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命题
统一命题
单独报考
您现在的位置: 考试吧 > 2021高考 > 高考历史 > 高考历史辅导 > 正文

2015年高考历史重要知识点总结(十一)

来源:考试吧 2014-9-5 15:45:15 要考试,上考试吧! 万题库
考试吧小编整理2015年高考历史重要知识点,更多2015高考资讯,备考资料,经验技巧等信息,敬请关注考试吧高考网!

  二、知识深化

  1、几种经济形式的发展趋势及相互关系

  ⑴相互关系是:①自然经济依附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和官僚资本主义经济,阻碍民族资本主义;同时其他四种经济形式的发展都在瓦解自然经济。②外国资本主义经济与官僚资本主义相互勾结、依赖和相互矛盾。③民族资本主义在封建经济、官僚资本和外国资本主义夹缝中生存,具有两面性(革命性和依赖性)。④新民主主义经济发展受着中外反动经济的重要阻碍,同时其发展在日益改变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状况。

  ⑵发展趋势及政治影响:①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在中外反动势力压制和排挤下,日益萎缩,证明在中国资产阶级共和国道路走向末路。②封建经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官僚资本主义经济处于揣落消亡,中国反动势力与帝国主义相勾结的国民党政权走向覆灭。③新民主主义经济日益发展成熟壮大,中共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走向胜利,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状况最终终结。

  (二)中国现代经济

  一、知识归类

  新国成立后,中共领导人民恢复发展经济,并成功地完成了由新民主主义经济到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过渡,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历经“全面建设”、“文革”、“改革开放新时期”,社会主义经济在曲折中发展、腾飞。

  1、过渡时期

  1949—1952年,党在军事和政治上巩固政权同时,采取多种手段和措施,以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1953—1956年,根据过渡时期总路线的精神,制订一五计划,进行一化三改造。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以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为主要形式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建立起来。1957年,一五计划大部分经济建设指标提前超额完成。

  这一时期是新民主主义经济在全国取得胜利,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过渡的时期,是近代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经阶段。新民主主义经济是人民民主政权的经济基础,其主要特征是社会主义国营经济领导下的个体私有制经济、集体合作社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等多种经济形式并存的结构。其中注意:

  ⑴从原因、政策、性质、影响等方面,严格区分1949—1952年和1953—1956年两个时期内中共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及个体私有制经济所采取的不同措施。

  ⑵从原因、政策等方面区分中共对官僚资本、民族资本两种经济成分的不同态度。从而理解和认识中国在社会主义道路方面的创造和特色。

  2、全面建设和文革时期(1956—1976年)

  全面建设的十年中,八大形成了正确的理论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方针,一五计划超额完成。但由于政治上对阶级斗争问题的错误估计,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违背了稳步前进的方针,急躁冒进,1958年发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造成国民经济比例失调,人民劳动积极性受挫。政治上“左倾”进一步泛滥,中断了纠左工作,加上自然灾害和中苏关系恶化等原因导致三年严重困难局面。1960年,党开始在农村纠左,并提出国民经济“八字方针”,国民经济得以调整恢复。文革十年,左倾错误直接波及到经济领域,使经济建设遭受到空前的挫折和损失。由于周恩来和邓小平的调整工作和广大人民的抵制,经济上也取得一定成绩。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在曲折中前进,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总的趋势是向前发展的。阶级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速度和规模问题是改革开放以前围绕经济建设的两大基本因素。在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上,我国一度实行单一的公有制,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和平均分配等,忽视商品价值规律。这一体制虽然在经济恢复和社会主义改造中发挥积极作用,但在建设时期影响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发挥。

  3、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时期

  文革结束后,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这一时期,由于能正确总结建国历来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特别是吸取了文革的教训,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决定把党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轨道上来,作出改革开放的决策。1987年十三大提出初级阶段理论和“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方针以及“三步走”战略。1992年十四大又确立了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总目标。生产关系的调整极大地解放了社会生产力,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几十年来的经验教训证明:经济建设必须从中国具体国情出发,实事求是,遵循经济规律;生产关系的改革调整必须遵循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原则;政治稳定是经济发展的前提,四项基本原则是社会主义经济现代化的根本保证。

  二、知识深化

  1、建国后工业经济体制的三次重大改变及教训

  ⑴第一次:建国初到1956年,从建立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向高度集中统一管理的计划经济体制的转变。核心内容:实行和强化计划经济,废除生产资料私有制,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片面追求工业发展高速度。

  主要原因是照搬苏联模式,主观上追求急于实现工业化。

  结果:这种体制在建国初期,对恢复国民经济,发展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曾起过积极作用,并取得一定成就。但它超越了历史发展的阶段,其严重的弊病是使企业失去活力。

  ⑵第二次: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从单一公有制经济变为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从计划经济转变为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经济为辅的经济。核心内容: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体制,调整工业结构,改变企业管理方式,实行政企分开等。

  主要原因是党中央正确总结了建国以来工业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特别是吸收了“文革”教训,并借鉴了外国经验,决定实行工业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的政策。

  结果:增强了企业的活力,解放了生产力,工业腾飞,成就举世瞩目。

  ⑶第三次:从90年代以来,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由粗放式经营向集约化经营转变。

  核心内容:把企业推向市场。

  主要原因是党中央在认识国情和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决定加快改革开放步伐,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结果:有利于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迈向21世纪。

  ⑷教训:发展工业,必须从中国国情出发,实事求是,遵循经济规律,改革和变革生产关系要遵循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原则,走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工业现代化的道路。

  2、建国以来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成败得失的规律与认识

  ⑴取得成就的原因:主要原因是党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实践相结合,制定出符合中国国情的路线方针政策。根本原因是广大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热情在新的社会制度下得到发挥。党的领导干部及群众能及时纠正工作中出现的失误。取得的成就说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和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

  ⑵失误的原因:对中国国情认识不清:缺乏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理论根源是1957年反右派斗争扩大化,后逐步否定了八大关于我国社会主义主要矛盾的科学论断,违背了实事求是原则;没有把工作重心放在经济建设上。

  ⑶经验教训:应该把党的工作重心放到经济建设上来;只有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才能成功;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既要反右,又要防“左”,主要是防“左”。

  (三)中国近代化的发展历程

  1、近代化的含义

  近代化,也叫现代化,以经济工业化和政治民主化为主要标志。

  从过程上看,它发生在封建社会后期,贯穿于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和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发展的整个历史过程,是人类社会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必经阶段。从内容上看,它是以科技为动力,以工业化为中心,及机器生产取代手工劳动、机器工厂取代家庭作坊和手工工场为主要标志,并引起经济制度、政治制度、生活方式乃至思维方式全方位变化的一场社会变革。

  在中国近代,近代化也就是工业化和与工业化相伴随着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变化,就是实现社会的转型。完成这一历史任务,必须解决两大问题:一是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二是繁荣富强和持续发展。

  2、中国近代化的发展历程及阶段特征

  ⑴起步阶段(1840—1895年),主要是地主阶级领导的洋务运动。这一时期,政治体制近代化尚未提上议事日程,以军事工业为主体的工业化有所进展,并经历了由重工业到轻工业、由军需到民用、由国营到民营的发展过程。其投资形式也由官办、官督商办到商办,经历了从一元到多元的转变。同时,由于洋务运动的需要,近代化开始由经济领域逐渐想科技文化和人才教育领域渗透。

  ⑵整体发展阶段(1895—1927年),也是最重要阶段。学习西方先进的科技文化与变革社会制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中国近代化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①在实业救国浪潮下,以工业化为主体的经济近代化有了长足发展:一是甲午战争后的初步发展;二是一战期间的短暂发展。

  ②政治体制的近代化有了重大突破。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政治舞台,其上层维新派发动了戊戌变法,立宪派领导了立宪运动和保路运动;其下层革命派则成立了革命政党,领导了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成为时代潮流,有力地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但这一时期中国政治体制的近代化体现出波浪式推进的特点。

  ③思想文化的近代化有了长足发展,开始由传统文化向近代文化转型。

  主要表现在:A.向西方学习达到高潮,学习的内容也从生产技术深入到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B.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君主立宪;革命派把西方国家政治学说发展为三民主义,并发起辛亥革命;激进派大力提倡民主和科学,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发起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C.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成为新思潮的主流。D.新的教育体制开始确立,废除科举制,民国初期对教育的内容和学制进行改革。E.产生了新型的知识分子群体,他们的代表任务主要是新文化运动的领袖。F.大量的新文艺作品不断涌现,文学上的诗界革命和谴责小说出现,艺术上京剧的形成和上海、岭南画派的出现,史学界出现史学革命,取得考古重大成就。

  ⑶曲折前进阶段(1027—1949年),在阶级斗争和民族斗争极为尖锐复杂的环境下艰难地进行。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是近代化事业有所发展的十年。但官僚资本的发展阻碍了民族工业的发展。国民政府队对日妥协,对内独裁和对共产党、革命群众的屠杀等都影响了民主制度的正常发展。抗战期间,近代化被打断。抗战胜利后,美国垄断资本与四大家族官僚资本相结合,又把近代化推入绝境。

  3、中国近代工业化的特点

  中国近代工业化的总特点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背景下进行的。

  特征:⑴近代化受到中外反动势力的阻碍,发展缓慢,历经曲折。⑵资产阶级始终没有真正掌握过近代化的领导权。⑶近代化缺乏必要的资本原始积累的过程,技术人才和思想准备不足。⑷发展畸形,产业结构不协调。

  4、实现近代化与完成反帝反封建两大任务之间的关系

  在中国近代史上,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与实现近代化的发展目标是相互交叉而又同步进行的,两者是双向互动的辨证关系。工业化的发展为近代革命提供了物质基础和阶级力量,近代革命又为工业化的开拓前进扫清了道路。

  历史证明:完成革命任务和取得民族独立,是实现近代化的前提和根本保证,实现现代化是完成革命任务和取得民族独立的最终目的。

  5、中国近代多元化的经济结构及其影响

  鸦片战争后,原有的封建经济结构解体,逐渐向半封建经济结构转变。其中,占统治地位的是封建自然经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和官僚资本主义经济等三种所有制。它们相互勾结,三位一体,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中国现代化的主要障碍,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对象。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产生后有一定发展,但始终没有成为中国社会经济的主要形式。此外,还存在新民主主义经济,它是中共在独立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的过程中逐步建立和形成的。至解放战争后期,根据地已经形成了个体经济、国营经济、合作社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等五种经济成分并存发展的经济格局,其中个体经济比重最大,国家资本主义经济比重最小。

  多元化经济结构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①使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复杂化。②是中国社会性质特殊化。③使中国革命斗争长期化。④使中国社会的政治力量多元化,形成多元化的阶级结构和复杂的阶级关系;产生不同的政治派别。

  6、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衰过程和历史地位

  过程:⑴产生:19世纪六七十年代。⑵初步发展:甲午战争后。⑶短暂发展:一战期间。⑷日益萎缩:国民政府统治时期。⑸获得新生:建国初期,在国营经济领导下获得恢复和发展。而后实现和平改造,民族工业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

  历史地位:⑴从经济上看,它有利于社会进步。⑵从政治上看,民族资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为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提供了阶级基础,同时使工人阶级队伍壮大,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到来和中共成立提了阶级条件。⑶从思想上看,不断冲击和动摇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为西学的传播提供了社会条件。⑷从发展趋势上看,难以独立发展。

  7、影响中国近代化的不利因素

  ⑴先天不足:资金、技术、人才和思想准备不足。⑵面临三大政治障碍:外国资本主义的阻挠破坏、封建专制统治的阻碍、官僚资本主义的压制。⑶缺乏正确的道路、科学的决策和安定的环境。

  8、中国近代化的启示

  ⑴中国近代化是一个长期的艰巨的过程,不完成民主革命任务就不可能实现现代化。⑵从闭关自守到对外开放,是世界历史发展潮流。⑶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是推动近代化的首要条件。⑷知识结构的变革是现代化的核心和终极源泉。

  9、新中国的工业发展

上一页  1 2 

  相关推荐:

  2015高考不得不看的一轮数学复习策略

  名师总结:2015高考每科多得10分的秘诀

  2015年高考历史答题模型或公式锦集

  考试吧梳理高考招生改革总体方案四点改革思路最新文章

文章搜索
万题库小程序
万题库小程序
·章节视频 ·章节练习
·免费真题 ·模考试题
微信扫码,立即获取!
扫码免费使用
国家 北京 天津 上海 重庆
河北 山西 辽宁 吉林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宁夏 青海 新疆
黑龙江 内蒙古 更多
高考栏目导航
版权声明:如果高考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800@exam8.com,我们将会及时处理。如转载本高考网内容,请注明出处。
免费复习资料
最新高考资讯
文章责编:menghaicha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