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高考真题及答案 ※ 关注微信对答案 ※ 直播解析
今天是2016年全国高考第一天,940万考生走进高考考场。新东方在线第一时间为大家带来2016新课标全国2卷语文的解析。首先,新东方在线高考语文甄丽鹤老师先从分值最大的作文开始分析,点评其难易情况,并从各个角度分析写作思路。
首先进行第一部分,审题和解析。材料是说语文关系到国家的软实力和文化自信,对于中学生来说有三个途径,课堂的教学和实践和实习。要求一:根据材料从自己的语文学习出发,还有写作的具体要求。不少于800字。这时候我们要做到第一步,肯定是审题和立意,但是没有告诉你审题和立意的标准是什么。我们需要做到两个词:全面和深刻。但如何全面和深刻呢?也是接下来我在带你解析的时候尝试的两个方面。
接下来首先我们看到了材料当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名词,叫做国家软实力。国家软实力有个相关的新闻,说近十年中国的经济GDP在十年间从全球的第六位,上升到了全球第二位,但是我们的文化软实力并没有跟我们的经济实力一样,保持一个双向猛劲的态势。相反如果我们着眼于亚洲的话,韩国和日本的文化软实力在全球的比重占到了13%,而我们中国加上亚洲的其他国家,占的比重仅为6%,也就是说中国这么大的一个国家,和其他的亚洲小国加起来,整个的文化软实力是6%,是极低的分数。除此之外的话我们发现如果说我们中国与欧盟文化强国做一个比较的话,我们的文化的实力可能是1:100这样的比例。可见我们在文化,在国家软实力方面还有非常强劲的努力目标,这是我们在整个材料当中看到的第一个词,国家软实力。这是从新闻的角度做了解析。
接下来我们再往下看第二个名词,可能你看到的第二个名词跟老师一样,叫做文化自信。什么叫文化自信?文化自信应该是一个国家整体的面貌,我们从一则新闻引入。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谈到了传统文化,表达了对传统文化的尊崇。他多次提到了文化价值观和文化自信,在国内外的不同的场合中展现了中国政府与人民精神志气的提振。新闻稿可能从国家整体的政策方面阐述的,其实这个作文是将我们同学的学习语文的整体的大的要求,放到了国家政策的层面。这其实是我们到最终尝试的一个结果,或者说我们最终努力的结果。
在读材料的时候我们关键看到这两个词,一个叫国家软实力,一个叫做文化自信。刚才老师从政策的层面对这两个名词做了解析。
接下来对于中学生来说语文的素养提升有三个途径,第一个是课堂的有效教学,第二个是大量课外阅读,第三个是社会生活的实践。你谈国家层面的话永远不是高考命题人给你的要求。为什么?钓鱼岛问题和台湾问题你解决不了,空谈国家政策又有什么意义呢?当然最开始把这个大的话题放在国家政策的背景上,是让你承担责任的,你得努力,我们能做到文化软实力的进步,才能做到文化的强大自信。我们看看怎么努力呢?接着往下看。
我们要根据那三个途径努力的话,第一点,在课堂上面提升语文素养。第二,就是课堂是一方面,还要做大量的课外阅读的补充。第三点社会实践,就不太清楚应该怎么做了。于是这时候才是我要带你解析的一个大的方向。
首先我们先来明确立意的原则,第一就是全面和深刻。你不能看到这个材料的第一句,叫做国家软实力和文化自信就可以先开始了,空谈国家政策是不够接地气的,是忽略了现在高考命题人对于学生从自身出发的考察。第二就是多角度的辨析,尽可能全面和成熟的看待这个问题,要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这是对立意和审题原则的要求。
第二是原则的要求。你是语文课堂的实际参与者,这时候在我们课本上面学习了非常精彩的大量的课文,学习这些课文的过程当中一定要你有提升。提升的角度是什么呢?我简单写了一个途径一的立意角度,叫做课本中积淀百年,乃至千年的古诗文是精神的洗礼和升华,课堂是语文素养提升的前沿阵地,然而目前的学习情况伴随着方法僵化、形式不创新等问题,兴趣的启发非常重要,切记一定要守住阵地。
刚才老师说了语文课本是非常重要的,在这个重要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主要是通过课本的形式学习的,你看到的古诗文和散文,其实是从多角度,从文学素养的角度,从独立思考问题的角度对我们做了提升,这时候我们非常感谢它。但是你知道学习的形式也非常重要,我们目前存在的问题就是学习形式的问题,只有形式好了之后你才会关注内容,可能没有好的形式,在内容方面也会有特别大的问题。所以我们最终的目标是提升语文素养。第一个途径“课堂的有效教学“能够提供给我们语文素养特别大的明确的几条路,与此同时我们发现它伴随着问题。作为18岁的成熟少年,你要有能够解决问题的一些方法和技巧。而这时候我们必须要解决的就是方法僵化怎么办,形式不创新又怎么办,这是第一个角度。
接下来看看第二个角度“大量的课外阅读“。在我上周末班的时候有一次我们讲作文时遇到了一个话题,我们谈到了一本书,这本书现在在京东网上非常畅销,叫《摆渡人》。这个话题也是2016年海淀一模的题目,讲的是摆渡人带领小女孩走出人生困境的题目。其实我在讲的时候我们没有想到我班里的学生那么受影响,下一周上课的时候我发现我班里的很多同学在课间休息的时候在读这本书。有些是纸制的,有些是电子书。还有同学跟我交流说”老师,这本书我看完了,有一种欲罢不能的感觉,看的速度特别快。“其实你会发现大量的课外阅读是我们课堂有效教学的有力补充,而选到一本非常好的阅读材料也是非常之关键。这时候我们就必须要依靠一些在专业方面非常有经验的老师,或是家长,或是家族当中的长辈,他们来对我们有一个指导性的作用。所以我刚才阐述清楚了,大量的课外阅读对于我们整个语文素养提升的一个重要的例子,
那么我在这个角度应该注重阐述什么呢?有的时候我们评价一个学生,有些学生显得比较成熟,而且是超乎他年龄段的成熟。有些学生比较单纯一点。这时候老师给你提供一个特别大的方向,这个方向不仅是我们认识问题的方向,也是我们写作文的过程当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立意方向。人们常说人生有一个境界,第一个境界叫做看山是山,看水是水。老师和家长把对于世界的人事教给你,你认为他们的话一定是对的。而等你慢慢长大的时候,你开始接触社会,自主思考问题,你就会变得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这是人生的第二重境界。这是成长中的必经阶段,有进步,也会有偏激的思考,这时候你应该努力的充实自己,让自己变成一个独立人格,成熟思维的人。于是我们努力达到人生的第三重境界,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举个例子,你小时候喜欢谁就是喜欢谁,但等你慢慢长大之后你发现,你还是很喜欢他,但是你能坦然接受你人生的不完美,你能坦然接受人生的失败,这就是第三种境界。
所以大量的阅读的输入,才是我们看问题非常重要的基本实例。所以我们打响的阅读的输入是我们的资本,阅读是青少年和世界进行灵魂交流的方式,阅读可以让我们长大和独立,所以阅读一定非常重要。这是第二个角度。
接下来是第三个角度。甄丽鹤老师对审题和立意的要求,是要全面和深刻。刚才如果只谈两个角度,如何做到全面呢?也许第三个跟前两个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如果不谈第三个就做不到深刻,一定要记住老师在解析前对你的叮嘱,全面和深刻的审题和立意。
第三个角度其实是一个难点,叫做社会生活实践。你先不要看老师给你写的立意角度,先听老师讲。什么叫做社会生活的实践呢?我学语文跟社会生活实践有什么关系呢?我怎么思考一下我平时的语文学习和生活实践之间的关系呢?接下来我告诉你一个方向。社会实践是将语文学习和生活结合的最好范例。我们常说你在平时的学习过程当中,学到的知识,可能在生活当中不能直接的应用,但语文是可以这样的。我们有一句话叫做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相等,生活有多宽广,语文就有多宽广。高考的改革过程当中,江苏、北京、上海都朝着这个方向努力。所以北京高考的同学才会有特别大的感受,老师的题太活了,考对联等,这只是形式,但内容的话一定要求同学们能把语文跟生活做很好的结合。
接下来是两个范例,第一个范例是春节时拟春联和写春联。其实我们的多数的时候,你过年的时候贴的春联一定是从街上买的,这时如果你在对于传统文化的关注的基础上,进行了语文素养的提升,你自己本身就有着想要写春联的冲动。这就是很好的参与社会实践的一种形式。你能拟春联,还能用毛笔字写出来,是你的墨宝,还能按正确的方式贴在你家门口,右为上,左为下。这是春节的时候写春联的文化素养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例子。
除此之外北京有一个三联书店,现在还有两家店,一家在东城区,另外一家在全国著名的高校集中地,五道口。那么我代课的小区是大钟寺、东四和魏公村。每周日的晚上在东四下课的时候,我就带着我上课的资料来到三联书店,楼上是24小时的咖啡店,雕刻时光。在这个时候静静坐下来,把这周整体的教学思路理一遍,看看哪些地方做修改,看看哪些地方做强化和完整,基本上每周日的晚上我都这样渡过的。做完了之后下楼梯来到三联书店,这时候我就会发现原来有着很多和我一样晚归的人,他们在静静的选书。
李克强总理在2014年三联书店刚刚在东城开第一家店的时候,就专门提到了这个问题,他说非常感谢能够有一个这样24小时精神的书社,能让大家在闲暇之余参与到阅读的状态。你发现这个书店玻璃的大墙下面有很多小方桌,有两盏台灯,桌子虽然小,但是阅读的人非常多。我们还可以提到来自于2015年,北京市西城区的高三的期中考试的一篇文章,叫做“这里的世界只剩下一种人”,就是以东城区的三联书店为写作模板。三联书店分有两层,地上和地下。在地上和地下有一个连接的地方,在12点的时候仍然有非常多的人,静静的坐在一个台阶上,非常如饥似渴的阅读。这时候你会发现这难道不是参与语文的素养和社会实践的一种方式吗?而且三联书店也会定期举办非常好的读书分享会,这都是非常好的实践形式。
说完了三个大的角度,我们就做到了对作文的全面和深刻的解读。如果我们只是写成三段式的排比作文,结构就太简单了。但你是18岁的成熟的少年,作为一个看问题深刻的,能解决问题的高考的合格考生来说,你这样写的话会被人笑话。到最后一定要统一起来,叫做思辨的结合与统一。作为青少年你有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要求,自身素养的提升非常重要,文化自信的责任、文化软实力的责任是在你的身上。这时候我们就发现如果说你不能够做到对于自己的这种学习的一个要求的话,那么你怎么能够做到修身,进而齐家,进而治国,进而平天下的大责任呢?
紧接着,最后的中心论点也就呈现出来了。
首先我们看到第一部分是一个大的政策角度。我们国家需要软实力的提升,我们需要强大的文化自信。这时候作为一个成熟的少年,你需要通过提升语文素养的方式与国家强大的软实力和强大的文化自信接轨,这时候你空有理想,不知道怎么做,那么作文的材料当中给你提了三个途径,课堂的有效教学,大量的课外阅读,社会生活的实践。课堂的有效教学对我提升语文素养来说有什么意义呢?我刚才告诉了你素养的意义,非常优美的散文,思想非常深刻的古诗文,还有观点非常鲜明的议论文,其实是在启迪我们的思想。这时候我们也会敏锐的发现问题。问题就是很多同学把语文课当成了写其他作业的课,甚至是睡觉的课,这一定不行。我们往深入思考的话,一定是教学形式的问题。所以这时候我们要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形式,来激发你的学习兴趣,这是我们提升语文基本素质的一块非常重要的阵地,我们不能抛开这个阵地的。
第二个角度是大量的课外阅读,会提高我们看问题的能力。这时候必须要做到大量的课外阅读,让自己变成能在人生的第三重境界,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的角度。
第三个角度是社会生活的实践,语文学好了能让你写出春联,除此之外参加大量的读书分享会也是非常好的,参与娱乐实践的形式。
总而言之,到最后我们必须要到这个层面上,作为青少年你身上是有责任的,你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责任,不是空想的,一定是提升自身素养的基础上,进行极大的努力,这时候我们才有文化自信的责任、文化软实力的责任,放到自己的身上,这时候必须要加油。
社科类阅读
【阅读题原题】
人们常说“小说是讲故事的艺术”,但故事不等于小说,故事讲述人与小说家也不能混为一谈。就传统而言,讲故事的讲述亲身经历或道题听途说的故事,口耳相传,把它们转化为听众的经验;小说家则通常记录见闻传说,虚构故事,经过艺术处理,把它们变成小说交给读者。
除流传形式上的简单差异外,早期小说和故事的本质区别并不明显,经历和见闻是它们的共同要素,在传统较为落后的过去,作为远行者的商人和税收者最适合充当故事讲述人的角色,故事的丰富程度与远行者的游历成比。受此影响,国外古典小说也常以人物的经历为主线组织故事,《荷马史诗》《一千零一夜》都是描述某种特殊的经历和遭遇,《唐吉可德》中的故事是唐吉可德的行侠其余和所见所闻,17世纪欧洲的流浪汉小说也体现游历见闻的连缀。在中国民间传说和历史故事为志怪录类的小说提供了用之不竭的素材,话本等古典小说形式也显示出小说和传统故事的亲密关系。
虚构的加强使小说和传统之间的区别清晰起来。小说中的故事可以来自想象。不一定是作者的亲历亲闻。小说家常闭门构思,作品大多诞生于他们的离群索居的时候,小说家可以闲坐在布宜诺斯艾利斯的图书馆中,或者在巴黎一间终年不见阳光的阁楼里,杜撰他们想象中的历险故事,但是,一名水手也许历经千辛万苦才能把在东印度群岛听到的故事带回伦敦;一个匠人漂泊一生,积攒下无数的见闻、掌故或趣事,当他晚年作在火炉旁给孩子们讲述这一切的时候,他本人就是故事的一部分,传统故事是否值得转述,往往只取决于故事本事的趣味性和可流传性,与传统的故事方式不同,小说家一般并不单纯转述故事,他是在从事故事的制作和生产,有深思熟虑的讲述目的。
就现代小说而言,虚构一个故事并非首要功能,现代小说的繁荣对应的故事不同程度的减损或逐渐消失,现代小说家对待故事的方式复杂多变,以实现他们特殊的叙事目的。小说家呈现人生,有时会写到难以言喻的个人经验,他们会调整讲故事的方式,甚至将虚构和表述的重心掷到故事之外。在这些小说家笔下,故事成了幌子,故事之外的附加信息显得更有意味。16世纪末期以来,小说家对小说故事性的破坏日趋强烈。这时,一个故事的好坏并不看它的“成色”如何,而是取决于讲故事的方式。契诃夫曾经把那些不好好讲故事的小说家称为“耍弄蹩脚花招的人”,但这种花招的大量出现也有其内在的合理性—他们要摆脱陈旧的故事模式,摆脱虚假的因果关系和矫揉造作的戏剧冲突,甚至摆脱故事本身。现代小说家认为,传统的故事模式早已失去了弹性和内在活力,也失去了起初的存在价值,那些千百年来一直在给小说提供养料的故事模式已经成为制约想象力的障碍之一。
(摘编自格非《塞壬的歌声》)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讲故事的人不一定是小说家,小说家在讲故事的时候,不像传统的故事讲述者那么依赖亲身经历和耳闻目睹的事。
B.传统故事和早期小说的本质差异在于,前者是故事的口耳相传,后者则是作家创作加工后的游历见闻。
C.17世纪的欧洲流浪汉小说和部分中国古典小说,或在叙述形式方面,或在素材来源方面,都受到了传统故事的影响。
D.当小说家越来越依靠想象力虚构故事的时候,小说和传统故事在内容来源方面的差异使它们之间的关联不再像过去那么紧密。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水手在伦敦讲东印度群岛的所见所闻,匠人在火炉边讲自己的人生经历,他们讲的故事各有特点,但同属于传统故事模式。
B.传统的故事讲述者大多会讲述那些为听众喜闻乐见的事,小说家则会根据自己的写作意图审慎构思,创作新的故事。
C.现代小说不太注重一个故事如何来讲,因为故事情节已不再是现代小说最重要的因素,人们更注意故事之外的附加意味。
D.现代小说家不喜欢传统故事模式,视它为绊脚石,是因为他们觉得这种故事模式显得僵化古板,已经不能促进小说艺术的发展。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传统的故事讲述人如果把自己的故事记录下来,进行加工整理,就能形成一种和早期小说接近的文字,有些讲述人也会成为小说家。
B.现代小说家尝试用新的方式讲故事,会削弱小说的故事性,这将降低小说对虚构的依赖,小说的个人表达功能却会因此得到强化。
C.契诃夫不大认可“不好好讲故事的小说家”,对他们的做法评价不高,由此可知当时这股写作潮流与他的创作理念相悖。
D.现代小说的发展加剧了故事在小说中的衰变,与此同时,随着现代传媒的不断发展,传统的故事讲述方式也可能消亡。
【解析】
我们来看一下这个文章的第一段。在第一段部分会发现第一段第一行说了一句话,人们常说"小说是讲故事的艺术",你会发现它的写作对象是一个小说的内容,这就是社科文,而不是完全是说明文。
接下来我们知道文本的特点,再来看看选择题的特点。
来看第一道选择题,有人说第一道选择题基本不会错,看一下ABCD四个选项,然后文章中找到相应的句子一一比对,如果是这样我应该表扬你,的确是这道题的办法,这道题是通读完毕之后,对ABCD选项做一个了解之后,迅速把它们锁定在文本中做一个比对。如果我们发现它跟文本一样就对了,如果跟文本不一样可能就错了。
我们以这道题为例,来看看这道题的答案,这道题应该选B选项。
B.传统故事和早期小说的本质差异在于,前者是故事的口耳相传,后者则是作家创作加工后的游历见闻。
看完这个选项应该迅速锁定答案,然后我需要看一下,这个在我的IPAD上应该是在文档的第三段,然后把它再移到第二段的位置,除流传形式上的简单差异外,没有主语,主语当然是刚才说的传统小说和现代小说。
传统故事和早期小说,除了流传形式上的简单差异,早期小说和故事本质的区别并不明显,经历和见闻是它们共同的要素,在传统教为落后的过去,作为远行者的商人和税收者最适合充当讲故事的角色。也就是说他由于走南闯北,了解我们平时见不到的故事,于是他把这个故事通过写作的形式呈现出来,早期的小说家大多是这样的身份。但是人家原本表述的是,早期小说和故事的本质并不明显,再回头看选项的表述。选项的表述是传统故事和早期小说本质差异在于,前者是故事的口耳相传,后者则是作家创作加工后的游历见闻,作比对你会发现不一样。
然后来到第二题,第二题的方法是看这个句子到文章里比对,如果你用这个方法去看这道题,错误率会非常高,ABCD四个句子代回到原文中,每个都不一样,这时候你凭什么说对错呢?我在班里和同学讲题的时候,这个社科文的可读性非常强,它能够迅速提升你的逻辑思维能力,如此之外这个社科文阅读的文本还在你阅读的知识面上有一个特别大的拓展,这么好的东西为什么不利用呢?我在看到这个文本的时候特别喜欢,是因为我们曾经进行过这样一件事情。
我先来告诉这道题正确答案,应该是选C选项,首先这道题的第一要意是文章读问之后,你应该对文章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作为传统小说和现代小说,一定有细节的相同和不同,至少你在每一个段落中,你应该知道相同和不同点各是什么,还要熟悉举的各种例子,最后一段其实举了一个非常明显的例子。
再来看C选项,现代小说不注意讲故事,是因为故事情节不再是现代小说的重要要素,有没有看到这是什么关系的句子?如果在听直播课的同学请打出这是什么关系的句子?因果关系。叫做因此故事情节已不再不现代小说重要的因素。同学们,这时候命题人在设置选项的时候,他为什么不设置有逻辑性的答案,一种逻辑性的答案叫做强加因果。这种选择题的类型就是社科文选择题中率先采用的形式,除了这个之外,你知道北京卷是怎么模仿的?北京卷把这种设题的形式出现在了散文阅读的选择题中,也是强加因果,没有因果关系他就说有因果关系,C选项是我们着重怀疑的选项,事实证明也是它。这个句子值得怀疑是因为它的有关一个因果关系之外,我还说了一句,这个阅读千万不要把它读成支离破碎的三段,然后一一比对就好了,这只是做第一题的方法,而不是第二、三题的方法,第二题的方法一定是在理解基础上再做内容的区分,这时候特别容易设置表达的句子,比如因果句子。这个文章最后一段非常有可读性。
现在看最后一段,就现代小说而言,虚构一个故事并非首要功能,现代小说的繁荣对应的故事不同程度的减损或逐渐消失,现代小说家对待故事的方式复杂多变,以实现他们特殊的叙事目的。我们把这个句子做一个重点标注,请问,中国第一位得诺贝尔讲的名人是谁?你一定是会说莫言,莫言在斯德哥尔摩有一个演讲叫“讲故事的人”,这个文章我读过不仅十遍,这个故事里有一个主角就是他的母亲,我们熟悉的是他阐述关于他母亲的几件事情,比如小时候家里非常穷,他的母亲本来答应他过年留几个白菜包饺子吃,最后不得已把白菜卖掉,然后小时候不懂事,故意把钱算错,这时候可以增加收入,还有是一个人把水瓶摔了,他不敢回家,然后全村人去找他,他怕家人打他,最终家人也没有打他。除此之外,莫言总是在集市上听到故事,晚上回家讲给父母听,最开始父母非常反对他来讲这样的故事,最后发现他其实非常有讲故事的天赋,这时候他的父母就不再阻止他讲故事。
莫言在他的演讲稿中还讲到一个非常重要的创作方向,就是把生活中的具体人物成为写作中的主人公或者人物。这个里面在讲什么?就是讲现代小说家对待故事的方式太多了,不仅仅只是把故事情节呈现出来而已,还要表现故事之外,就是他所说的以实现他们的特殊叙事目的,小说家会调整讲故事的方式,甚至将故事的重心置到故事之外。你理解了这段之后就会明白不仅仅是讲故事。C叫现代小说家不太注重一个故事如何来讲,不仅讲故事和不太注重讲故事一样吗?绝对不一样,这个绝对不是比对出来的,绝对是理解出来的。
我们现在来看一下第三题,第三题的问法叫做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什么。这道题的正确答案我们来看,应该选择的是“D.现代小说的发展加剧了故事在小说中的衰变,与此同时,随着现代传媒的不断发展,传统的故事讲述方式也可能消亡。”说得非常有道理,用第二题的方法理解,觉得D是非常有道理的,但它是错误的,为什么?有一种社科文当中叫无中生有。这三道题种难度最大的是第二题,第三题其实是比较简单的,尤其对全国新课标乙卷的同学做这个题是比较兴奋得,做甲卷的同学经常是三道题全错的。所以无中生有体现在哪里?随着现代传媒的不断发展,请同学们拿到试卷之后,从文章立一个一个找,告诉我哪里有这句话,其实你会发现并没有,这时候就是无中生有。
刚才我对这三道选择题进行了阐述,接下来我用1分钟作个总结,从一开始读文章到接下来做题的思维进行一个小小的强化。
首先,社科文阅读是可读性非常强的文本,一定不要浪费掉这种文本,千万不要进行支离破碎化的解读,就是我把认为重点的句子划下来,这不是正确的方法,这是误区。要进行深阅读,在深阅读中积累和培养对这种文本的阅读语感,你现在大的年纪也是准高三,所以我们现在还有360多天比较长的时间,我们还有机会进行学习,这时候千万不要浪费掉非常好的时机。
除此之外,第一题是可以通过对选项内容和原文内容做一个比对选出正确答案,第二题是必须在理解原文的基础上,看ABCD四个句子的表述跟原文有出入。第三题会出一个简单的设题,比如刚才说的无中生有,强加因果也会出现在里面,这是第一道大题。
文言文阅读
【原题】
陈登云,字从龙,唐山人,万历五年进士,出鄢陵知县,征授御史,出接辽东,疏陈安攘十册,又请速首功之赏,改巡山西。还朝,会廷臣方争建储。登云谓议不早决,由贵妃家阴沮之。十六年六月遂因灾异抗疏,劾妃父郑承宪,言:“承宪怀祸藏奸窥觊贰且广结术士之流曩陛下重惩科场冒籍承宪妻每扬言事由己发用以恐吓勋贵簧鼓朝绅不但惠安遭其虐焰,即中宫与太后家亦谨避其锋矣,陛下享国久长,自由敬德所致,而承宪每对人言,以为不立东宫之效。干扰盛典,蓄隐邪谋,他日何所不至?”疏入,贵妃、承宪皆怒,同列亦为登云危,帝竟留中不下。久之,疏论吏部尚书陆光祖,又论贬四川提学副使冯时可,论罢应天巡抚李涞、顺天巡抚王致祥,又论礼部侍郎韩世能、尚书罗万化、南京太仆卿徐用检、朝右皆惮之。时方考选科道,登云因疏言:“近岁言官,壬午以前怵于威,则摧刚为柔;壬午以后昵于情,则化直为佞。其间岂无刚直之人,而弗胜龃龉,多不能安其身。二十年来,以刚直擢京卿者百止一二耳。背公植党,遂嗜乞怜,如所谓‘七豺’‘八狗’者,言路顾居其半。夫台谏为天下持是非,而使人贱辱至此,安望其抗颜直绳,为国家除大奸、歼巨蠹哉!与其误用而斥之,不若慎于始进。”因条数事以献,出按河南。岁大饥,人相食。副使崔应麟见民啖泽中雁矢,囊示登云,登云即进之于朝。帝立遣肆丞锺化民赍帑币振之。登云巡方者三,风裁峻厉。以久之当擢京卿,累寝不下,遂移疾归。寻卒。(节选自《明史·陈登云传》)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承宪怀祸藏奸/窥觊储贰且广结术士之流/曩陛下重惩科场/冒籍承宪妻每扬言事由己发/用以恐喝勋贵/簧鼓朝绅/
B.承宪怀祸藏奸/窥觊储贰/且广结术士之流/曩陛下重惩科场冒籍/承宪妻每扬言/事由己发用以恐喝勋贵/簧鼓朝绅/
C.承宪怀祸藏奸/窥觊储贰/且广结术士之流/曩陛下重惩科场冒籍/承宪妻每扬言事由己发/用以恐喝勋贵/簧鼓朝绅/
D.承宪怀祸藏奸/窥觊储贰且广结术士之流/曩陛下重惩科场/冒籍承宪妻每扬言/事由己发用以恐喝勋贵/簧鼓朝绅/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宫是皇后所居之宫,后来又可以借指皇后,这与东宫又可以借指太子是同样道理。
B.陛下指宫殿中立有护卫的台阶下,因群臣不可直呼帝王,于是借用为对帝王的尊称。
C.吏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文官任免、考核、升降、调动等,长官为吏部尚书。
D.移疾指官员上书称病,实际是官员受到权臣诋毁,不得不请求退职的委婉说法。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陈登云不畏权贵,弹劾贵妃之父。他出于对朝廷的忠心,即便对郑承宪这样的国戚,也大胆揭发对方为非作歹,包藏祸心,幸而皇上并未因此发怒。
B.陈登云敢于直言,检举多名重臣。他在朝既久,发现诸多问题,于是奏告一干大臣,其中有些人因此遭到贬职或罢免,以至朝廷大官们都很畏惧他。
C.陈登云上疏指出,选才慎于始进。他认为二十年来,刚直者很少被提拔进京,在朝着却背公结党,谄媚权贵,与其误用后罢免,不如进用时慎重。
D.陈登云关心百姓,奏请救助灾区。在他巡视河南期间,当地年成歉收,百姓相食,他向朝廷呈告灾情,皇上当即派遣寺丞锺化民筹措钱款赈济灾民。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其间岂无刚直之人,而弗胜龃龉,多不能安其身。
(2)副使崔应麟见民啖泽中雁矢,囊示登云,登云即进之于朝。
【解析】
文言文阅读部分的分值占到的比分19分,整个大的标题是36分,除了19分的文言文还有诗歌鉴赏。这个是非常传统的,整个文本形式考的是人物传记,在高中阶段学习的课本上,文言文的形式不仅是人物传记,还有散文阅读,还有类似议论文的阅读。这个是新科标准中没有怎么改变的文本就是人物传记,我们是不是有二十四史,里面非常重要的高考中文言文文本出题的范围,你来看这个文本是出自于明史陈登云传。
第一种题型,在文章当中选一个句子出来,这个句子是没有加任何标点符号的,这时候我们学习需要用斜线的形式把句子进行划分,句子从形式上来看是理解文章的一种标致,这个一定是非常厉害的文化人民才能够进行的事情,不是现在大街上随便找一个人就可以。这种考察形式非常必要,但是新课标卷考察形式比较特殊,全国其他地方命题的时候大多采用的是把这个句子单一拿出来,让同学自己来断句,这道题的分值是5分,每个地方0.5分,这道题是语文试卷上唯一会扣分的题。相对来说全国考的是选择题,对了就对了,不对就不对,其实形式是一样的。
这时候我们总结了一个关于断句题的解题步骤。第一个是找到重要名词,然后快速确定主语,我们发现文言文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标致,由于高度的省略,现在的文章无所谓,现在北京题大量文本的阅读篇幅越来越长,给多大的篇幅都无所谓,对于古代人民来说印刷是很奢侈的事情,所以文章就越短越好,所以包括诗歌文言文要求绝对的精炼。主语是可以省略的,为什么?因为第一句有主语就可以了,一句话可以没有宾语,但是一定有谓语。这是考察对于整个句子主语和谓语、宾语成分的划分。这个要求对你们是必须要有实力,一些专业基本技能是一定要具备的,比如说你根本不知道语法,何谈解读古代文本,你怎么来阅读诗歌?怎么写出不错的句子?所以基本素养一定要有。
这时候我们就发现,第一步是梳理语法结构,第二部是找到必须要断的词,夫人的夫,在句首的话是读成二声的,然后“也”也要断,99%的也都要断,1%的也是不断的,断完之后你要整体检查一下,我们不能因为1%而放弃这99%。所以第二部是梳理整体语句中的标志词,第三步是看看特殊句式,它俩完全一样的话必须断,而且对称句不仅可以断一处,它可以断出三个地方,对称句这个句子最开始可以断,中间可以断,结为也可以断,如果是排比句更好,第一处,以及第一第二第三第四句的结尾。这道题的答案应该选C选项,有没有发现主语“承宪”。
第五题考的是文化常识,我的学生最头疼的是这道题。这道题固然考实力的,接下来我从两个角度来讲,你说我们针对的是高一、高二、准高三,我们是有时间积累的,举个例子,今天下午我们讲作文的时候议论论涉及论据,论据有一个历史史实,你在平时积累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对于基本知识点的专业了解,为什么别人说坑杀抛坑埋掉?你就认为是这个意思呢?坑杀还有一个名字叫京观,把敌人杀死之后,把尸体一个接一个放起来,然后搭成金字塔的形状,这个是用来震慑敌人的,坑杀绝对不是活埋的意思,后期误解是活埋军队。在山西省长平之战,挖出来的尸体都是残缺的,如果活埋为什么会残缺呢?所以一定是像刚才我说的景观。
第五题正确选项是D选项。请你一定要非常专业了解这个知识点,如果百度的话每年都在做这个事情,我们新东方也在做这个事情,我们可以把很多同学的笔记通过视频的形式分享。为什么你不能是明年高考时非常优秀的笔记传承者?你现在就应该拿出一个白色的本子出来,以后读的每一篇文言文中的文化名词都应该把它积累下来,这样才是整体实力的提升,出题人挖坑你会掉下去,就是因为实力不够,再一个是你对出题思路不了解。
D选项是这么表述的,移疾指官员上书称病,实际上是官员受到权臣诋毁,不得不请求退职的委婉说法。移疾称病都是古代官员在告别官场所采用的一种方式,就是身体不行了,或者还有一种委婉的说法叫乞骸骨,就是我都快死的人了,我请求皇上在我还没有死的时候,把我这幅骸骨的骨架自己走回去,回头还有劳您发丧我,我自己就请求回家,所以在这里的话,我们大概知道移疾是退职的委婉说法。你有没有发现,我解释这句话第一个小分句和最后小分句。现在来看中间分句,实际上是官员受到权臣诋毁,难道所有的官员辞官回家都是受到诋毁吗?根本没有逻辑。他假如可能其中一部分的原因,这不是所有的原因,这就是经常用的类型。这时候我们发现第五题的D选项其实是非常明显的设误。C选项我们来多说两句,还是要嘱咐你做一些事情,吏部是古代六部之一,长官文官任免、考核、升降、调动等等,长官唯是部尚书。有一个非常厉害的诗人杜甫,全国卷考杜甫是比较少的,杜甫的诗集叫杜工部集,古代诗人非常看重几件事情,第一个是自己的出生地,杜甫才工部做过侍郎,我嘱咐几个方法,平时一定要深入解读文本,意义有两个,第一个意义是我刚才说的,你可以了解不同的时代文本风格,在不同时代文学文本风格上,它会用相应的表达,这时候是培养语感的很好的方式。
然后看一下第六题,第六题说下列对原文内容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什么。这个是需要整体文本阅读完之后才能得到答案的,这道题正确答案应该选B选项。
陈登云敢于直言,艰巨多名重臣,他在朝既久,发现诸多问题,于是奏告一干大臣,其中有些人因此遭到贬职或罢免,以至于朝廷大关们都很惧怕他。这个必须要在通读文本基础上有一些了解,这时候你会发现新课标卷试题浓度还是比较浓的,是整体大文本进行设题,这也是社科文考察中经常用的类型,比如强加因果、无中生有。我看了一下时间,现在已经是40分钟了,所以抓紧时间看一下下面的题,第七题有两个句子,各5分,它会在句子当中各选三个重点词,这三个重点词必须要翻对,除了意思对了之外还要明确词性,还有2分是整体句意的得分,不仅要把关键词翻出来,还要把整个句子意思理顺了,所以送你一个原则,叫做逐字对应原则,你一定要把看到这句话当中的每一个实词和虚词的关系呈现出来,呈现出来可能会有相应不太通顺的地方,这时候再调整相应的语序和制式翻译出来就可以了。第七题的翻译其实是差文言文的综合能力,但是一定要记住老师说的,只有在有综合实力的时候这道题是没有难度的。
以上就是2016新课标全国2卷语文文言文阅读部分的解析,我们也会在后续继续为广大考试第一时间带来其他科目的名师权威解读,希望大家持续关注。最后,新东方在线祝愿广大2016高考考生取得优异成绩,金榜题名。预祝2016高考考生备考顺利。
文学类文本阅读
【原题】
战争【美】迈尔尼
1941年9月,我在伦敦被炸伤,住进了医院,我的军旅生涯就此黯然结束。我对自己很失望,对这场战争也很失望。
一天深夜,我想给一位朋友打电话,接线生把我的电话接到了一位妇女的电话线上,她当时也正准备跟别人通话。
“我是格罗斯文诺8829,”我听见她对接线生说,“我要的是汉姆普斯特的号码,你接错了,那个倒霉蛋并不想跟我通话。”
“哦,我想是。”我忙插嘴。
她的声音很柔和,也很清晰,我立刻喜欢上了它。我们相互致歉后,挂上了话筒。可是两分钟后,我又拨通了她的号码,也许是命中注定我们要通话,我们在电话中交谈了20多分钟。
“你干吗三更半夜找人说话呢”她问。
我跟她说了原因,然后反问“那么你呢?”
她说她老母亲睡不好觉,她常常深夜打电话与她聊聊天,之后我们又谈了谈彼此正在读的几本书,还有这场战争。
最后我说:“我有好多年没这样畅快地跟人说话了。”
“是吗?好了,就到这里吧,晚安,祝你做个好梦。”她说。
第二天整整一天,我老在想昨晚的对话情形,想她的机智、大方、热情和幽默感。当然还有那悦耳的口音,那么富有魅力,像乐曲一样老在我的脑海里回旋。到了晚上,我兼职什么也看不进。午夜时,格罗斯文诺8823老在我脑海里闪现。我实在难以忍受,颤抖着拨了那个号码。电话线彼端的铃声刚响,就马上被人接起来。
“哈罗?”
“是我。”我说,“真对不起,打扰你了,我们继续谈昨晚的话题,行吗?”
没说行还是不行,她立即谈起了巴尔扎克的小说《贝姨》。不到两分钟,我们就相互开起玩笑,好像是多年的至交。这次我们谈了45分钟。午夜时光和相互的不认识,打破了两人初交时的拘谨。我们提议彼此介绍一下各自的身份,可是她婉言谢绝了。她说这会把事情全弄糟,不过她留下了我的电话号码。我一再许诺为她保留,直到战争结束。于是她说了一些她的情况,17岁时她嫁给一个自己不喜欢的男人,以后一直分居。她今年36岁,唯一的儿子在前不久的一次空袭中被炸死了,年仅18岁。他是她的一切。她常常跟他说话,好像他还活着。她形容他像朝霞一样美,就跟她自己一样,于是她给我留下了一幅美丽的肖像,我说她一定很美,她笑了,问道:“你怎么知道的?”
我们越来越相互依赖,什么都谈。我们在大部分话题上看法相似,包括对战争的看法,我们开始读同样的书,以增加谈话的情趣。每天夜晚,不管多晚,我们都要通一次话。如果哪天我因事出城,没能通话,她就会埋怨说她那天晚上寂寞得辗转难眠。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愈来愈渴望见到她。我有时吓唬她说我要找辆出租车立刻奔到她跟前。可是她不允许,她说如果我们相见后发现彼此并不相爱,她会死掉的。整整12个月,我是在期待中度过的。我们的爱情虽然近在咫尺,却绕过了狂暴的感情波澜,正平稳地驶向永恒的彼岸。通话的魅力胜过了秋波和拥抱。
一天晚上,我刚从乡间赶回伦敦,就连忙拿起话筒拨她的号码。一阵嘶哑的尖叫声代替了往日那清脆悦耳的银铃声,我顿时感到一阵晕眩。这意味着那条电话线出了故障或者被拆除了。第二天仍旧是嘶哑的尖叫。我找到接线生,请求他们帮我查查格罗斯文诺8829的地址,起先他们不理睬我,因为我说不出她的名字。后来一位富有同情心的接线小姐答应帮我查查。
“当然可以。”她说,“你好像很焦急。是吗?嗯,这个号码所属的那片区域前天夜里挨了炸弹,号码主人叫……”
“谢谢,”我说,“别说了,请你别说了。”
我放下了话筒。
(沈东子译,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 小说以“1941年9月,我在伦敦被炸伤”开头,不仅是为了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更是为了强调这是作者的一段亲身经历。
B. “我有好多年没这样畅快地跟人说话了”,话中有话,既委婉地表达了“我”对女主人公的喜爱之情,又为两人进一步交往作了铺垫。
C. 得知事情真相时“我”只说了句“别说了,请你别说了”,就放下了话筒,这看似不合常情的表现,背后传达的却是难以言说的悲哀。
D. 接线生的失误让两人相识,心灵的需要让他们相恋,无情的轰炸让他们永别,小说情节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设计自然而精巧。
E.小说不仅描写了战时一对普通恋人的悲欢离合,也以真实的笔触,描绘了一幅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历史画卷,表现了民众的必胜信念。
(2)小说中的女主人公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3)小说以“电话”为枢纽连接人物、安排情节。这样处理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4)小说写的只是战争中的一个小故事,却用了“战争”这样一个大题目,你认为这样处理合适吗?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8分)
【解析】
看完试题,你会发现,高中会侧重于现代小说的考察,基本不太会涉及古代小说,比如考一个西游记的选段或者红楼梦的选段,这样的可能性不大,是因为表现形式不太一样,因为它侧重于现代小说考察。
如果你只是关系三要素不可能得全分,你还要看四要点,除了人物环节等等还有一个叫主题,把真实人物写到作品中一定是为了表现某个主题。
我们来简单浏览一下题,我们把1分的选项当成错误的选项,我希望你做到的是3分选项和2分选项的选择,其他都是错误的,而且都是在情节上的错误。
第二题,女主人公有哪些特点。这是一道常规考题,等你高考的时候一定要记住这句话,如果有一道题不变的一定会有小说主人公特点是什么。第二题小说人物形象的分析,很多同学还是对整体文本非常支离破碎化的理解,我看到这个人说了一句话,我就知道他什么样的性格,我看到他做了什么事就知道他什么性格。
我们从小说的要素第一个讲起:情节。你需要把文章切成四个部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是什么,再来有联系性看这个人的性格,必然对文本支离破碎的理解。第二题考的是小说主人公的性格,第三是小说以电话枢纽连接人物,第四题小说写的只是战争中的一个小故事,却用了战争这样一个大题目,你认为这样处理合理吗?
注意小说有四个要点,人物、情节、环境、主题。人物性格要放在整体大的情节里去理解,与此同时还要注意环境背景,环境背景一种是社会环境一种是自然环境,它各有不同的表现形式,比如说,高考大半个中国都在下雨,下雨跟高考有什么关系呢?比如渲染背景,衬托了你不太美好的心情,为接下来考很好的成绩做了一个渲染。小说的部分说到这里。
诗歌阅读
【原题】
丹青引赠曹将军霸①(节选)杜甫
先帝天马玉花骢②,画工如山貌不同。
是日牵来赤墀下③,迥立闾阖生长风④。
诏谓将军拂绢素,意匠惨淡经营中。
斯须九重真龙出⑤,一洗万古凡马空。
[注]①曹将军霸:即曹霸,唐代著名画家,官至左武卫将军。②玉花骢:唐玄宗御马名。③赤墀:宫殿前的红色台阶。④闾阖:传说中的天门,这里指宫门。⑤斯须:一会儿。
8. 如何理解曹霸画的马“一洗万古凡马空”?曹霸是怎样做到的?请简要分析。(5分)
9. 为了突出曹霸的高超画技,诗人作了哪些铺垫?请简要分析。(6分)
【解析】
诗歌,来自杜甫,杜甫的作品有一个特点,这个特点是相应的翻译难度会大一些,但是相宜难度大并不是没有解决问题的办法,还有一个角度,叫做丹青引赠操将军霸,你会发现它是写马的,杜甫非常喜欢马,这时候考了一个常规诗人,又考了常规诗人经常写的作品。还是这句话,如果你学习古诗,不学习杜甫整个诗歌的风格,这不可能,没有一个学校不会教杜甫的,在你还有的时间中,你必须做好对杜甫这个人的了解,对他诗作的了解,以及对他风格的了解。我们需要具备的第一个能力是什么?有人说看题,不是,当然你可以有自己的习惯可以先看题,看注释然后再看文章。是先看文本,在充分解读文本之上,再用我刚才解读出来的内容去和题做一一应对,这是非常有意思的事情。
看文本和先看题无所谓,这里有几个技巧,第一个是题目解析,你会发现它有一个注释,然后回过头来看注释及然后你发现注释非常多。
看完整体的题目和注释之后再来解读文本,解读文本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我采用的方法是首先注意每一个句的名词,把名词找出来之后来看每一个名词的意思,比如先帝天马玉花骢,三个名词堆积其实就是一匹马,这是真的马吗?不是真的马,是曹霸画的马。
接下来看试题,第八题如何理解曹霸画的马一细万古凡马空,另外是突出曹霸的高超画技做了一个铺垫。这句话中哪个词用得好不好,或者用了何中方法技巧,这个我怎么看不到了?这两年在做改革,相对自主试卷的地区改革比较慢,北京卷改革的话涉及北京的学习,北京卷想改就改,但我们发现全国卷改得比较慢,因为涉及省份太多,不可能改了以后让所有人都适应。这时候我们就会发现,它还是有一些创新,对于诗歌语言的把握是诗歌非常重要的文本特点,但是对于整个文本结构的把握,对于整体的文章内容把握,是所有文学文本应该具备的考察方向,所以应该也算是考了一道常规的题。
相关推荐:
2016高考答案 | 2016高考真题 | 关注微信对答案 | 2016高考作文
·2021年高考语文全国乙卷试题分析 (2021-6-8 17:55:18)
·2021年高考语文试题评析(全国乙卷) (2021-6-8 11:20:55)
·2021年高考语文解析:四个关键词解析语文卷 (2021-6-8 11:08:59)
·2021年高考语文试卷释放哪些改革信号 (2021-6-8 10:51:17)
·2021高考语文试题:春风化雨 讲述高考育人故事 (2021-6-8 10:23:22)
·免费真题 ·模考试题
2022年上海高考作文题目已公布
2022年湖南高考地理答案已公布
2022年湖南高考生物答案已公布
2022年广东高考地理试题答案已公布
2022年湖南高考生物真题已公布
2022年广东高考真题及答案汇总
2022年浙江高考真题及答案汇总
2022年广东高考生物真题及答案已公布(完整版)
2022年浙江高考政治真题及答案已公布(完整版)
国家 |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重庆 |
河北 | 山西 | 辽宁 | 吉林 | 江苏 |
浙江 | 安徽 | 福建 | 江西 | 山东 |
河南 | 湖北 | 湖南 | 广东 | 广西 |
海南 | 四川 | 贵州 | 云南 | 西藏 |
陕西 | 甘肃 | 宁夏 | 青海 | 新疆 |
黑龙江 | 内蒙古 |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