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军万马挤过独木桥,好生差生一考定终身——这句话,形象地描述了中国现行高考制度的现状,近年来,坊间对此也屡有诟病。
现在好了,从2017年起,推行了近40年的高考制度将要动“大手术”了——在中央高层的直接推动下,一场自上而下的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正在全国各地展开。诞生了中国第一所现代大学的天津,自然也是这场改革的竞速者。今天,天津市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布了《天津市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方案》(下称《实施方案》),被市民关注已久的高考招生新规终于揭开面纱,考生与家长们久悬的心总算落地了。
市教委主任王璟在解读这份千呼万唤始出来的《实施方案》时,用这样几句话概括:“源自顶层设计,顺应发展要求;具有天津特点,符合教育规律;推进均衡发展,促进公平公正。”
王璟这番话确有背景。这项关乎万千学子前途命运、为民众普遍关切的改革,从一开始就得到中央高层的深切关注并力推,其背后满是关怀满是期待……
改“独木桥”为“立交桥”
2014年8月18日,中南海。刚刚成立不久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举行第四次会议。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组长习近平主持会议,审议《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仅过了10天,8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中央政治局常委会,集体审议并通过了这个文件。8月29日,中央政治局举行会议,审议通过了这个文件。4天后的9月3日,文件由国务院正式发布。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方案由中央最高领导亲自主持审议,并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正式定稿对外公布,如此快的节奏,在教育部过往的文件审批上从未有过,此举表明党中央、国务院对这项关乎民生的改革的决心之大、关切之深。
在那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还就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做了重要指示,指出:考试招生制度是国家基本教育制度,总体上看,我国考试招生制度符合国情,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必须通过深化改革,促进教育公平、提高人才选拔水平,适应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要求。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总的目标是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模式,健全促进公平、科学选才、监督有力的体制机制,构建衔接沟通各级各类教育、认可多种学习成果的终身学习“立交桥”。
在国务院公布这个方案后,教育部的配套文件也密集出台,2014年12月10日,《关于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强和改进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减少和规范高考加分项目和分值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完善和规范高校自主招生试点工作的意见》同时发布。
来自顶层的设计,是动力,也是压力。天津市随即结合本市情况进行论证。今天公布的《实施方案》经过了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集体讨论决定等多项程序,还面向高等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专家和学者,市人大代表,市政协委员,学生家长等多方征求意见和建议。“从起草到定稿,历时11个月,召开座谈会20多场,发出征询稿300多份,数十易其稿,修订百余处,最终经市政府第55次常务会议和市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10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报教育部备案,今天公布。”王璟说。
王璟介绍,《实施方案》全面贯彻了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精神,着眼于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破除一考定终身,将素质教育落到实处,变“独木桥”为“立交桥”,推出了一系列“链条式”的改革举措。强调了改革层面的系统性、给学生的选择性、评价考核的综合性、学习体验的过程性、选拔机制的公平性。“这‘五性’就是天津方案的特点,也是方案制订时着重解决的焦点和难点。”
招生录取层面的改革举措,是考生和家长最为关心的。王璟说:“天津方案探索‘两依据、一参考’的多元录取机制。‘两依据’是指依据统一高考和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一参考’是指参考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这就破解了一考定终身、唯分数论,使素质教育真正落地。”
变取长补短为扬长避短
来自教育部的数据显示,自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的规模已经位居世界第一,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达到34.5%,全国共有高校2500所,其中高职院校1300所。至2014年,共有1.3亿人通过高考接受高等教育。保守统计,从恢复高考到2015年的38年间,天津市大约有190万学子进入高校学习。
但是应该看到,这种以考过关的制度设计,也令中国教育近40年来陷入应试教育的困局。亿万学子,十年寒窗苦读书,读苦书,在应试围城中,读书只是为了获得谋生和改变命运的入门证,有多少人体味到了读书之乐?
天津《实施方案》着力解决学生负担过重和学习兴趣问题。方案中明确,除语文、数学、外语(课程)三门高考科目外,考生可以从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6门科目中自选3门参加考试,且计入高考录取总成绩。将学业水平考试纳入高校招生选拔体系,使高校招生对学生的评价向前延伸到高中教育过程,实现过程评价和终结评价的结合,高校对学生的评价机会增加,有利于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学生的学习和考试压力。
南开大学、天津大学作为本市两所部属高校和自主招生试点高校,对《实施方案》给予高度关注。南大招生办主任邵庆辉、天大招生办副主任许晶认为,过去的教学,一直强调学生取长补短,现在是鼓励扬长避短,将优势变为强势,有利于高校发现在某一领域确有所长的人才,这是教育理念的重大转变。
海河中学学生李大宝对此就特有兴趣,他说了解这个政策后简直“喜大普奔”,“我终于可以选择我喜欢的科目了。”李大宝说,之前,同学们听说文理不分科,以为学习负担更重了。现在允许6选3,自由选择,都有如释重负的感觉。
以往学生的“获得感”不强,根子是在育才方式上有缺陷。长期以来,我们强调的是灌输,“灌”这个词儿很形象,灌的方式就是你不舒服也得接受,老师把教学当作例行公事,学生把学习当作完成仪式,结果自然是不快乐。天津财经大学教务处处长孟昊、天津理工大学教务处处长王云亮告诉记者,《实施方案》通过制度上的顶层设计,明确无误地向社会传递出一个信息:今后不会再用单一的分数选拔和评价学生,学生也不能只围绕分数来学习,家长应该更多关心学生个性和兴趣的发展,帮助学生成为一个人格健全、身心健康的人。这是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一大亮点。
除了学业水平考试,综合素质评价也将作为高校录取的重要参考,并将具体使用权交给高校。市教委副主任孙惠玲说:“这就相当于为学生建立了一份规范的成长记录档案。把高考招生从只看冷冰冰的分转为考察活生生的人。这是高考招生改革的一个突破。”
砍掉加分项目确保公平公正
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在《实施方案》中也被突出强调。一段时间以来,坊间对高考名目繁多的“加分”项目颇多议论,有的地方加分项目多达95项,这些注水的加分项目,也助长了投机取巧、弄虚作假的学风。本轮改革,天津对加分项目“减肥瘦身”。
市教育招生考试院院长孙志良说:“在减少和规范高考加分项目方面,天津市严格执行教育部的规定,在实施过程中,遵循三严一公开的标准,即严格资格审查,严格认定程序,严格监督管理,做好信息公示。”孙志良介绍,本市去年4月即出台了《天津市关于进一步规范高考加分项目和分值的实施方案》,取消了体育特长生、中学生学科奥林匹克竞赛、科技类竞赛、市级优秀学生、市级优秀学生干部、市级三好学生等加分项目。保留了烈士子女、归侨华侨子女和台湾籍考生、自主就业退役士兵、在服役期间荣立二等功(含)以上或被大军区(含)以上单位授予荣誉称号的退役军人的加分项目。完善了“少数民族考生”加分项目。对“少数民族考生”的加分仅限于报考市属高校,加分分值为5分。在教育部文件中,对“有突出事迹”的考生,也提出了特别建议,允许高校按照有关程序破格录取或单独考试录取。
招生考试制度的改革,是万千学子牵挂的大事。《实施方案》从什么时间开始具体实施呢?孙志良详细介绍了“时间表”:
从2017年起,英语(精品课)科目提供两次考试机会,取最高分。
从2017年秋季入学的高中一年级开始,取消文理分科。
从2020年起,统一高考科目调整为语文、数学、外语3门,统考时间依然安排在6月份。
从2020年起,统一高考招生录取总成绩由语文、数学、外语3门科目成绩和3门自选科目学业水平等级考试成绩构成。总成绩为750分,其中语、数、外每门满分150分,学业水平等级科目每门100分。
记者注意到,列入学业水平考试的科目有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6门。经计算,6科中选3科,将有20种组合。此举,对高中基础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中学校要为学生提供相应的教学条件,要将“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转变。同时,6选3为学生提供了充分选择的空间,可以充分展现学生的兴趣特长,真正让学生可以心情愉快地在知识海洋中“畅游”。
关注"566高考"官方微信,获取2016高考备考经验、高考作文等信息!
相关推荐:
·《市招委关于印发天津市普通高考报名有关事项的通知》 (2021-8-16 8:41:27)
·市招委关于天津市普通高考报名有关事项的通知 (2021-8-16 18:37:01)
·天津2022年高考报名时间:2021年11月初开始 (2021-8-16 18:10:02)
·天津完善20222年高考报名政策正式公布 (2021-8-16 18:07:53)
·天津2021年普通高校招生录取工作全部结束 (2021-8-5 15:57:20)
·免费真题 ·模考试题
2022年上海高考作文题目已公布
2022年湖南高考地理答案已公布
2022年湖南高考生物答案已公布
2022年广东高考地理试题答案已公布
2022年湖南高考生物真题已公布
2022年广东高考真题及答案汇总
2022年浙江高考真题及答案汇总
2022年广东高考生物真题及答案已公布(完整版)
2022年浙江高考政治真题及答案已公布(完整版)
国家 |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重庆 |
河北 | 山西 | 辽宁 | 吉林 | 江苏 |
浙江 | 安徽 | 福建 | 江西 | 山东 |
河南 | 湖北 | 湖南 | 广东 | 广西 |
海南 | 四川 | 贵州 | 云南 | 西藏 |
陕西 | 甘肃 | 宁夏 | 青海 | 新疆 |
黑龙江 | 内蒙古 |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