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命题
统一命题
单独报考
您现在的位置: 考试吧 > 2021高考 > 2021高考答案 > 北京 > 正文

考试吧:2017北京高考语文试题答案解析

来源:考试吧 2017-6-7 17:19:18 要考试,上考试吧! 万题库
“2017北京高考语文试题答案解析”考试吧首发,更多关于2017高考答案、2017高考真题等信息,请访问考试吧高考网或关注“566高考”微信获取相关信息!

2017年高考真题及答案热点文章  ※  关注微信对答案  ※  视频解析

  >>>>>考试吧:2017年北京高考语文试题(完整版) >>>>>

  2017年高考北京卷语文参考答案与解析

  一、本大题共8小题,共24分。

  1、

  [参考答案]A

  [答案解析]A选项原文中没有根据,属于无中生有;

  B选项在文章第一段“要合理利用文物,充分挖掘其文化内涵。”;C选项在文章第二段段尾,“让我们看到了经济快速发展后现代人对‘精品文化’消费的需求”;D选项在文章第三段段尾“美国人奥斯汀在云南保山见到用失蜡法铸成的青铜器,大受启发,铸成了喷气发动机叶片和涡轮盘”。

  2、

  [参考答案]B

  [答案解析]B选项正确

  A选项,甫应读为(fǔ),不是(pǔ); C选项,津意为“渡口”不是“路”;D选项,掬,意为“两手捧东西”不是“令人喜爱”。

  3、

  [参考答案]B

  [答案解析]B选项无中生有,第二段中“实现了学术性,趣味性,和艺术性的统一”中是指实现三者统一,并不是说学术性本身有所增强,所以B选项错误;

  A选项第一段中“盘活了更多被雪藏的文物,使之在线上活起来,大众足不出户,便可以欣赏到以前难得一见的珍贵文物”;C选项第二段中,“借助动漫,专业的学术介绍变成了幽默的旁白和“萌萌哒”漫画,使高冷需哦一的文物活泼起来,”,最后一段,身临其境的感觉;D选项第二段中,动漫的形式活泼,第三段中,APP以新鲜时尚的方式提供给观众,第四段中VR技术让用户调动各种感官,都是更好的理解的体现。

  4、

  [参考答案]D

  [答案解析]D选项身临其境:亲自到了那个境地;第四段中,“带上特制的眼镜,你会发现自己置身坑内”符合语境,所以正确。

  A选项,身不由己:身体不由自己作主;B选项,感同身受:心里很感激,就象自己亲身领受到一样。现在多比喻虽未亲身经历,却如同亲身经历过一般;C选项,设身处地:设想自己处在别人的那种境地,指替别人的处境着想。三项不符合语境所以错误。

  5、

  [参考答案]D

  [答案解析]题干中“原来只有少数专家学者所识,现在走近了大众”意为以前很少人能够接触,现在大众都可以接触得到。D选项“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意为当年贵族家中的燕子如今飞进寻常百姓家中,符合意思。

  A选项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意为这样的乐曲只应该天上有,人间里哪能听见几回?意为赞美乐曲好听;B选项十年窗下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是说古代读书人十年寒窗没人知道,但当考上功名后,一举成名天下皆知;C选项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意为不要担心往后不会遇到知己,天下还有谁不认识你呢?指认识、了解的人多;D选项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意为当年王导、谢安檐下的燕子,如今已飞进寻常百姓家中。原来只有少数人知道,现在走近了大众。

  6、

  [参考答案]C

  [答案解析]C选项在第二段中“40个人进入洞窟参观半小时,洞窟内二氧化碳含量升高5倍……都有可能侵蚀壁画,加速其老化”,所以选项中二氧化碳含量降低会加速老化错误。

  A选项在文中第一段说“将文物封闭在库房,秘不示人,觉得这样才可以确保万无一失,其实不然”;B选项在文中第一段“这两把古琴之所以经历千年保存下来还能使用,是因为历朝历代都有人使用它”;D选项在第二段“在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双重作用下,彩塑和壁画正在慢慢退化。”

  7、

  [参考答案]A

  [答案解析]A选项“莫高窟最高日接待游客量因此可提高到6000人次”,所以A选项中说的减少游客接待量错误。

  B选项第三段“有了数字化展示中心,游览模式发生了变化”;C选项在第三段“同时又减小了在洞窟内的停留时间”;D选项在第三段“减少了对莫高窟的破坏”。

  8、

  [参考答案]含义:是指①发掘文物中蕴藏的内涵,合理利用文物。②利用现代科技,让文物以更加活泼丰富的呈现形式走近大众。③运用多种措施,延长文物寿命。

  作用:①能够使公众知史爱国、提升审美、满足精神需求,并传承技艺,启发现代科技;②使文物更加鲜活地呈现,让大众更直观地体验文物之美。③能够有效保护文物,减少对文物的破坏。

  [答案解析]含义:三个材料分别指出了活起来的三个含义,材料一第一段说“要合理利用文物,充分发掘其文化内涵,让沉睡的古老文物活起来。”指出发掘文化内涵才是活;材料二第一段说“数字技术不断将今人的……而以更加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方式走进大众,真正活了起来。”指出文物以活的方式进入人们的生活;材料三第一段“这两把古琴之所以能……是因为历朝历代都有人使用它。”指出文物的寿命被延长。

  作用:材料一中“发挥他们在公众知史爱国,鉴物审美,以及技艺传承,文化养心等方面的作用”以及“不仅代表了当时……有助于现代技术发展”可以总结出体会文化内涵的意义是使公众知史爱国,鉴物审美,传承技艺,养心,促进现代技术发展;材料二中“大众足不出户就可以欣赏到以前难得一见的珍贵文物”“让观众随时随地欣赏这幅传世经典的精妙之处”,可以总结出文化呈现的方式更加鲜活,增加了文物的趣味性;材料三中主第二段“数字技术使文物在线上活起来,更是对文物的一种保护”指出现代科技的应用是对文物的保护。

  二、本大题共6小题,共23分。

  9、

  [参考答案]D

  [答案解析]D选项在句中应解释为:改变。

  10、

  [参考答案]C

  [答案解析]C选项“而”:连词,第一处表转折;第二处表顺承。

  A选项两个“以”都是因为。B选项“之”: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D选项“者”:意为“……的人”。

  11、

  [参考答案]B

  [答案解析]B选项“以公赋税重赏赐之”意为“用国家的赋税重赏他们”,原文并未表达“皆封侯”的意思,因而B选项的理解不正确。

  12、

  [参考答案]

  (1)时机不是圣人能够创造的东西,(圣人)只能不错失时机罢了。

  (2)自从夏、商、周三代圣人用礼乐制度教化天下,到了刑罚放置不用的状态,但是最终不能停止篡位弑君的祸患。

  [答案解析]第一句重点在于“所”字结构、“时”的翻译。第二句重点在于“措”、“已”的翻译。“措”通“厝”,意为放置。

  13、

  [参考答案]D

  [答案解析]D选项“苏东坡指出了分封制和郡县制各有优劣”的说法不正确,根据原文,苏东坡在文中明确表达了“故吾以为李斯、始皇之言,柳宗元之论,当为万世法也。”的观点,并未论述分封制和郡县制各自的优劣,而是认为郡县制优于分封制,至于三代之时,之所以无法废分封立郡县,则是由当时特定的时代背景、历史局势决定的。

  14、

  [参考答案]分封并不是圣人本意,而是时势造成的结果。

  三代之初,诸侯没有罪过不能削夺封地,形势不足以终止分封,因此才延续分封制度,并非出于本意;而七国中的大国虽然实力足以行天子之事,却并没有选择分封,是因为害怕分封带来的祸患,不想分封。可见分封并不是圣人本意。

  秦代初年,权力集中,功臣皆受赏赐,容易控制,因而就没有分封;汉代初年,虽然高帝和张良没有分封六国后人,但形势所迫,必须分封诸侯以赏功。可见分封与否主要是出于形势考虑。

  [答案解析]这是一道主观题,是翻译和概括的变形。此题可以分时代对其论据进行翻译和简要提炼。

  [参考译文]

  秦朝刚刚吞并天下时,丞相王绾等人说:“燕国、齐国、楚国地方较远,不设置王国没有人可以镇守,请(陛下)让各位公子建国。”秦始皇召集臣下讨论这个建议,群臣都认为这是很便利的。廷尉李斯说:“周文王、周武王分封的子弟和同姓非常多。但后来亲属疏远了,彼此攻击如同仇敌,诸侯交替彼此声讨征伐,天子不能制止。现在四海之内有赖于陛下的圣明威灵得以统一,都设置了郡县,各位公子(秦初并无皇子之称)和功臣用国家赋税重赏他们,大大改变了体制。天下没有不同的想法,是安邦定国的方法,分封诸侯是不便利的。”秦始皇说:“天下都苦于不停的战争,原因就是有诸侯和诸王。有赖于祖宗恩德,天下刚刚平定。再分封诸侯国,这是创造战争,追求国家安宁,岂不是很难!廷尉李斯的建议是对的。”于是始皇帝将天下分为三十六个郡,每个郡设置守、尉、监。

  苏子说:圣人不能创造时机,也不错失时机。时机不是圣人能够创造的东西,(圣人)只能不错失时机罢了。三代勃兴的时候,诸侯没有罪过不能夺封号削封地,因而君王即便想要罢免诸侯设置郡守,能行得通吗?这就是所说的不能创造时势。周朝衰弱的时候,诸侯互相吞并,齐国、晋国、秦国、楚国都有上千里的国土,它们的势力足以分封诸侯设立屏藩。到了(后来)七国都称王,做天子应该做的事,但最终也没有分封诸侯。天下畏惧诸侯的祸患已经很久了,不只是秦始皇和李斯知道这一情况。

  秦始皇兼并天下之后,划分郡县,设置郡守郡宰,按事理一定应当是这样的,就如同冬天穿皮衣,夏天穿葛衣,是符合时势的,不是人的个人智慧和见解。这就是所说的不错失时势,但学者和士大夫都认为这是错的。汉高帝想要分封六国后人,张良认为不可以,李斯的论述与张良没有什么不同。汉高帝听了张良的话,知道不能恢复诸侯是很显然的事。但最后还是给韩信、彭越、英布、卢绾封王了,这哪里只是高帝做的事,张良也参与了。所以柳宗元说:“封邦建国不是圣人的本意,是时势使然。”

  过去议论封邦建国的人非常多,柳宗元的《封建论》出现,其他人的议论就都被废置了。即便是圣人又出现了,也不能改换这一论述。所以我采纳了他的学说并加以增益:所有有血气的人一定会争斗,争斗必然是为了利益,利益没有比封邦建国更大的了。封邦建国,是争斗的开端和祸乱的本原。从有文字记载以来,臣子弑杀他的君主,儿子弑杀他的父亲,父子兄弟互相伤害杀戮,有不是因为承袭封地,争夺爵位的吗?自从夏、商、周三代以来,圣人用礼乐制度教化天下,到了刑罚放置(闲置)都不用的状态,但是终究不能终止篡位弑君的祸患。自汉代以来,君臣父子相互杀戮的那些人,都是诸侯王的子孙,而其余的那些不能世袭官位的卿和大夫,从来都没有发生过(这种事)。最近的朝代已经不再有分封诸侯的制度了,所以这种祸事几乎已经绝迹了。有仁人之心的君子,难道忍心再让这种祸事开始吗?因此,我认为李斯、秦始皇的见解,和柳宗元的言论,应该成为万世万代的法则。

  三、本大题共4小题,共18分。

  15、

  [参考答案]C

  [答案解析]此题考查对古典诗歌内容的理解。

  A选项中,通过文字“际晓”可以看出是“旭日东升”,通过“众鸡鸣”可以看出众鸡鸣唱,通过“晴江一女浣”一句可以看出是晴朗的江边一个女子在浣洗。

  B选项中,通过“水国舟中市,山桥树杪行”两句中,乡民在舟中行商,桥很高,所以人在桥上行走,像在树颠上一样。

  C选项中,“登高万井出”里的“井”字,考查古今异义,井在古汉语中指的是市井,村落,指山城住户,并非选项中的万亩良田。万井:千家万户。诗人登高远眺,看见的应该是千家万户的场景,而不是万亩良田,井然有序。而且巴峡地形以丘陵、山地居多,很难有万亩良田出现。

  D选项中,结合诗句“馀春”看出来季节是在“暮春”,通过“忆帝京”、“稍解别离情”可以得出诗人借山水之趣来宽解离愁别绪。

  16、

  [参考答案]B

  [答案解析]此题考查古典诗歌作者情感的体察和表达技巧赏析。

  “人作殊方语,莺为故国声”两句,采用借景抒情的手法,通过莺声渲染凄凉氛围,表现作者的思乡之情。B选项中,通过“雁声急”和“客程遥”可以看出,诗句通过雁声的凄惨、归家路途遥远来渲染作者离家在外的思乡之情。

  17、

  [参考答案]

  《水经注》中,通过 “猿鸣”的意象,表现了秋天三峡寒冷和凄凉,表达了作者内心的凄凉悲寂。《秋兴八首》中,通过“玉露”“枫树林”等意象,写作者秋天看的三峡的情景,描绘了一幅秋日凄凉三峡图,借景抒情,表现作者内心的凄凉孤独和思乡之情。《水经注》和《秋兴八首》多采用秋天的凄凉意象,表现作者内心的凄凉悲伤。

  《晓行巴峡》中,通过“晴江”、“鸡鸣”、“山桥”、“万井”等暮春时节较为清丽的意象,描写了巴峡周围清秀的景色和当地风土人情,描绘了一幅美丽、宁静的生活画面,借景抒情,表现了作者内心的愉悦闲适,和淡淡的思乡之情。

  [答案解析]此题考查古典诗歌作者情感的体察和意境的赏析。

  通过课文中提到的“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和课文“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和“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中可以分析出《水经注》和《秋兴八首》侧重于秋天的凄凉意象,情感更加悲伤;而王维诗中则更加侧重暮春时节的清丽意象,表现作者的闲适和思乡之情。

  18、

  [参考答案]

  ①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②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骇瞩。

  ③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答案解析]此题考查名句名篇的识记、理解和运用。学生可以结合背诵篇目进行作答。

  四、本大题共6小题,共25分。

  19、

  [参考答案]C

  [答案解析]本题考查词语解释,包括本义和语境义。

  A项的“恬然”是指玛丽亚·索的生活状态,联系前文“她或许就是根河的化身,充满了母性的慈祥”,所以“自然放松、沉静从容”的解释是符合文意的。

  B项的“袒露”本义为“裸露在外,无遮盖”。原文用来形容河流在草原上默默流淌,而河流也本就是裸露在外无遮盖;同时“民族”所拥有的“直率”品格也正是河流所具备的。所以“毫不遮掩、毫无保留地展现”的解释是符合文意的。

  C项的“盘算”本义为“心里算计或筹划”,“精打细算”则更强调“仔细地计算”,后者比前者更精细。原文“盘算”是指鄂温克人按照自己的想法在装扮屋子,筹谋着未来的生活,而并没有强调有太过精细地计算。题目中解释为“精打细算”,与“盘算”在词义侧重点和感情色彩上有出入。

  D项的“曼妙”本就用于形容舞姿的优美,所以“舞姿轻盈而美丽”的解释是符合文意的。

  20、

  [参考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文意理解。

  A项的内容主要出现在第3段——“他们与驯鹿为伴,生活起居、狩猎劳动,都离不开看上去‘四不像’的驯鹿”,所以A项是正确的。

  B项的内容主要出现在第4段——“皱巴巴的手……母亲气息……母性的慈祥”,所以“生动地表现了她历经的沧桑与母性的慈祥”这些说法是正确的。

  C项的内容主要出现在第6段,排比与拟人的修辞很容易判断出来。

  D项的内容主要出现在第10段——“裙子却是城里流行的花色”,“城里流行的裙子”与原文中“城里流行的花色”有出入,表达不准确。

  21、

  [参考答案]特点:①根河在春天迸发巨大生命力,打破坚冰,泛起春潮,十分欢快;②源自大兴安岭的根河,河水纯真清洌,清澈透明;③根河在春天流淌,犹如母亲的乳汁一般,养育了两岸的万千生物。

  象征意义:根河是鄂温克族人的母亲河,清澈的河水犹如母亲甘甜的乳汁一般,养育沿河两岸的所有生物,其欢快、清澈的特征,也象征着鄂温克人淳朴和顽强的民族性格。

  [答案解析]第一问“特点”属于概括题,限定范围为第二段,筛选有关根河的描述即可。第二段总共四句,分别描写春天根河破冰的生命力;根河河水的清澈本色;根河的原本及其含义;根河像母亲河一样养育两岸生物。

  第二问考查象征。其实北京高考考纲并没有将象征手法列入考查范围,但是在此题中并不算难,因为第一段已经将根河比喻为母亲河,而河流的特点会直接影响民族性格。所以围绕这些点答题即可。

  22、

  [参考答案]

  ①“这河的深奥”指的是根河丰厚的自然环境及鄂温克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及其蕴含的鄂温克人的生活方式、对自然的理解、对生命的理解、对现代文明的态度。

  ②“抵达不了”的原因是因为作者只是一个游客,匆匆来去,只是在根河稍作逗留,无法深入了解。相比于一辈子生活在这里的玛丽亚·索,或者是从小生长在这片土地上的乌热尔图,作者很难“抵达”根河丰厚的过去,无法全面把握和深入感受其历史文化内涵。

  ③寄托的情感是作者对于根河的热爱,对于根河所代表的这片土地的历史文化的赞颂和眷恋,对根河以及鄂温克人未来的美好祝愿和希冀,以及对自己无法深入理解这种文化的遗憾。

  [答案解析]这是一篇文化散文,作者来根河游览,同时深深赞叹这里的历史文化内涵,热爱这片土地,歌颂这片土地上值得叙说的人和事,遗憾自己作为外人无法深入体会这里的一切。同时与一般只“向后看”的文化散文不同——此文在回忆根河的历史之余,同时还展望了未来。

  23、

  [参考答案]

  ①玛丽亚·索的“根河之恋”是她的驯鹿,是对传统的坚守。

  ②乌热尔图的“根河之恋”是他对草原、河流、民族的爱,是对养育之恩的眷念与报答,是从传统走出来又复归传统的文化寻根之心。

  ③走出山林的人们的“根河之恋”是对根河自然环境的尊重、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是在根河这个新家园展开的新生活、新气象,是对过去的告别,以及对未来的拥抱。

  ④作者这样构思,通过讲述根河的鄂温克人老中青三代的种种故事和传奇,给读者描绘了根河这片土地的过去和未来,以及对待传统和现代的三种不同选择,是一个民族发展的缩影。也体现了作者对“根河文化”的热爱,对鄂温克人的敬佩和赞美,同时也有对这片土地历史的追思以及对未来的展望。

  [答案解析]三种人的“根河之恋”就是他们与这片土地的羁绊,是他们在这片土地的上最热爱的东西,在文中都能找到具体内容。匠心方面,文章叙写的“玛丽亚·索、乌热尔图和走出山林的人们”实际上代表了这片土地三代人不同选择的故事,这一点其实内洽于文章的思路——试图描绘一个民族全部历史的微型画卷,进而展望未来。这也是这篇文章独具匠心之处。

  24、

  [参考答案]A

  [答案解析]本题考查名著阅读。

  A选项中贾宝玉力求摆脱世俗的叛逆性格并不是由“大观园”造成的,而是由封建大家庭——贾府造成的,“大观园”是贾宝玉的精神乐土。B、C、D三项都符合文意。

  五、本大题共2小题,共60分。

  25、

  [答案解析]

  2017年高考微写作部分全面从名著阅读切入进行考查,《考试说明》中规定阅读的6本书目在微写作部分均有涉及。值得注意的是,由于与名著阅读的考点结合,今年的微写作在文体要求上显得比较模糊。学生更应该有意识地明确每个题目的写作任务:“简述情节并简要评论”的介绍性文段应当以清晰明确为佳;“以花喻人并陈述理由”的议论性文段应当以分析说理为主;“描述雕像及其意图”的则不过是一个略作变化的描写抒情性文段,应当优美动人。

  ①首先明确《平凡的世界》中哪个例子是“从原有的生活方式走向了新生活”。是回到煤矿的少平?嫁给李向前的田润叶?还是双水村正逐步发展?围绕《平凡的世界》中的某一例子根据原著叙述情节,注意切不可过于冗长。在此基础上,要想得到高分,描述要明确具体、条理清晰,避免泛泛而谈。

  ②首先应有一明确的中心观点,即“用哪种花来比喻哪个人”。在这里需要注意的是自己的观点可主要依据《红楼梦》第六十三回“寿怡红群芳开夜宴”部分,将四个人物与在宴会上抽到的签上面的花作为对应:林黛玉——芙蓉,薛宝钗——牡丹,史湘云——海棠,香菱——并蒂花,但在原著中若能找到其他依据可比喻某一人物的特质也可,如:用菊花比喻林黛玉,因第三十八回林黛玉写了《咏菊》《问菊》《菊梦》等诗,且菊花作为傲霜之花与林黛玉清高孤僻的性格关联很强。之后围绕中心观点展开论证,需要注意整体的条理性和层次性以及论述的理据性和说服力。

  ③首先明确写作对象及目的:在所给的人物翠翠、江姐、人力车夫、桑提亚哥中选择一个作为写作对象,以设计对象在特定情境下的雕像为目的,描写其体态、体貌、神情特征。其次明确自己的情感,并围绕情感核心在创设的情境下来描写雕像,注意要有一定的细节描写。在具体的表述中,还应注意选词造句的形象、贴切。

  26、

  [答案解析]

  家国情怀 时代担当

  学而思高考研究中心 刘强

  2017年北京卷,在形式要求上延续了二题选一、文体特征鲜明的传统,在内容导向上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凸显责任担当意识。无论是议论文“说纽带”,还是记叙文“共和国,我为你拍照”,最令人眼前一亮的当属题目的选材。正值高考恢复40周年,高考选拔什么人才,为国家贡献怎样的接班人,这两道作文题给出了鲜明的答案。

  “说纽带”一题,表面看只是对词语的解说;早在2005年,北京卷就出过“说‘安’”的题目。但它毕竟与以往大不相同,原因在鲜明的时代性和社会性。从题干材料看,“经济全球化发展”需要纽带,让人想到“一带一路”这个重要的国家战略;“文化的发展”需要纽带,让人想到洋为中用、中西合璧的文化课题;“历史的传承”需要纽带,叫人联想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社会的安宁”需要纽带,叫人联想社会治理的创新与完善;“校园的和谐”需要纽带,又令人想起校园霸凌、校园风气等一系列社会热点问题……“纽带”的多义性让学生可以自由地选择,但前提是学生的视野和情怀要跟得上这份选择。要谈出时代感,就不能只呆在教室里死读书,更要关注时代,关注国家,拥有广阔的视野。作为议论文,要展现逻辑性和思想性,又不能局限于搜集信息、了解现状,更要探求原因与价值,阐释利弊和方略,拥有当前时代和当下社会主人翁的责任担当。

  “共和国,我为你拍照”一题,可谓是“中国梦”的具象化。设想国家在32年后的样貌,本质上是将学生放在“蓝图设计师”的位置,因此有没有自觉的担当精神,有没有厚重的家国情怀,从基础上影响着整篇文章的质量。今年参加高考的考生,32年后50岁,恰好是整个社会的中坚力量;这篇作文从某种意义上是对他们的警醒,提醒他们每张照片都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此外,作为记叙文的专用题目,它的题干保持了一贯的指导性,“有叙述,有描写”,提示表达方式上要综合使用;“可以写宏大的画面,也可以写小的场景”,提示切入的角度可以大到国家、社会的整体面貌,也可以小到一顿饭、一辆车、一个人。这也提醒未来的考生,首先要走出教室,开放视野,关注时代与国家,拥有自觉担当的意识;其次,既要留意大的形势、动向,又要关注身边的小事,让对国家、自我的期许与责任具化在生活的点滴之中。

  编写人:楚文灵 高鑫哲 郝兆源 李宇婷 梁菁 梁丽晶 刘强 刘雨夕 卢诗禹 王琪琪 夏子今 谢大丰 张璇琳

扫描/长按二维码关注即可获得高考答案
获取最新2017高考答案
获取2017年高考作文
获取2017高考真题解析
获取2017年高考成绩

微信搜索"566高考" 关注也可获得高考秘籍

  相关推荐

  2017高考答案热点文章 | 2017高考真题 | 关注微信对答案 | 2017高考作文

  2017高考语文答案 | 2017高考数学答案 | 2017高考英语答案

  2017高考志愿填报 | 2017高考成绩查询 | 2017高考录取分数线

文章搜索
万题库小程序
万题库小程序
·章节视频 ·章节练习
·免费真题 ·模考试题
微信扫码,立即获取!
扫码免费使用
国家 北京 天津 上海 重庆
河北 山西 辽宁 吉林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宁夏 青海 新疆
黑龙江 内蒙古 更多
高考栏目导航
版权声明:如果高考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800@exam8.com,我们将会及时处理。如转载本高考网内容,请注明出处。
免费复习资料
最新高考资讯
文章责编:dingr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