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影响高中生数学课程学习的原因
1.学习缺乏主动性。许多同学进入高中后,还像初中那样,有很强的依赖心理,跟随老师惯性运转,没有掌握学习主动权.等着上课,课前不预习,对老师要上课的内容不了解,上课忙于记笔记,没有真正理解所学内容。老师讲的内容听不懂又懒得去问,积攒到一定程度,功课就落的多了,跟不上了,久之就会丧失学习数学的兴趣。
2.学法不当。老师上课一般都要讲知识的来龙去脉,剖析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研究当堂所讲内容的难点与重点,突出思想方法.而一部分同学上课没能专心听课,对要点没听到或听不全,知识理解不到位,笔记记了一大本,问题也有一大堆,下课之后又不及时弄懂,只是一味地赶做作业,对概念、法则、公式、定理机械模仿、生搬硬套,结果是事倍功半,收效甚微。
3.不重视基础.好高骛远。对基础知识的的理解不够深刻,盲目做难题。
二.提高学生数学成效的几点建议
1.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1)制订计划。计划中要有明确学习目的。计划可先由教师指导督促,但一定要切实完成,既有长远打算,又有短期安排,执行计划的整个过程中要严格要求自身,磨炼学习意志。
(2)课前预习。课前预习是取得较好学习成绩的基础。预习不可以搞走过场,要讲究质量,力争在课前把教材弄懂,上课着重听教师讲思路,把握重点,突破难点,尽量把难题处理在课堂上。
(3)学会听课。课堂是理解和掌握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重要环节。“学然后知不足”,上课能专心听重点难点,把教师补充的内容写下来,而不是全抄全录,顾此失彼。
(4)定时复习。定时复习是提高工作效率学习的重要一环。经过反复阅读教材,多方面查阅有关资料,强化对概念含义知识体系的理解与记忆,将所学的新知识与有关过去的知识联系起来,进行研究比较,一边复习一边将复习成果整理在笔记本上,使对所学的新知识由“懂”到“会”。
(5)独立作业。独立作业是经过本身的独立思考,灵活地研究难题、处理难题,继续加深对所学新知识的理解和对新技能的运用。
(6)处理疑难。处理疑难是指对独立完成作业的整个过程中暴露出来的对知识理解的错误,或由于思维受阻遗漏解答,经过点拨使思路畅通、补遗解答的整个过程。处理疑难一定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做错的作业再做一遍,对错误的地方没弄清楚要反复思考。实在处理不了的要请教教师和同学,并要常常把易错的地方拿来复习强化,长期坚持使对所学知识由“熟”到“活”。
2.循序渐进,熬炼意志,培养良好本性品质。
许多优秀的同学能取得好成绩,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们的基本功扎实,他们的阅读、书写、运算技能达到了自动化或半自动化的熟练程度。有很多的同学在学习中容易急躁,努力了就一定要见到效果,而实际往往效果又是缓慢的,还有部分同学一遇到波折就一蹶不振。针对这些情况,老师要让学生懂得学习是一个长期的巩固过去的知识、发现新知识的积累过程,绝非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
3.逐步形成“以我为主”的学习模式
数学不是靠教师教会的,而是在教师的带领下,靠本身主动的思维活动去获取的。学习数学就要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整个过程,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要依照认识规律,善于开动脑筋,积极主动去发现难题,注重新旧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不满足于现成的思路和结论,常常进行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从多侧面、多角度思考难题,挖掘难题的实质。学习数学一定要讲究“活”,只看书不做题不可,只埋头做题不积累也不可。对课本知识不仅能钻进去,又要能跳出来,结合自身特征,寻找最佳解题方法。
总而言之,只要同学们增强信心,养成很好的主动学习习惯,勤奋的学习态度,科学的学习方法,充实发挥自身的主体作用,就能够打开高中数学的学习思维的大门,在高中的数学课程学习中得心应手,取得好成绩。
编辑推荐:
·2021高考数学全国乙卷整体点评 (2021-6-10 9:42:40)
·2021年高考数学试卷难度大吗? (2021-6-9 17:37:53)
·2021年高考数学试题有这3个特点 速看! (2021-6-9 9:31:53)
·2021年高考数学试题评析(新高考全国卷I) (2021-6-8 19:52:03)
·命题专家评析2021年高考数学全国卷试题 (2021-6-8 17:43:53)
·免费真题 ·模考试题
2022年上海高考作文题目已公布
2022年湖南高考地理答案已公布
2022年湖南高考生物答案已公布
2022年广东高考地理试题答案已公布
2022年湖南高考生物真题已公布
2022年广东高考真题及答案汇总
2022年浙江高考真题及答案汇总
2022年广东高考生物真题及答案已公布(完整版)
2022年浙江高考政治真题及答案已公布(完整版)
国家 |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重庆 |
河北 | 山西 | 辽宁 | 吉林 | 江苏 |
浙江 | 安徽 | 福建 | 江西 | 山东 |
河南 | 湖北 | 湖南 | 广东 | 广西 |
海南 | 四川 | 贵州 | 云南 | 西藏 |
陕西 | 甘肃 | 宁夏 | 青海 | 新疆 |
黑龙江 | 内蒙古 |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