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能力立意,彰显学科特点
——2014年高考(山东卷)历史试题评析
2014年高考山东卷历史试题秉承了以往稳重、大气的试题风格,同时,在试题情境创设、问题设计和评价方式等方面勇于创新,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试题遵循考试大纲的基本精神,坚持“能力测试为主导”,对历史学科能力的考查内容更为丰富、形式更为灵活、测试目标更为明确,彰显了历史学科的学科特点。试题全面考查了历史学科的八项学科能力,即历史时空意识、把握历史知识的能力、历史理解能力、历史思维能力、历史表述能力、历史态度和价值观、历史方法、历史材料处理能力等。
一、历史时空意识
2014年高考山东卷很多试题都要求考生能以时空意识为基础,建立历史现象之间的联系,进而考查考生分析历史问题、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例如,第16题通过中国文物保护单位的空间分布特征,考查了考生对中国近现代史上重大历史现象的整体性认知。第23题设置的四个选项 “亚太地区”“资本主义世界”“重心转移”“世界多极化”等概念都包含了时间和空间的内涵,通过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考查了美国二战后对外政策的实质。第39题的“史实”部分和第(1)(3)小题是基于时序来进行设计的,而“史论”部分及第(2)(4)小题则是基于空间维度来设置历史情境。试题将历史现象放在特定的时空环境中,即从时间的维度出发历史的考查了奴隶贸易在英国兴衰的历程,又从空间维度让考生探讨了奴隶贸易对英国、亚非拉地区以及世界经济发展的影响。第48题的材料为两幅不同时间的德国局势示意图,反映了历史现象发展的时空关联性。
二、历史知识
对历史知识的记忆和掌握是历史学科的基本能力要求。历史学科知识与历史学科能力是密不可分的,历史知识的积累是形成历史思维能力的基础和前提。试题对历史知识的考查主要有三个特点。
(1)注重历史考查的基础性。今年高考试题涉及的中央集权的加强、古代商品经济发展、鸦片战争的影响、甲午战争、哥白尼的太阳中心说、达尔文的进化论、冷战、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工业革命等都是考生所熟悉的高中课程主干知识,试题不偏不怪。
(2)注重对历史知识的综合考查。任何历史现象都不是孤立发生的,综合性是历史学科的主要特征之一。利用历史现象之间的关联性,将历史现象置于某一知识系统中,对其进行综合性的、多层次和多视角的考察,是区分考生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和创新性等思维品质的主要手段。例如,选择题第18题虽然答案是明确和具体的一个点,即甲午战争后签订《马关条约》,而从思维过程上看,试题真正考查的是 “洋务”这一概念所具有的内涵在中国近代发展变化的脉络和阶段特征。再如第38题第(4)小题是要求考生将李欣淑对旧家庭的反抗这一历史现象放在20世纪初中国社会发展的大环境中去认识,要求考生能将政治、经济和文化三个模块的内容融会贯通,从宏观角度去分析历史问题。
(3)借助历史知识而以历史思维为考查目标。试题所涉及的历史知识,一般都属于课程知识,而非单纯的教材陈述性知识。它反对对教材知识的死记硬背,而强调灵活运用所学历史知识分析、解决历史问题。例如,第39题第(3)小题对英国废除奴隶贸易的原因的分析。虽然教材中没有对奴隶贸易废除的叙述,但该题并不超纲,它实质上是对工业革命发生、发展条件的考查,需要考生对历史知识迁移和灵活运用。对历史知识的迁移运用过程,就是考生进行思维活动的过程。
三、历史理解
历史理解是历史学习的一般性能力要求。它主要是指抓住历史事物的特征,从本质上把握历史知识,即透过历史表象去探讨历史事物的本质。
在试题中,考生进行历史理解的客体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客观史实,二是人们对历史现象的解释,如历史叙述和历史结论等。例如,第14题孔子兴办私学,第15题唐宋时期户籍中出现茶户、桑户等大量新称谓,即属于前者,这些历史现象是具体、明确的,这一类历史理解具有确定性和客观性等特点。而第20题《现代汉语词典》中的“大跃进”词条,第39题的“史论”等则属于后者,具有较强的主观性。不仅要理解其表层含义和显性特征,还要从历史叙述者所处立场、态度等出发,去探究分析历史现象背后所隐含的本质特征,更具复杂性。
当前,历史叙事方式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间接的、情境式的微观叙事,一种是直接的、结论式的宏观叙事。今年试题的第38题的材料侧重于微观情境的创设,而第39题则偏重于宏观叙事。两种方式虽然殊途同归,都是要求考生通过历史现象把握其本质特征,但是对考生历史思维方式、思维品质却有着不同的要求。
由于历史知识积累、历史思维运用、历史方法选择的不同,不同的考生对相同的历史现象的理解在全面性、准确性和深刻性上会存在较大差异。例如第18题提到的“洋务”,在中国近代史上它是一个内涵丰富的历史概念,而且随着时代发展呈现一种动态的变化。如果考生仅仅将其理解为洋务运动时期的一个历史概念,就会出现错选。再如第39题第(2)小题,奴隶贸易导致了欧洲经济的发展和亚非拉地区的落后,这只是奴隶贸易和世界经济发展之间最为直接的一种联系,一定程度上说它只是一种历史表象。由于奴隶贸易,导致世界各地区间经济的长期不平衡发展,这才是奴隶贸易对世界经济最为深远的影响,才是世界经济发展的本质特征。两种不同的认识,体现了考生对同一历史问题理解深刻性的差别。
四、历史思维
依据新课程的基本精神和理念,结合历史学科的学科特点,今年试题对考生历史思维能力的考查主要体现为两点。
一是系统性思维。历史现象包罗万象,历史学科具有综合性的特征。要认识历史的本质属性,不仅要看到个别的历史现象,还要把思考问题的方向对准全局和整体,关注到历史现象之间的有机联系,具备系统性思维。例如,第39题以时间为经,空间为纬构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知识系统,试题所涉及的英国在奴隶贸易中的崛起、奴隶贸易的废除等历史现象只是这个知识系统中的一个节点,不能孤立的去看待它。考生必须运用系统性思维,将政治、经济和文化因素相融合,内部和外部因素连接,历史和现实相贯通,才能形成对这些具体历史现象的正确认知。
二是创新性思维。从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和高校对人才的选拔标准来看,养成学生的探究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大家的一个共识。第38题第(1)小题“研究20世纪初的妇女解放为什么要搜集材料甲”,第39题第(4)小题对欧洲中心论的评价,第47题第(2)小题让考生判断是伏尔泰还是卢梭,即是对考生历史探究意识和创新思维的考查。
五、历史表述
进行历史表述时,要与历史知识相联系,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不能空发议论,也不应简单的罗列史实;要运用恰当的历史思维方法,立论正确,观点鲜明,逻辑条理;要采用正确的历史方法,使表述符合题目要求,语言通顺,表述完整、准确。例如,第38题第(2)小题的参考答案采用分层评价,体现了高考测试中对历史表述能力的具体要求。
历史表述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如第38题第(2)小题的答案是一种结合史实的微观的表达,而第39题第(2)题的答案是一种宏观的结论式的表达。第38题第(4)小题与第39题第(4)小题相比,能力要求不同,历史表述形式也存在差别。前者侧重于对历史结论的论证,更多的是要求史论结合,证据的充分;后者是对历史认识的评价,侧重于对历史现象实质的剖析,要求考生对历史现象要有批判性思维并提出自己的见解。
六、历史态度
历史解释本身具有主观性和选择性,而选择就需要以相应的立场和价值观为根基。所以,不同的历史解释和学术观点反映了对待历史的不同的态度和价值取向。在考生对这些不同的历史观点进行评价时,不同史观的运用、不同的阐释和评价也反映了考生的立场、态度和历史价值观。例如,第39题第(4)小题,对帕特里克·奥布莱恩所持欧洲中心论的评述,考生对其会有不同的表述和阐释,从表面上看是历史方法的问题,从根本上看是历史态度和历史价值观在起决定性作用。
历史思维、历史方法的运用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反映考生的历史价值判断。例如第39题第(2)小题的参考答案提供了两个认识问题的视角,而有的考生可能只从一个方面作答。这部分考生作答不全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历史学科能力角度看,这部分考生存在学科能力缺失,即看问题不够全面,或者不够深刻的问题;而从另外的一个侧面来看,可以说这部分考生还未真正确立正确的历史价值观。
七、历史方法
理论素养方面的,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就是历史学习和研究的基本方法之一,就是要求考生能将历史问题放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进行考查。例如,第47题第(2)小题,判断图上的头像是伏尔泰还是卢梭,必须结合当时雅各宾派专政的时代背景,才能正确作答。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也是历史学习和研究中我们常用的方法,要求考生对历史问题能一分为二辩证的去分析,例如第38题第(2)小题,奴隶贸易对世界经济发展的影响,一方面导致世界经济的不平衡性发展,另一方面就是客观上促进了世界经济文化交流和联系。史观也是我们研究和探讨历史问题的基本方法,不同的史观即代表观察历史问题的不同立场、态度和角度。例如,第39题第(4)小题,从“欧洲中心论”出发,得出的结论是欧洲是世界文明的中心,其它地区对人类历史发展的贡献微不足道。而以全球史为视角,我们则会得出截然不同的结论,“世界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各地区、各民族共同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与进步。”
具体技能方面的,在考试大纲关于“考核目标与要求”的规定中有“说明和证明历史现象”“客观叙述历史事物”“准确描述和解释历史事物的特征”“运用判断、比较、归纳的方法论证历史问题”“使用批判、借鉴、引用的方式评论历史观点”等内容。其中,判断、比较、归纳、批判、借鉴、引用等都是基本的探讨历史问题的方法。而说明、证明、叙述、描述、解释、论证、评论等行为目标包含了过程与目的双重内涵,从目的上说,他们是要达成的学科能力要求,但从过程上来说,他们也是历史研究的方法。例如如第38题第(4)小题,要求考生“据材料丙结合20世纪初中国社会的发展,对结论②加以阐述”,第39题第(4)小题要求考生“对帕特里克·奥布莱恩的观点加以评述”。一个是阐述,侧重于对历史结论的论证,一个是评述,侧重于对历史观点的评论,解答时所用方法就存在较大的差异。
试题要求考生运用不同的历史方法去分析、解决历史问题,大大丰富了学科能力考查的内容和方式。
八、历史材料处理
试题对考生处理历史材料的能力要求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历史材料的搜集和鉴别。这是研究和探讨历史问题的基础准备阶段。由于高考考试特点的限制,不可能复制在历史学习过程中考生自己搜集历史材料的过程。因此,只能通过某种方式加以适度的体现。如第38题第(1)(3)小题,第(1)小题即是简单模拟了一个历史研究中搜集历史材料的过程,第(3)小题则是考查了考生对历史材料的分类、鉴别能力。
(2)获取和整合历史材料信息,解决历史问题。对历史材料的阅读与解读有层次之分。一种是浅层次的理解,及理解材料的语言符号结构,获取材料的表层信息。如第38题第(2)小题中,考生得到“觉慧反对鸣凤叫自己少爷”、“鸣凤认为两人的身份不同”等。另一种是属于深层次的对信息的解读。如结合时代背景,理解觉慧反对鸣凤叫自己少爷,体现了当时社会上的平等观念,鸣凤认为两人身份不同,体现出了当时封建等级观念的根深蒂固等,并由此理解20世纪初的中国新旧交织、进步与保守共存的时代特征。浅层次的历史材料阅读需要简单技巧就可以完成,但并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材料处理能力。通过历史材料的处理,让考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才是高考历史考查的重点。
再如第18题,如果考生仅就“洋务”这一信息就选择选项A、B、C,说明考生对材料信息的获取和解读是不完整和不全面的。解答本题时,考生首先必须全面获取 “举国争言”“洋务”“兴利之治”“银行”“邮政”“商局”及“商务大臣”等有效信息,并与所学知识之间建立起正确的联系,对中国近代向西方学习的历程有整体性的认知,才能正确作答。
2014年高考山东卷坚持“能力立意”,从上述八个方面考查了考生的学科思维能力,彰显了试题的选拔性、科学性,对中学历史新课程教学也必将起到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关推荐:
·山东省2021年春季高考各专业类别专科录取控制线 (2021-7-29 17:54:26)
·山东2021年春季高考本科批第3次志愿填报资格线 (2021-7-26 15:43:05)
·山东菏泽2021年高考录取结果查询入口已开通 (2021-7-14)
·山东滨州2021年高考录取结果查询入口已开通 (2021-7-14)
·山东聊城2021年高考录取结果查询入口已开通 (2021-7-14)
·免费真题 ·模考试题
2022年上海高考作文题目已公布
2022年湖南高考地理答案已公布
2022年湖南高考生物答案已公布
2022年广东高考地理试题答案已公布
2022年湖南高考生物真题已公布
2022年广东高考真题及答案汇总
2022年浙江高考真题及答案汇总
2022年广东高考生物真题及答案已公布(完整版)
2022年浙江高考政治真题及答案已公布(完整版)
国家 |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重庆 |
河北 | 山西 | 辽宁 | 吉林 | 江苏 |
浙江 | 安徽 | 福建 | 江西 | 山东 |
河南 | 湖北 | 湖南 | 广东 | 广西 |
海南 | 四川 | 贵州 | 云南 | 西藏 |
陕西 | 甘肃 | 宁夏 | 青海 | 新疆 |
黑龙江 | 内蒙古 |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