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命题
统一命题
单独报考
您现在的位置: 考试吧 > 2021高考 > 高考历史 > 高考历史辅导 > 四川 > 正文

2014年四川历史简评:聚焦历史思维 引领课改深入

来源:考试吧 2014-6-9 12:26:16 要考试,上考试吧! 万题库
2014年普通高考文科综合(四川卷)历史试题展现了历史思维的多样性、层次性,彰显了学科素养和人文素养的价值导向,实现了继承与创新的有机结合。

  >>>>2014年高考试题及答案解析专题 热点文章

  >>>>关注考试吧高考微信 & 高考题库估分

  2014年普通高考文科综合(四川卷)历史试题,遵循《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的要求,在坚持能力立意的基础上,聚焦历史思维能力考查,突出对历史学习方法的引导,展现了历史思维的多样性、层次性,彰显了学科素养和人文素养的价值导向,实现了继承与创新的有机结合。

  一、学科知识与学科能力并重,展现历史思维的多样性

  历史知识是学科能力的载体,学科能力的培养是历史思维形成的重要途径。试题在学科能力的考查上,注重知识与能力的有机结合,能力考查以知识为载体,知识考查以能力为目标,展现了历史思维能力的多样性。

  试题通过多样性、新颖性的材料设计试题情景和问题,为多种学科思维能力的考查提供了条件。如“城市人口总数变化”题(第10题),要求考生根据提供的“某国两个城市的人口总数变化示意图”,推测这两个城市为何。在思维能力方面至少应具备:统计图表识读与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历史时序与历史事件相对应的判断能力、城市人口自然增长和非自然增长的认识判断能力等,展示出能力类型的多样性特点。再如“中国古代行政区划演变”题(第4题)、“十月革命影响”题(第12题)均采取表格形式出现,“电影《摩登时代》”题(第11题)则以电影海报形式呈现,不同的呈现形式亦需不同的思维能力要求。整套试题包括统计表、年代轴、柱状图、历史图像、电影海报、学者评价等形式新颖的材料,不仅使试题更加灵动,而且更好地适应了学科能力多样化考查的需要。

  著名教育家赞科夫认为,教学问题的设计应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应贴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征,这样更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试题不仅重视材料的呈现形式,而且重视以历史主干知识为载体,考查考生学科思维能力。如“宪法大纲”题(第6题),考查第一手材料分析,涉及获取解读信息、调动运用知识、客观评价历史事件等思维能力。“叙述经济全球化‘从无序向有序’的发展趋势”题(14题第1问)包括新航路开辟、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等,无一不是围绕学科主干知识设计。

  二、试题形式与学科方法共振,凸显历史思维的层次性

  试题形式与考查内容、学科方法是否有机结合是评价试题优劣的重要指标。今年的历史试题在继续保持四川卷“能力立意”的价值取向,着眼于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考查的基础上,突出了对学科思维能力层次性的考查,其设计体现出命题者的匠心独运。

  如第14题,以新课程目标倡导的历史学习“过程与方法”目标的考查立意,以“历史叙述、历史解释和历史评价”三个方面的学科思维能力为主线建构试题的内在逻辑,选择15世纪末16世纪初以来的经济全球化进程、近代中国卷入世界市场后,在中国社会生活领域出现的新事物与政治经济领域的变化等内容设计试题情景,蕴含了经济全球化进程和中国融入世界这一线索,丰富了试题内容,扩大了试题张力。在试题形式上,命题者采用年代轴、历史图像、史家评论等形式。在问题设计上,命题者以“历史叙述——历史解释——历史评价”为主线展开。“历史叙述”需按照一定的要求(“从无序向有序”发展的趋势)把历史事件的前后经过描述出来,强调历史时序与历史事件的内在联系等。“历史解释”要求考生参照学者对历史解释的认识,解释近代中国出现的新事物这一历史现象,包含了获取解读信息、整理历史信息、运用观点解释历史现象等多种能力。“历史评价”部分要求考生从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三个事件中任选一个进行评价,增加了考查内容的选择性,有利于增加试题覆盖面。问题设计则要求考生首先理解陈旭麓是如何评价“中体西用”的,从中概括出陈旭麓进行历史评价遵循的原则,再运用该原则评价另一问题,能力层次较“历史解释”部分明显提高。从“历史叙述”到“历史解释”、“历史评价”三个问题思维能力要求逐层加深。

  这样的设计不仅使试题呈现形式与学科能力相得益彰、形成共振,而且使学科方法的考查与学科思维能力形成有机结合,凸显了历史思维的层次性,有利于提高试题的效度和信度。如果从非选择题整体的思维能力设计来看,第13题三个小问“概括……主要因素”、“比较说明……独特之处”、“阐述……见解”,分别考查了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处理材料信息、比较说明问题、描述和阐释问题等,与14题比,考查的思维能力类型和层次各有侧重,进而使整个主观题思维能力的层次性获得了提升。

  三、情景创设与价值导向交融,彰显历史教育的人文性

  试题情景创设是否科学、合理,构建试题情景的材料是否多样、新颖,是影响试题考查目标(功能)能否达成的关键。一套优秀的高考试题,不仅包括优秀的鉴别选拔功能,而且蕴含着丰富的教育价值导向功能。今年四川高考历史试题,就蕴含着丰富的教育价值导向功能。

  一是重视主题的时代性和现实性,引导考生关注社会现实的价值导向。如选择题第1、2题,以“改革是历史发展的鲜明主题”立意,呼应了2014年是改革的“关键年”这一时政热点,有利于引导历史教育关注改革、关注社会。“中国古代改革”题(第1题),选项中设计了“汉武帝改革”(中学教材未出现该名词),尽管此选项为干扰项,但对中学教学认识到改革是历史发展的常态具有积极的引导作用。此外,“司马相如作赋批判当时的奢靡世风”题(第3题)、“《摩登时代》与工人命运”题(第11题)、“传承并发扬优秀传统文化”(第13题第3问),无一不是时代关注的重要问题,对引导中学历史教育关注社会现实、关注人类面临的问题,弘扬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提高人文素养,逐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具有重要意义。这样的价值导向充分彰显了历史教育的人文性。

  二是重视历史长效热点,突出人文素养考查的价值导向。试题选择与现实社会面临的重要问题密切相关的历史长效热点进行考查,如“中国古代行政区划演变”题(第4题),以秦汉至明清时期中国行政区划的演进设计试题情景,探讨其演变趋势及对地方自主性的影响;“城市人口总数变化”题(第10题)探讨工业化与城市人口的变化问题;“十月革命的影响”题(第12题)反思苏联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利弊得失等。这样的设计更有利于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认识历史,辩证地认识历史与现实,更好地发挥历史教育功能,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引导学生健康发展。围绕试题的价值导向选择和设计试题情景,促进了试题立意和试题情景的有机融合。

  综观今年历史试题,不仅展现了命题者关注历史思维能力培养,重视历史教育人文关怀的旨趣;而且凸显了命题者力图借助高考的导向功能,促进中学历史教学从过分强调专业知识教育,向重视现代公民人文素养教育转变的价值取向。

  相关推荐

  2014高考答案热点文章 | 高考题库估分 (手机估分) | 2014高考作文

  2014高考志愿填报 | 2014高考成绩查询 | 2014高考录取分数线

文章搜索
万题库小程序
万题库小程序
·章节视频 ·章节练习
·免费真题 ·模考试题
微信扫码,立即获取!
扫码免费使用
国家 北京 天津 上海 重庆
河北 山西 辽宁 吉林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宁夏 青海 新疆
黑龙江 内蒙古 更多
高考栏目导航
版权声明:如果高考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800@exam8.com,我们将会及时处理。如转载本高考网内容,请注明出处。
免费复习资料
最新高考资讯
文章责编:zhangguoju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