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高考真题及答案 ※ 关注微信对答案 ※ 视频解析
昨日,高考作文“揭盅”:选取“关键词”,写一篇文章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对于这一题目,不少考生笑逐颜开,表示对关键词都是“热词”,很熟悉也思考过,有话可说。但是,数学考试出来后,不少考生脸上“晴转阴”,有考生表示数学题“难度感人”。
作文全是热词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据近期一项对来华留学生的调查,他们较为关注的“中国关键词”有:一带一路、大熊猫、广场舞、中华美食、长城、共享单车、京剧、空气污染、美丽乡村、食品安全、高铁、移动支付。
请从中选择两三个关键词来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写一篇文章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要求选好关键词,使之形成有机的关联;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考生反应
对时事了如指掌 天天读报大有裨益
昨日,在广铁一中考场外,一位考生对于作文题的见解让人惊艳。
“这道题考察了考生对国家重大事项的关注,它不是死板的话题,比较贴近时事,和去年漫画作文题比起来难度不高。只要你平常关注时事,自然会有思考,然后写出来,描绘你眼中的中国就可以了。”考试结束后,广铁一中高三(2)班的汤耀森带着轻松的笑容,走向在门外守候的爸爸,并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汤耀森选了三个关键词——一带一路、美丽乡村和空气污染。“一带一路可以说是近年最重大的国家战略,它把世界第二、第三大的经济体即中国与欧盟及附近国家都联系起来,不仅推动中国经济发展,而且促进全球化和全球经济发展。”他侃侃而谈,“美丽乡村是一个概念也是一个政策,要求我们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同时,不要忘记共同富裕的目标,把乡村居民的生活水平提升上来。同时,在这些经济成就面前,不要忘记还有一些问题,比如空气污染。”
作为学习任务繁重的应届考生,汤耀森是如何做到对时事了如指掌的?他表示,自己虽是理科生,但对时事感兴趣,每天吃晚饭前的十几分钟,他都会看《广州日报》,晚自习结束后再看《新闻联播》。尽管高三一年没用手机,但并不是活在“象牙塔”里。
对此,汤爸爸表示同意,“我觉得高中生都应该关注国家大事、形势发展。首先,看报纸有助于知识的积累。《广州日报》上有一个闲情版,上面的文章很生动,我们会把好的文章剪下来给他作参考。其次,看报有助于对时事的提炼,他看标题就知道大概的内容。最后,评论版的文章也挺好的,能够让孩子有观点和思想的碰撞,锻炼思辨能力。”
都是“热词”早有准备 不同组合都有得写
对于上午的作文,个别学生表示有些意外,不过更多同学表示还挺好写。“都是热词,老师之前也提到过。”一位同学说。
南武中学的考生谭沛蓥表示,她选了3个关键词。一带一路,这是她昨晚着重复习的一个知识点。中华美食,她承认自己就是一个“吃货”,了解甚多。广场舞,她认为很多人一起跳舞表现出中国文化的包容和活力。
“我料想今年的作文题会很开放,但没想到放得这么开。”走出增城中学考点,陈同学和老师们击掌相庆。他说,刚拿到题目的时候,发现这些关键词可以排列组合成不同的内容,比如“美食+长城+熊猫”可以向外国友人介绍中国地理人文环境之美,“高铁+共享单车+移动支付”可以展现中国创新创业的成就等等。“就像炒菜一样,用不同的食材组合成不同的论点,比去年的高考作文题容易多了。”陈同学说。思来想去,他决定写创新创业方向,“贴近时代,立意较新”。
记者随访后发现,选择“移动支付”和“共享单车”为作文关键词的考生居多,不少考生表示这些是社会热词,也是自己生活中的一部分,写起来言之有物。一名男生直接将这两个社会新事物进行了对比论证,“我首先讲移动支付不止改变了传统的支付方式,更体现了我们生活的积极一面。然后他结合亲身经历谈共享单车需要改进的地方,最终落脚点是向外国人展示中国积极的变化及存在的问题,进而展现真实的中国形象。”
专家点评
作文想拿高分“两耳要闻窗外事”
华南师范大学(分数线,专业设置)文学院院长陈少华教授表示,这是一则有多角度可选择的作文题,考生可以根据自己对中国的认识,从中选出两三个关键词。比如,可以选择“一带一路”“高铁”“京剧”,畅谈“一带一路”战略,可以带动中国高铁的出口,可扩大以“京剧”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又比如,可以选择“空气污染”“共享单车”“移动支付”。共享单车的广泛使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空气污染问题,有利于人们的健康,而移动支付又为共享单车的使用提供了方便和支持。同时,这也是一道引导考生关注现实的作文题,让学生在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条件下,面对中国和世界的互动,以正确立场和方法认清世界和中国。
考生要写好作文,平时“两耳要闻窗外事”,对这些中国关键词的内容要有关心关注、深入思考,才能写出好文章,让外国青年更好地了解中国。
此外,他认为这还是一个适应面非常广的作文题,适合城市和乡村的考生,在这12个“中国关键词”中,总有几个是考生所熟悉的,这样每个考生都有话可说。只要找到切入点,思想健康,感情真挚,注意语言文字的运用,相信写出自己的特点与亮点。
关键词的有机关联才是立意关键
广州市第六中学的肖刚老师表示,这道题目可以看成是“请用三个关键词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材料提供了有限制的12个与中国有关的关键词。这些关键词考生也都比较熟悉,有“传统与现代”“城市与乡村”“新与旧”等多重关系,同时这些关键词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科技”等方面,可以任意进行排列组合,但是需要考生明确所选三个关键词之间的“有机关联”,这是限制性任务,也是本道作文题目审题立意的关键,此处要求正是新考纲对“思维品质”考查的具体体现。
其次,题目要求“写一篇文章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这里有一个隐性要求,考生要有良好的“读者意识”,也就是要注意写作的立场和口吻,认识到这一点有助于表达的融入感。
第三,题目要求“明确文体”,即文体必须是议论文、记叙文等中的某一种,务必清晰明确,这与近几年“文体不限”的要求明显不同;最后,“选好关键词”“选好角度”也都隐含着“可以自主选择,但是所选内容和角度必须有机统一,逻辑链条必须清晰完整”的要求。总体来说,这道题目主要是考查考生对所生活的国家、社会是否保持足够关注,并能做出清晰描述或判断。
仅对关键词泛泛而谈难拿高分
卓越教育高中语文科汪雅蕙老师认为,2017年全国卷I作文选材贴近中学生的生活。涉及的有关中国形象的“一带一路、大熊猫、广场舞、中华美食、移动支付”等内容,是考生再熟悉不过的,足以引发对国家形象的思考,探讨现代生活,畅想未来发展。
同时,题目开放性强,可以在众多关键词当中选择两到三个,对关键词本身的理解与关键词之间的分析也是开放的,考生切入角度可以多样,个人的角度、社会的角度、国家的角度、哲学的角度、文化的角度都是可以的。
汪雅蕙提醒同学,有话可谈的同时也要注意到题中的两大“陷阱”:一是不能对关键词泛泛而谈,如果只是展开两三个关键词泛泛而谈,而没有分析关键词背后的有机关联,只能走向平庸;二是注意突出文体特征。材料要求向外国青年介绍中国,所选文体广泛,感论文、评论文、传统议论文、散文或者是书信体都可以,但是不能文体杂糅,如果议论文夹杂散文或者记叙文,就容易走向低分层次。
祖国给你出了一道“思考题”
据新华社北京电 (记者萧海川、魏圣曜)今年高考语文考试甫一结束,各地高考作文题迅速成为社交媒体的焦点。人们如此热烈地讨论、分析,不仅因为这是一道分值最高的考题,更是希望从中寻获时代发展的号角与回响。在某种意义上,这也代表了祖国发来的询问,是一道属于全体年轻人的必答题。
请问你会如何看待这个时代?中国在发展,但当代中国并非产自虚空,而是从1978年、1949年、1840年乃至更久远的历史长河中,披荆斩棘一路走来。京剧、长城、大熊猫象征着古老的华夏,“一带一路”、移动支付、共享单车代表着青春的中国,空气污染则是我们必须面对的呼吸之痛。这些词所指代的内涵,或传统或现代,或喜悦或苦恼,但这就是你我生活的当代中国。
请问你将如何改变这个时代?畅想共和国百年华诞,如今考场中的十几岁少年,届时也到了“知天命”的年龄。此时,你在考场“为共和国拍照”,彼时,中国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与现在的你息息相关。
人生最幸福的事,并不是身居高楼广厦、手握美酒琼浆,而是祖国需要你的聪明才智、你需要祖国来施展抱负。“我与祖国共韶华”,就是将个人勤恳奋斗、兢兢业业的一小步,汇聚为国家、民族发展的一大步。
人生是一场更漫长的考试,中间要经历太多的选择、判断、填空。做一个大写的“人”,满怀赤子之心、同情之心,保有这样的品格才能在人生大考中取得佳绩。
微信搜索"566高考" 关注也可获得高考秘籍
相关推荐:
2017高考答案 | 2017高考真题 | 关注微信对答案 | 2017高考作文
·教育部命题专家点评2018年全国高考作文 (2018-6-7 13:01:37)
·2018高考作文解读:凸显时代主题 (2018-6-7 12:56:00)
·名家评论高考作文改革:追求思辨与表达空间 (2017-6-8 13:02:37)
·2017年全国卷Ⅰ语文高考作文题目解析 (2017-6-7 19:04:34)
·专家点评:2017高考全国卷Ⅰ作文注重导向性 (2017-6-7 16:47:08)
·免费真题 ·模考试题
2022年上海高考作文题目已公布
2022年湖南高考地理答案已公布
2022年湖南高考生物答案已公布
2022年广东高考地理试题答案已公布
2022年湖南高考生物真题已公布
2022年广东高考真题及答案汇总
2022年浙江高考真题及答案汇总
2022年广东高考生物真题及答案已公布(完整版)
2022年浙江高考政治真题及答案已公布(完整版)
国家 |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重庆 |
河北 | 山西 | 辽宁 | 吉林 | 江苏 |
浙江 | 安徽 | 福建 | 江西 | 山东 |
河南 | 湖北 | 湖南 | 广东 | 广西 |
海南 | 四川 | 贵州 | 云南 | 西藏 |
陕西 | 甘肃 | 宁夏 | 青海 | 新疆 |
黑龙江 | 内蒙古 |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