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前瞻:海上吹来“会展”风
“我觉得会展业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目的,就是为一个城市打造它的软实力,打造城市的形象,因为一个城市的形象好了以后,实力强了以后,会带动整个经济的发展,它是无形的对整个经济全面的推动。”
——博鳌亚洲论坛秘书长龙永图
开跑!福娃之后看海宝
近了!越来越近了!
看清楚了吗?上海滩上,那只正蹦蹦跳跳奔跑过来的可爱小不点。它小巧玲珑,圆润的身体有如海水般蔚蓝;又大又圆的眼睛,放射着对美好未来的自信与热情;一只手握拳,一只手翘起大拇指,又彷佛在欢迎世界各地朋友的到来。
它就是海宝,2010年上海世博会吉祥物。奥运之后看世博。在我们挥手作别福娃五兄妹之后,从今年夏天开始直到明年下半年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海宝将代替福娃成为全国人民新的宠儿。
没错,2008年奥运会过后,最能凝聚全国人气同时也最令世界瞩目的盛事,莫过于2010年上海世博会了。这次以“Better City, Better Life”为主题的盛会,预计将吸引全球7000万人次参观者前往上海。毫无疑问,主办世博会将推动国内经济的发展,而其中受益最大的,恐怕还是会展业了。
飞跃!世博浪潮推会展
开会、办展赚大钱,这是人们对会展形成的普遍印象。会展经济对一个国家或地区宏观经济的推动作用是巨大的,得益于此,房地产、旅游餐饮等一系列相关产业都能分享发展的果实。美国的一位市长曾经说过:“如果在我这个城市开一个国际会议,就好比有一架飞机在我们头顶上撒美元。”就我国来说,近年来会展经济带来的直接产值已经高达数百亿人民币,而且这个数字还在被不断刷新。
2002年上海申办世博会的成功,不但对上海本地的城市建设规模与经济发展速度起到了强有力的助推作用,也带动了国内各大一线城市会展业的飞速发展。
虽然会展业在国外的发展已有上百年的历史,登陆我国却不过10多年时间,它确实只是个年轻的行业。但是会展业一点也不神秘,它其实就是会议业和展览业的总称,本质上是一种服务业。上海作为全国最具开放性的国际化大都市,很早就出现了会展业的萌芽,而上海会展业的发展也一直走在国内大城市的前列。
迈进新世纪加入WTO之后这几年,随着国内国际会展活动的频频举办,我国会展业年均增速达到了20%以上,这在全球范围内都是相当瞩目的成绩。据统计数据显示,截止到2007年,全国展会数量超过4000个,主营展览公司3800家左右,从业人员近百万人,展览会的直接产值超过140亿元人民币,直接或间接带动关联产业的产出近1000亿元。尤其是最近几年,各大城市纷纷将会展业列为优先发展的重要产业,出台各项优惠政策予以扶持,各会展城市对会展专业人才的需求更是与日俱增。据国内某知名媒体2007年的调查,三大会展城市会展专业人才岗位需求与求职者的比例为:上海10比1、北京8比1、广州8比1。
作为经济发展标杆的上海,其在会展行业取得的成就更是不俗。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在上海举办的全国性或国际性会展数量以每年近20%的速度递增。十几年来,上海会展业的发展数字,勾勒出了一条振奋人心的曲线——1990年,上海举办的展览会只有40个,展览面积10万平方米;到了1999年,会展数量达150个,展览面积80万平方米;而2005年仅在上海举办的国际展览项目就达到276个,总展出面积376万平方米,其中1万平方米以上的国际展会105个,超过5万平方米的大型国际展会15个。到了这两年,上海一年举办的大型展览会已经达到了400多场!这样的蓬勃发展势头,正随着世博会的临近越发高涨,整个行业一片兴旺,欣欣向荣。
起舞!会展人才就是香饽饽
上海会展业的迅猛发展,呼唤着更多的会展行业人才投身其间。据统计,到2010年,上海世博会对会展人才的需求预计将达10万人,至少有近1万名高素质会展人才的缺口,世博会对会展人才的需求尚未饱和。其中核心为会展运作人才,如组织、策划、管理类人才;中层为设计、宣传、工程技术、物流等人才;外围是会展支援人才,如贸易、咨询、施工等人才。
会展人才的职场生活节奏高、压力大、充满挑战,同时也会收获强大的成就感。想想看——流光溢彩的大型会展由你一手策划实施,调兵遣将,叱咤风云,过程轰轰烈烈,最终辉煌收场。这样一番“折腾”之后,可能会有些疲惫,但是内心却能充分享受到活动圆满成功的喜悦,还能小小地满足一下驾驭权力的渴望。这些看似琐碎的工作,却需要做好十足的功夫,每一个细节都得细致协调,每一份策划都要完美无瑕。看起来要求很高吧?对于优秀的会展人才而言,这些都是小菜一碟啦。
上海会展行业协会一位资深人士讲过,有了好的会展经营人才,会展就成功了一半。这个说法一点也不夸张。它其实表达了两层意思:一方面,会展人才在整个行业中地位举足轻重;另一方面,会展行业亟需丰富的人才储备,才能适应时代需求,承担起推动整个行业高速发展的重任。
会展业是一个新兴行业,目前大多数从业者都是半路出家,很少有正规科班出身的:从前做平面设计的,如今改搞会展空间设计;从前做企业管理的,现在从事展会管理……这些从业人员虽然有一定的实践经验,但毕竟专业底子薄,专业性稍弱,对国际展会运作模式也了解不够。现代会展业是一个涉及面广、政策性强、专业化程度高的产业,对专业人才和复合型人才的需求特别大,假如一家展览公司中绝大多数管理人员专业知识不够,势必造成展览公司资质差,展会水平普遍不高。作业人员没有参加过专业培训,由此导致展览总体水平低,无论是设计、创意,还是服务等方面,都与国外发达国家存在很大的差距。
人才的紧缺必然带来较高的回报。据一个汽车展经营商私下透露,有的车展、房展经营人才年薪已达60万元,一般情况也在15万元左右。国内的行情是,一位会展项目经理策划完成一个大的展会,收入少则几万元,多则几十万元甚至更多;在国外则更加厉害了,一家顶级会展公司一年只需完成两三个会展项目,就足以过上5年的富足日子。即使只是一位普通的会展管理员工,薪水也不低。本科生的起薪在2500元左右,积累了几年工作经验之后可以达到五六千元。
绽放!高校的会展人才培养
在这样一个服务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的行业里,大学里专门的会展教育将是发展我国会展业的基础,专业人才直接关系到会展经济的持续发展,也是会展市场竞争的关键要素。因为在会展活动中,项目的前期策划和过程管理都是核心环节,决定着整个会展项目的成败。在行业高速发展与专业人才奇缺的背景下,国内各大高校开始陆续开办会展教育。
2002年,浙江经贸大学职业技术学院开会展教育先河。2004年,国内第一个会展经济与管理本科专业在上海对外贸易学院开始招生。此后,会展教育与培训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大致算来,目前全国有100余所高校设立了会展专业或相关专业方向。
在众多高校里,上海、北京、广州这三座会展重镇自然是会展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
上海已将会展业列入今后5~10年重点扶持和发展的都市性服务业。前面提到的最早开办会展专业本科教育的上海对外贸易学院,也是国内惟一拥有中外合作大学四年制本科会展专业的高校。此专业将引进国际一线的德国会展理论和实践课程,教师包括从德国引进及在德国进修过并通过考核的本地教师,学生毕业时将经过中德双方的严格考核。华东师范大学则与上海市会展行业协会共同打造了国内第一个为改变会展人才奇缺现状的专业学院——华东师范大学会展学院,该学院将为上海世博会输送大量专业人才。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会展管理系的首届67名毕业生就业率达100%,大部分毕业生在大型企业就业。其中包括中旅、青旅、港中旅行社等大型旅游企业的会展部门;贸促会、商协会、跨国展览集团等组织机构也各占一定比例。2007年,北二外被中国会展经济研究会评为“首届毕业生就业受欢迎”会展人才教育单位。
广州因广交会和开放前沿阵地的优势,会展教育发展迅速。中山大学、广东商学院、广州大学等一批高校也设立了会展专业或会展培养方向。其中,广州大学设立专项资金,作为学生的实习经费,使学生的实践得到了有效保障。
会展科班毕业生的专业优势将体现在会展活动的各个方面,如前期准备工作的会展立项策划和会展项目可行性分析,具体筹备工作中的会展品牌形象策划,招展和招商工作中的招展策划与展位营销,以及会务和管理工作中的会展服务和现场管理等等。专业课程主要有商务管理原理、服务营销、会计学、管理概念、商务交际基础、会展管理原理、会展项目管理、商业展览会管理、企业参展基本原理、会展风险管理与会展法等。此外,知识面广泛也是对该专业人才的要求。学习并掌握一些交际、策划、人文、管理、风俗和财会等相关知识对拓展策划思路、更为出色地完成项目将大有帮助。
相关推荐:名师总结:高中语文教材1—6册背诵名句汇总高考英语词汇备考技巧:抓住语境 活学活用
高考地理常见考点:如何对经纬网进行空间定位
·2021高考很少人"敢报考"的5个专业 毕业后最吃香 (2021-1-21 9:18:18)
·2021年高考报考这5个专业 除非特擅长否则痛不欲生 (2021-1-18 11:20:58)
·2021年高考生注意 这3大专业不建议报考 (2020-10-21 9:39:13)
·2020年高考:轻工类专业全息解读 (2019-12-4 17:05:17)
·2019高考结束 这些热门工科专业了解一下 (2019-6-10 8:48:43)
·免费真题 ·模考试题
2022年上海高考作文题目已公布
2022年湖南高考地理答案已公布
2022年湖南高考生物答案已公布
2022年广东高考地理试题答案已公布
2022年湖南高考生物真题已公布
2022年广东高考真题及答案汇总
2022年浙江高考真题及答案汇总
2022年广东高考生物真题及答案已公布(完整版)
2022年浙江高考政治真题及答案已公布(完整版)
国家 |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重庆 |
河北 | 山西 | 辽宁 | 吉林 | 江苏 |
浙江 | 安徽 | 福建 | 江西 | 山东 |
河南 | 湖北 | 湖南 | 广东 | 广西 |
海南 | 四川 | 贵州 | 云南 | 西藏 |
陕西 | 甘肃 | 宁夏 | 青海 | 新疆 |
黑龙江 | 内蒙古 |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