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命题
统一命题
单独报考
您现在的位置: 考试吧 > 2021高考 > 高考历史 > 高考历史辅导 > 正文

2018年高考《历史》专题知识点总结(10)

来源:考试吧 2018-1-15 要考试,上考试吧! 万题库
2018年高考《历史》专题知识点总结(10),更多2018高考复习指导等信息,请及时关注考试吧中考网!

  点击查看:2018年高考《历史》专题知识点总结汇总

  国际关系格局的演变及主要国家特定时期的外交政策

  题解:国际关系格局是各国实力对比的反应,各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是其变化的根源,当前世界格局走向多极化是不可逆转的趋势。

  一、阶段特征

  18世纪晚期到19世纪中期,国际关系围绕着争夺海外殖民地和欧洲霸权。拿破仑战争,法国成为欧洲大陆霸主,反法同盟打败拿破仑后,俄国一度成为霸主,克里米亚战争,俄国战败,普法战争中,法国被普鲁士打败,德国成为霸主。

  19世纪晚期至一战,帝国主义重新瓜分殖民地和争夺世界霸权。随着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的加剧,帝国主义国家之间进行了愈烈的斗争,导致了一战的爆发。

  两次大战期间,国际关系的中心开始从欧洲向两侧转移,表现为战后初期的激烈动荡转为20年代的相对和平发展,30年代的大危机又打破了这一相对和平,使世界重新走向战争。

  二战后至今,国际关系经历了由两极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的趋势。二战后,传统的欧洲强国英、法、德或削弱或战败;美国成为资本主义头号强国;苏联成为唯一可以与美国抗衡的国家。美苏两极格局取代了以欧洲为中心的传统国际关系格尽忠尽职;到80年代末90年代初,苏东剧变,两极格局结束,世界格局呈现多极化趋势。

  二、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

  凡尔赛体系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在英、法占主导地位,惩治以德国为首的战败国,重新分割其殖民地的基础上,确立的帝国主义的欧洲、中东和非洲的统治秩序。华盛顿体系是在美国居主导地位、宰割中国、抑制日本的基础上确立的帝国主义国家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

  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战胜国帝国主义在全球范围内基本上完成了对战后列强关系的调整和世界秩序的重新安排,是列强以实力为基础的重新瓜分世界的体系。这种调整和安排是短暂的,随着体系所蕴涵的矛盾的激化(哪三对矛盾?),体系逐渐被打破。

  三、雅尔塔体系

  (1)雅尔塔体系的建立。雅尔塔体系是二战后期,美、苏等国为了各自的利益,通过雅会塔会议和波茨坦会议为战后设计的一幅世界秩序和蓝图。实质是美苏两大国划分势力范围,是强权政治的产物,它为后来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争夺世界霸权开了先河。同时,雅尔塔体系倡导和平、民主,对世界各国的和平运动和政治民主化进程以及战后国际关系的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

  (2)两大阵营的形成与对立。二战后美国崛起成为世界头号强国,苏联则成为唯一能与美国抗衡的政治军事大国,美国企图依仗它的经济军事实力来独霸世界,但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存在是美国称霸世界的最大障碍,于是,美国便推行“冷战”政策,以遏制社会主义的发展,1947年3月杜鲁门主义的提出,标志着“冷战”的开始。冷战体制是美国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建立的政治上对抗、军事上包围、经济上封锁、思想上进攻的体制。1947马歇尔计划的提出和1949和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成立,标志着帝国主义阵营的形成,而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和1955年华沙条约组织建立,标志着社会主义阵营形成。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对峙和斗争,表现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意识形态等方面,贯穿于整个50年代。

  (3)美苏争霸:不再是瓜分世界而独霸世界。

  (4)雅尔塔体系的解体:①美国霸主地位的动摇。②社会主义阵营的分裂。③两极格局的终结。

  四、多极化趋势:

  (1)世界格局转换时期的特点:首先,这次世界格局的转换,与20世纪前两次格局变动不同(是通过战争的胜负来决定的),它是在和平条件下发生的,这就是决定了新旧格局交替的过程,是一个渐进的演变过程。其次,从两极格局终结到形成新的多极格局将有一个比较长的过渡时期。再次,这次新旧格局转换过程中,斗争的焦点是以经济和科技为核心的综合国力的竞争。谁在综合国力的较量中取得胜利,谁就能够成为多极中的一极。

  (2)当今世界格局的特点是一超多强,向多极化发展。

  五、主要国家的对外政策

  1、英国的大陆均势政策

  原因:为了维持欧洲霸主地位,英国凭借自己的经济及军事实力制定的旨在维持欧洲各国之间相互牵制和争斗、防止一国称霸的外交政策。

  表现:法国大革命时期,拿破仑帝国崛起而志为欧洲的霸主,英国组织和参与了七次反法同盟,重新确立了英国的霸主。联法抗德:一战前,英国联合与德国矛盾尖锐的法国共同对付德国。扶德抑法:在巴黎和会上,为了制止法国势力过分膨胀,故而不主张过分削弱德国。纵德反苏:二战前,英国总是联合法国共同纵容德国,企图把德国侵略矛盾引向苏联。

  2、日本大陆政策(征韩侵华)

  主要表现:明治维新后,先后发动了甲午中日战争和日俄战争,夺取中国领土台湾,吞并朝鲜。1927年6月,东方会议确立了“把满洲从中国本土分裂出来,自成一区,置日本势力之下”的侵略方针。两年后发动了九一八事变,建立伪满洲国,发动华北事变。1936年8月7日,广田弘毅内阁通过《国策基准》,内容确保帝国在东亚大陆的地位,另一方面向南方海洋发展,是大陆政策的继续,实质是日本发动全同侵华战争,进而称霸亚太地区的侵略方案。接着发动了七七事变、全面侵华开始。二战开始后,20世纪40年代,日本提出“大东亚东荣圈”的口号,进一步向东南亚扩张,企图建立在亚洲、太平洋地区的霸权。

  3、英法的绥靖政策

  4、美国的“中立政策”

  原因:①孤立主义思潮的影响:在1929~1933年经济危机打击下,传统的孤立主义抬头,美国民众关注国内的经济复兴和就业问题,对国际事务普遍不感兴趣。②垄断资产阶级经济利益的驱动:美国统治集团认为,美国有两洋天险,任何外来危险都不可能威胁到美国的安全,不卷入欧洲和国际纠纷。实行中立政策既可以免于国内分裂而造成的社会动荡,又可维护美国在欧洲的投资利益,控制欧洲市场,并在此基础上左右欧洲政局。③美国政治外交的需要:当时美国既要遏制苏联强大,又要阻止法西斯势力的增长,还要压制英法的扩展,中立政策正是使三股力量相互牵制和削弱的最好的外交手段。

  表现:一战前期推行“中立政策”,同交战各国做生意,大发战争横财;后期为夺取世界霸权,捞取战利品,放弃“中立”,对行宣战。一战后,实行孤立主义。1935年,美国国会通过《中立法》,规定美国在世界及其他地区发生的战争中保持“中立”,不得向交战双方输送军火和战略物资,防止卷入战争。1935年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1936年德意法西斯武装干涉西班牙,美国继续推行中立政策,混淆了战争的正义性和非正义性,实质上也是一种“绥靖”。二战初期修改《中立法》,加强了对英国、苏联、中国的援助;1941年12月珍珠港事件后美国参加二战,《中立法》正式废除,中立政策结束。

  相关推荐:

  美好明天[高考志愿填报模拟系统]上线,快来体验

  2018年高考各科备考资料历年高考真题及答案

  考试吧整理:2018年高考语文作文素材汇总

  2018年高考全国统一考试各科考试大纲

  关注考试吧高中资讯微信获取最新信息!

文章搜索
万题库小程序
万题库小程序
·章节视频 ·章节练习
·免费真题 ·模考试题
微信扫码,立即获取!
扫码免费使用
国家 北京 天津 上海 重庆
河北 山西 辽宁 吉林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宁夏 青海 新疆
黑龙江 内蒙古 更多
高考栏目导航
版权声明:如果高考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800@exam8.com,我们将会及时处理。如转载本高考网内容,请注明出处。
免费复习资料
最新高考资讯
文章责编:wumeiqu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