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平行志愿改革为7+4填报模式
建议:第一志愿组重点考虑,两冲三稳两保底
今年广东省一二本院校的录取志愿数进行了调整,从去年的8个增加到今年的11个。第一组院校志愿数设置为7个,第二组院校志愿数设置为4个。一二本依然采取平行志愿,第三批则采取志愿优先录取。
卓越教育考试研究院表示,平行志愿选择学校的余地相对大一些。首先,一本、二本都要重点考虑填好第一志愿组,所填的志愿顺序应该形成一个由高到低的梯度,既不能把志愿填成“平列式”,也不能填成“波浪式”,更不能填成“递增式”(设置专业级差院校例外)。其次,平行志愿的第一、第二志愿组之间也要有合理梯度。一般第二志愿组要填报那些在往年无法完成投档计划的院校和专业,才能发挥出第二志愿组的“保险”、“兜底”和增加投档机会的作用。
具体该采用什么技巧填报志愿能最大化录取结果呢?学而思高考研究中心唐丹认为,第一志愿组的7个学校,可以采用“两冲三稳两保底”的方法——冲高志愿可以选择2所超出考生实际成绩15分以内的学校,要避免超出太多,注意一旦选择冲高,专业很可能无法得到保障。因此,一定要在这个学校任何专业都愿意接受的情况下才做出选择;中间的3所学校可作为合理目标院校,在考生实际成绩到降低15分后的区间选择(降低15分是出于对专业的兼顾,一些学校的优势专业比普通专业的分数甚至高出20分);最后的2所保底志愿,可比实际成绩降低25分去选一些排名稳定、招生计划较多的学校。
此外,每个院校志愿中的六个专业之间也要有合理梯度。一般所填报的专业之间的差距以3-5分递减为宜。
选校原则
公式精准定位 兴趣和能力占主导
原则一
利用公式定位目标学校和专业
考生在知道分数和排名后都会马上给自己定位以便录取,而要在上千所学校和上百种专业中定位3-10个学校和专业并非易事。立尚教育高考研究中心资深学业规划师林晓东指出,可以运用两个公式来定位目标学校和目标专业:
1.定位目标学校公式:
“当年该校的录取线≈(前一年该校的录取分数线 - 前一年本批次最低控制线)+当年该批次最低控制线”
例如:
估计华师2014文科录取线
=(2013年华师文科录取线 - 2013年文科重本线)+ 2014年文科重本线
=(599-594)+579
=584
即2014年文科生584分以上可以比较放心地报华师。
2.定位目标专业公式:
“当年该专业的录取线≈(前一年该专业的录取平均分 - 前一年本批次最低控制线)+当年该批次最低控制线”
林晓东特别提醒:“有时参考一年的‘校线差’还不放心,可以参考近三年的‘校线差’,然后取平均值。”
原则二
选专业时要选“适合的”
而不是“好奇的”
确定了学校大致方向后,究竟如何平衡兴趣、分数、学校和专业的冲突?林晓东认为,首先考虑个人兴趣爱好,在任何阶段兴趣都是最好的老师,有兴趣才有学习激情,才容易上手出成绩;其次,考虑喜欢专业的热门程度。假如竞争太大了,或者要求分数太高,则不利于录取,可适当转移方向;第三,由于每所高校可以有多个专业选择,所以建议考生填报志愿时冷热搭配,兼顾录取数较多和较少的专业。
至于怎么判断什么专业适合自己,学而思高考研究中心唐丹认为,适合学习一个专业有两层意思:第一,对专业有兴趣,在了解专业内涵之后仍然愿意去投入学习;第二,在学习能力上满足专业的要求。满足了这两点的专业才是自己应该选择的专业。以往容易出现的情况是,仅凭好奇心,以为自己“喜欢”某个专业,可进到大学接触到实际课程后才发现,自己并不是真的喜欢,能力也达不到。“比如数学成绩不理想,不推荐学习计算机、金融等数理基础要求较高的专业;外语成绩不理想,就应避免选择小语种专业。择定专业时要慎重。”
关注"566高考"官方微信,第一时间获取2016高考志愿填报信息!
相关推荐:
·2021年高考志愿:一次性说清考生最关心的40个问题 (2021-6-28 9:38:33)
·2021高考成绩已公布 填志愿这些建议记得看! (2021-6-28 9:31:07)
·教育部发布: 谨防“高价志愿填报指导”诈骗陷阱 (2021-6-18 19:24:07)
·8省市新高考落地:2021年高考志愿怎么填 (2021-6-11 10:11:40)
·2021年高考志愿填报大全 熟悉重要概念 (2021-6-10 15:18:22)
·免费真题 ·模考试题
2022年上海高考作文题目已公布
2022年湖南高考地理答案已公布
2022年湖南高考生物答案已公布
2022年广东高考地理试题答案已公布
2022年湖南高考生物真题已公布
2022年广东高考真题及答案汇总
2022年浙江高考真题及答案汇总
2022年广东高考生物真题及答案已公布(完整版)
2022年浙江高考政治真题及答案已公布(完整版)
国家 |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重庆 |
河北 | 山西 | 辽宁 | 吉林 | 江苏 |
浙江 | 安徽 | 福建 | 江西 | 山东 |
河南 | 湖北 | 湖南 | 广东 | 广西 |
海南 | 四川 | 贵州 | 云南 | 西藏 |
陕西 | 甘肃 | 宁夏 | 青海 | 新疆 |
黑龙江 | 内蒙古 |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