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学习阶段的最后一个暑假已经悄然结束,不管你在这个暑假里是遍览群书沉浸在知识的海洋还是你游历四方领略壮美的风景,此刻你都应该重整行装,正式踏上高三的旅程。这一段旅程或风雨兼程或阳光灿烂,但无疑良好的开端会使你在这段行程中走得更加顺畅。那么如何在高三一开始就把握住语文学习的方向从而使语文成为自己的优势学科呢?下边高中语文老师详细为你解答。
一、大胆确定目标,并制定详细计划
高考语文的确很难,但绝不是无法拿到高分。语文拿高分,首先要实现思维上的转变、
语文得高分靠的不是命,也不是运气,而是对语文的重视。投入时间,学习技巧,语文一样可以成为自己的优势学科。以2014年北京高考语文为例,北京高考语文最高分为145分,要想突破一本线,语文应该在135分左右,要想不被语文拉后腿,语文也至少应该得到120分。所以在高三最开始,就应该结合自己实际情况,大胆给自己定立一个高目标,并且为此目标而不断努力。
目标是最终的结果,但目标的实现靠的是精细的计划。一份真正的语文学习计划,不单应该包含语文学习的模块内容,也应该包括不同模块学习的时间安排,还应该包含不同模块学习所需的参考资料,最重要的是,必须包含每个模块在系统学习之后的目标分数。分解总体目标,为总体目标之下的小目标而不断努力,这才是实现最终目标的必经之路。
二、脚踏实地,回归基础,有侧重、有方向
高考语文是对语文素养、语文能力的考察,但更是对语文基础的考察,因为基础知识是素养、能力的基石,所以回归基础是高考语文学习无法避过的道路。基础知识庞杂而混乱,量大而难记,所以回归基础必须在经验丰富的老师的指导之下,以高考考纲变化为导向,以高考真题为参照,以高考高频考点为发散核心,有侧重、有方向地复习基础知识,尤其在文化常识、口语交际等考察点上,既要积累相当数量的基础知识,还需要学会分析思考的方法。
基础知识的学习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基础知识的学习、练习、记忆在学习计划中应该始终存在,只有不断的反复,这些琐碎凌乱的基础知识才有可能印在自己的脑海中,成为自己语文最稳固的基石。
三、看透试题本质,掌握答题技巧
语文是主观的,这一点无法否认,但是语文考试绝不是主观的,这一点却有很多人没有认识到。在现行中学教育体制之下,所有的考试都会有一个“参考答案”甚至“正确答案”,语文考试也概莫能外。既然有答案,那答题就必然有技巧。所以在高三语文学习阶段,首要的就是要看透每一个题目考查的本质,在老师的指导下总结每一类题目的答题技巧,并且通过做题不断地验证、修改这些答题技巧。没有技巧的答题答案是凌乱无章的,只有领悟技巧、运用技巧,语文才能取得高分。
答题技巧需要精心钻研,这不仅要求学生需要理解语文中的基本概念,还需要学生具有很强的思考能力,善于归纳、善于应用。因此答题技巧需要经验老到对高考有精深研究的老师传授,自己总结反而容易走太多弯路。
四、策略多变,稳扎稳打,逐个突破
语文考试的每个模块都有自己的特点,不同模块的学习也不应该采取完全相同的方法。基础知识要分散在平时多记多背,现代文阅读要集中突破题型解题方法然后在平时加强练习,而作文板块的审题立意作为一种思维方式、思维习惯却需要在一段时间内集中突破。很多学生作文问题突出,却不知道在短时间内集中精力形成高考作文的思维方式,拿这些问题就永远无法改变。思维习惯的养成跟吹气球是一个道理。只有在短时间内不停吹才有可能吹破,吹一口放一个星期再吹一口,这个气球永远都吹不破。
认清自己的具体问题,不同问题采取不同的解决方式,把自己的问题逐个突破,那最后就会收获一个完美的自己。
高三伊始,语文的学习就必须严肃地提上日程。有目标,有计划,有方法,再加上名师指路,相信一定会事半功倍。坚持是一种可怕的力量,希望各位同学在学习过程中稳扎稳打,不急不躁,坚持学习,坚持努力,坚持进步。
相关推荐:
·2021年高考语文全国乙卷试题分析 (2021-6-8 17:55:18)
·2021年高考语文试题评析(全国乙卷) (2021-6-8 11:20:55)
·2021年高考语文解析:四个关键词解析语文卷 (2021-6-8 11:08:59)
·2021年高考语文试卷释放哪些改革信号 (2021-6-8 10:51:17)
·2021高考语文试题:春风化雨 讲述高考育人故事 (2021-6-8 10:23:22)
·免费真题 ·模考试题
2022年上海高考作文题目已公布
2022年湖南高考地理答案已公布
2022年湖南高考生物答案已公布
2022年广东高考地理试题答案已公布
2022年湖南高考生物真题已公布
2022年广东高考真题及答案汇总
2022年浙江高考真题及答案汇总
2022年广东高考生物真题及答案已公布(完整版)
2022年浙江高考政治真题及答案已公布(完整版)
国家 |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重庆 |
河北 | 山西 | 辽宁 | 吉林 | 江苏 |
浙江 | 安徽 | 福建 | 江西 | 山东 |
河南 | 湖北 | 湖南 | 广东 | 广西 |
海南 | 四川 | 贵州 | 云南 | 西藏 |
陕西 | 甘肃 | 宁夏 | 青海 | 新疆 |
黑龙江 | 内蒙古 |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