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时候,课堂上“认真预习”是教师的口头禅,但不论教师怎么说,一些学生就是不喜欢预习。不仅如此,他们私下还会这样说:“老师为何不说怎么预习呢?”“预习就是看书吗?”对于一些成绩不好的学生而言,教师还会经常说这样一句话:“基础不好,要好好补基础。只有预习,才能解决基础不好的问题。”对于这样的要求,学生照样不以为然。
那么,到底是学生真的不想学好呢?还是学生不会预习?到底该怎样预习,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关于高质量预习,经过多年的实践和思考,我认为以下四点非常重要。
第一,每节课前设置预备知识的学习和练习。所谓预备知识,就是与将要学习的知识有关、学生以前学过的内容。对每一节具体的课堂学习内容而言,预备知识一般有两三个相关内容,并不是很多。这样一来,学生预习起来量不会太大,难度也不会太高,减少了预习的阻力。而预习了预备知识,解决了相关问题,学生学习本节课的“拦路虎”就被消灭了,畏难情绪就会烟消云散,“断裂”的学习链条也就“接”上了。这里,可能有教师会问,以前教师讲解学生都没有学好,现在学生自己预习,能解决这些预备知识有关的问题吗?其实,学生以前没有学好,是由于那个时候学生理解能力没有跟上,或者是由于学生当时没有用心学习那些内容,并非是学生的能力较差所致。
第二,设计几个与本节课有关的关键问题。许多时候,教师让学生带着问题预习,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带着问题,学生边读书边思考,就能使预习聚焦于本节课的关键问题,从而激发阅读课文相关内容的兴趣。在读书、思考的过程中,学生会自觉通过查阅各种工具书和资料,弄清相关基础知识,解决遇到的基本问题。即便有少量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或者新生成的问题,还可以带到课堂上,寻求同学和教师的帮助,为课堂学习做好充分准备,提高了课堂学习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第三,选择学习基础较差的科目进行预习。除了上课外,学生每天都要整理、消化课堂学习内容,还要完成各科教师布置的作业,所剩时间无几。因此,考虑到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教师不能对每个学生布置千篇一律的预习任务,而是要把选择预习科目和时间的权利还给学生。原则上,每天认真预习的科目不超过两门,其他科目的预习可以由学生酌情确定,或花费不超过10分钟的时间做粗略预习,或在时间不够的情况下允许学生不预习。
第四,深度预习时,要能够画出本节课的思维导图。如此一来,既可以有效节约上课记笔记的时间,又可以形成对本节课学习内容的整体认知。节约出来的时间,教师还能让学生集中注意力,更多地进行思考而不是记录,同时也梳理了知识关系的思路,完善课前画的思维导图。
同时实践表明,优秀的学生学习时,不仅有课前预习,还有学期整体预习、周预习两种非常重要的预习方式。因此,只抓课前预习显然是不够的。
所谓学期整体预习,是指每学期前的假期,教师安排时间对下学期的各科知识进行系统、整体预习,这种预习是初步的,并不一定要学生把所有内容都完全弄懂,而是让学生通过这样的预习,了解下学期学习的基本内容,初步了解各学科知识的结构以及自己难以理解的问题,并对疑难问题做出标记,以便上课时认真思考解决办法。
周预习是指每周末对下一周的学习内容进行预习,重点是相对薄弱的学科,任务是扫清下周本学科学习的“拦路虎”,逐渐让薄弱学科不再“薄弱”,甚至变成优势学科。对于各科学习都比较薄弱的学生,可以选择相对有优势的科目进行预习,逐渐提高这些学科的学习效率,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并在此基础上全面提高学生的预习能力。
预习是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有效方式,更是落实新课程提出的自主合作探究理念的关键举措。从提高学习力的角度看,高质量的预习能够解决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动力问题,实现“会有效预习,就会自主学习;会自主学习,就等于学会了学习”的目标。
微信搜索"考试吧高中资讯" 关注也可获得高考秘籍
编辑推荐:
·后高考时代!考生和家长谨防这些骗局 (2021-6-23 19:48:22)
·2021高考成绩达不到这个分数 冲刺一本大学有点悬 (2021-6-11 10:08:06)
·2021高考今将全部落幕 考后要注意这些信息! (2021-6-10 9:28:02)
·2021高考报名人数:河南第一 四川是江苏2倍 重庆超京沪 (2021-6-10 9:06:14)
·2021年高考结束后 我们最应该做什么? (2021-6-9 17:07:46)
·免费真题 ·模考试题
2022年上海高考作文题目已公布
2022年湖南高考地理答案已公布
2022年湖南高考生物答案已公布
2022年广东高考地理试题答案已公布
2022年湖南高考生物真题已公布
2022年广东高考真题及答案汇总
2022年浙江高考真题及答案汇总
2022年广东高考生物真题及答案已公布(完整版)
2022年浙江高考政治真题及答案已公布(完整版)
国家 |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重庆 |
河北 | 山西 | 辽宁 | 吉林 | 江苏 |
浙江 | 安徽 | 福建 | 江西 | 山东 |
河南 | 湖北 | 湖南 | 广东 | 广西 |
海南 | 四川 | 贵州 | 云南 | 西藏 |
陕西 | 甘肃 | 宁夏 | 青海 | 新疆 |
黑龙江 | 内蒙古 |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