打谁的板子?
深度探讨:高考作文“精致化”的背后是什么?
·最燃高中老师杨幼萍鸡汤文:《人生很贵,请别浪费》 (2017-8-29 18:29:30)
·社会热评:重奖状元不如精准帮扶贫困生 (2017-8-24 18:25:18)
·五大关键词解读新版《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 (2017-8-23 18:42:06)
·山东:150分以上高考落榜生还可注册入学 (2017-8-23 18:28:06)
·锐评:对“篡改高考志愿案”犯罪者必须严惩 (2016-8-18 11:56:43)
·免费真题 ·模考试题
2022年上海高考作文题目已公布
2022年湖南高考地理答案已公布
2022年湖南高考生物答案已公布
2022年广东高考地理试题答案已公布
2022年湖南高考生物真题已公布
2022年广东高考真题及答案汇总
2022年浙江高考真题及答案汇总
2022年广东高考生物真题及答案已公布(完整版)
2022年浙江高考政治真题及答案已公布(完整版)
国家 |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重庆 |
河北 | 山西 | 辽宁 | 吉林 | 江苏 |
浙江 | 安徽 | 福建 | 江西 | 山东 |
河南 | 湖北 | 湖南 | 广东 | 广西 |
海南 | 四川 | 贵州 | 云南 | 西藏 |
陕西 | 甘肃 | 宁夏 | 青海 | 新疆 |
黑龙江 | 内蒙古 |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