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命题
统一命题
单独报考
您现在的位置: 考试吧 > 2021高考 > 高考语文 > 高考语文模拟试题 > 江苏 > 正文

江苏高考语文专题训练:文中信息的筛选和整合

来源:考试吧 2015-10-29 13:55:27 要考试,上考试吧! 万题库
江苏高考语文专题训练:文中信息的筛选和整合,更多2016高考备考资源、2016高考经验、2016高考作文等信息,请及时关注考试吧高考网或关注“566高考”微信获取相关信息!

  点击查看:2016年江苏高考语文专题训练汇总

  点击查看:2015年高考状元的高分秘诀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2题。

  明代花鸟画

  明代初期,因太祖朱元璋对南宋院体画风青睐有加,花鸟画大致延续了宋代院体工笔画风格,没有新突破。明宣宗朱瞻基同宋徽宗一样,雅好诗文书画,尤好花鸟画。他在位期间,宫廷画院的花鸟画风格面貌多样,有延续南宋院体花鸟画艳丽典雅风格的工笔重彩画家边文进,有出自北宋徐熙野逸风格的没骨画家孙隆,有笔墨洗练奔放、造型生动的水墨写意画家林良,还有精丽粗健并存、工笔写意兼具的画家吕纪。不过,这些风格面貌大多沿袭宋代花鸟画,并无根本突破。从意境与格调方面看,这时期的花鸟画比宋代院体花鸟画略逊一筹。事实上,明代花鸟画的大突破直到中期以后才出现。

  明代中期,文人越来越多地参与花鸟画创作,他们的创作风格一开始就与院体画大相径庭,最有代表性的是吴门画派。吴门画派的成就主要在山水画方面,代表人物有兼擅人物、山水、花鸟的“吴门四家”,即沈周、文徵明、唐寅、仇英。沈周与文徵明主要延续宋、元文人画传统,疏简而不放逸;唐寅与仇英主要吸收南宋院体画风,并融入了时代的精神特质,体现了当时的市民趣味。他们的花鸟画在吸收前代大师成果的基础上发展出鲜明的个性特征,在美术史上颇有影响。

  严格地说,吴门画派的花鸟画是对前代的延续,并没有开宗立派的意义。然而,到吴门画派的弟子一代,花鸟画在陈淳、陆治、周之冕那里结出了硕果。陈淳早年习元代绘画,后学于文徵明,花鸟、山水兼擅。他将书法和山水画笔法融入花鸟画,运用水墨的干湿浓淡和渗透,巧妙地表现花叶的形态与阴阳向背,简练放逸又不失法度,开写意花鸟一代新风。如果说陈淳的大写意花鸟充分表达了笔墨的特性与画面的形式感,那么徐渭的作品则充分发挥了大写意花鸟托物言志的功能,浇胸中块垒,抒澎湃激情。在绘画语言风格方面,他吸收宋、元文人画及林良、沈周、陈淳的长处,兼融民间画师的优点,同时将自己擅长的狂草笔法融入绘画。在其笔下,梅兰竹石被赋予了他强烈的个性,以狂怪奇崛的姿态傲视万物。他是第一个使用生宣作画的花鸟画家,利用生宣良好的吸水性来控制画面水墨渗化效果,表达特殊韵味。他还以泼墨法作花鸟,用笔墨的纵横捭阖表达自身的愤懑情绪。徐渭开创了大写意花鸟的新体派,八大山人、石涛、扬州八怪、海派乃至齐白石都曾受其影响。他的成就超越了早于他的陈淳,后世将二人并称为“青藤白阳”。

  1.下列关于明代花鸟画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明宣宗时,宫廷画院花鸟画风格面貌多样,但意境与格调比宋代院体花鸟画略逊一筹。

  B.“吴门四家”花鸟画在吸收前代大师成果基础上发展出鲜明个性特征,取得重大突破。

  C.陈淳的大写意花鸟画充分表达了笔墨的特性与画面的形式感,开写意花鸟一代新风。

  D.徐渭开创了大写意花鸟画的新体派,其成就超越了早于他的陈淳,对后世影响深远。

  解析:B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论述类文本阅读的命题者常将选项的干扰点设置在以下几大对应关系上:部分与整体、夸大与缩小、原因与结果、已然与未然、或然与必然、言此与言彼、肯定与否定等。本题从夸大事实的角度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第三段首句说“吴门画派的花鸟画是对前代的延续,并没有开宗立派的意义”,因此,B项说“取得重大突破”不正确,应是“在美术史上颇有影响”,A项内容在原文第一段,C、D两项内容在第三段都能找到根据,表述正确。

  2.下列对明代花鸟画取得丰硕成果的原因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画家们广泛地学习和借鉴院体画家、文人画家及民间画师的优良画风。

  B.文人参与花鸟画创作以后,绘画作品更具有生活气息和时代精神特质。

  C.画家们具有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激情和狂怪奇崛、傲视万物的强烈个性。

  D.画家们大胆尝试,或借鉴山水画笔法,或引书法笔法入画,或使用新材料。

  解析:C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题时应先根据题意,找准答题区间,从中找到相关语句,筛选出有关信息,作出判断。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类题目的解题方法:①审清题意,准确定位。②借助标志,抓住关键。③仔细比较,去伪存真。④归纳整合,输出核对。本题从无中生有、以偏概全的角度设误,考查对文中重要内容的理解。C项中说画家们“参与社会生活的激情”,原文中并未体现,属于无中生有;“狂怪奇崛、傲视万物的强烈个性”,只有徐渭具备,而非“画家们”,属于以偏概全。

  二、(2014浙江绍兴一中阶段性测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展示中国文化

  “软实力”是时下一个热门词汇。软实力的提升,很大程度要依靠文化产业。因为文化产业的消费过程,就是价值认同的过程。所以,我们必须高度重视文化产品的文化内涵、精神内涵、价值内涵。

  我们的文化产业,特别是电影、电视等受众面广的文化产品,应该向世人展示中国文化和历史中健康的东西、正面的东西、美的东西。

  我不是说中国文化和历史中没有不健康的东西、负面的东西、不美的东西,当然有。然而,中国文化从总体上是健康的、是美的。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强大创造力和生命力的民族。

  我不赞成有的人以偏概全、以丑为美,把中国历史上和现实中的阴暗的、丑恶的、血腥的东西,加以放大、渲染,或者把中国人一个一个描绘成发呆的模样。这样的所谓作品,怎么可能得到国际社会对中国文化的认同和向往,怎么可能增强中国文化在世界上的吸引力呢?我们的文化产品在向国际社会介绍中国文化的时候,要力求提供一种对于中国文化的深度认识。

  介绍中国文化,当然要讲述中国的历史故事,要介绍各种文化遗产。但同时,更要展示在这些文化遗产后面的东西。这就是中国文化的精神与价值。例如,从杨柳青年画的欢乐喜庆,可以看到中国人对平安、富足生活的强烈愿望;从青州佛像的微笑,可以看出中国人无论是在太平岁月还是在苦难岁月,都能保持乐观从容的气度;从江南园林可以看到中国人优雅的生活品位和美感世界。这样展示出来的中国文化,有活的灵魂,才有深的认识,才能照亮中国文化的本来面貌,并释放出无穷的意味。

  我们的文化产品要特别注意展示中国文化中体现人类普遍价值的内容。

  那些最有中国特色的东西,往往体现我们民族独特的价值观和思想体系,而且也最能体现全人类的普遍价值。人们常常说的普世价值并非就是西方价值。比如,我们从孔子的《论语》和天坛建筑,可以看到中国人对大自然的敬畏和感恩的心境;从万里长城到郑和下西洋,可以看出中国人对和平的永恒祈求;从上海的开放活力,可以看到中国文化对外来文化的包容等等。这些都是中国文化所体现的普世价值,需要着重展示、照亮。

  我们的文化产品要特别关注普通老百姓的生活实践,要展示普通老百姓的生活态度、生命情调、人生愿望和追求。例如,从《清明上河图》中宋代都城百姓那种快乐的气氛,可以感受到中国人对和谐生活的满足;从中国人在弹琴、下棋、饮酒、喝茶时的诗意氛围,可以看到中国人的审美追求。普通老百姓的心灵世界、文化性格、生活愿望和审美情趣,对一个民族生存和历史发展,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中华民族历经磨难,但都能承受,这和老百姓的内在心态密切相关。

  总之,我们要提升软实力,就要使文化产品有更高的精神追求,引导整个社会。同时,能向世界显示中国人高尚的精神世界和优雅的精神趣味。

  (节选自《人民日报》 作者:叶朗)

  3.下列说法中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提升软实力,依靠的是文化产业,必须高度重视文化产业,特别是电影、电视等受众面广的文化产品。

  B.作者认为渲染、放大中国历史上和现实中的阴暗的、丑恶的、血腥的东西的作品,使得中国文化得不到国际社会的认同。

  C.介绍中国文化,要讲述中国的历史故事、介绍各种文化遗产,这样展示出来的中国文化,才有活的灵魂。

  D.弹琴、下棋、饮酒、喝茶的生活实践,展示了普通老百姓的生活态度、生命情调、人生愿望和审美追求。

  解析:B A项太绝对了,文中是说“很大程度”;C项条件不充分,文中强调的是要展示中国文化的精神与价值;D项过分延伸,原文中说这些生活实践“可以看到中国人的审美追求”。

  4.依据文章内容的理解,下列材料中不符合文中列举的“普世价值”的一项是(  )

  A.《庄子》中人与天地万物一体的意识。

  B.玄奘大师和义净大师先后赴印度取经。

  C.《孙子兵法》《韩非子》中揭示的“兵不厌诈”的思想。

  D.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

  解析:C C项“战术谋略”思想在原文中未涉及;A、B、D三项分别涉及普世价值中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吸收与包容外来文化、世界共同和平的思想。

关注"566高考"官方微信,第一时间获取2016高考备考资料!

  编辑推荐:

  2016年高考作文素材大全

  各地2016年高考报名时间及报名方式汇总

  2016高考:高三生须修炼的考场答题四大技能

  各地2016年高考艺术体育类专业报名及考试时间汇总

文章搜索
万题库小程序
万题库小程序
·章节视频 ·章节练习
·免费真题 ·模考试题
微信扫码,立即获取!
扫码免费使用
国家 北京 天津 上海 重庆
河北 山西 辽宁 吉林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宁夏 青海 新疆
黑龙江 内蒙古 更多
高考栏目导航
版权声明:如果高考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800@exam8.com,我们将会及时处理。如转载本高考网内容,请注明出处。
免费复习资料
最新高考资讯
文章责编:songxiaoxu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