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计之7:变换视角,效果奇特——如何叙事
苏轼观庐山“横看成岭侧面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写人叙事也是如此,从不同的角度、视点切入,表达效果总会有所不同。因此,考生要善于离弃旧视点,占据新角度,从而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1.拟人化手法叙述。
在童话故事中,花鸟虫鱼都能言能语。在高考作文中,借用童话故事手法,从花鸟虫鱼的角度来叙述事件,就会产生一种生动新奇的艺术效果。
如,话题“眼泪”。
如果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眼泪则是窗户内永恒的风景。
眼泪是情感的升华,是激动时的特殊语言;
眼泪是脆弱的自白,是心灵被击破后的碎片……
还记得珍藏在记忆中的那颗晶莹的泪珠吗?兴奋的,喜悦的,委屈的,伤心的……请以“眼泪”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例文点评] 母亲的眼泪
一场细雨,淅淅沥沥。院子里,黄树叶儿熠熠发光。藤上的大葡萄膨胀了,肉鼓鼓简直要绽裂的样子。紫色的玫瑰花下一只破坛子在落叶中滚动。栖在坛底的我,又是寒冷又是伤心,缩做一团,瑟瑟发抖。我孤苦伶仃,两个姐姐和亲爱的妈妈,她们已远走高飞,向着温暖的南方。又湿又冷的夜晚,谁能给我以温暖呢?
她们离开了我,因为我身残,飞不动。夏天,我们栖息在屋檐下,房子突然失火。母亲赶来抢救,但为时已晚。一颗红红的火星飞进巢穴,烧伤了我的翅膀。那时,我刚破壳而出来到世上,全身赤条条一丝不挂,顿时感到阵阵剧痛,晕了过去。一觉醒来,已在一个新的巢穴,妈妈低垂着头坐在边上,心情十分悲伤。我想抖一下翅膀,但徒劳无功,因为左面的翅膀已被烧伤萎缩。
夏天过去了,葡萄的颜色变深了。院子里,妈妈无奈地说:“亲爱的孩子,我们今天要南飞了。你飞不动,只得留下。那儿的坛子里,我用羽毛做一个柔软的床铺,就是你的家。”饿时你可以出去吃点东西。待到春天来临,我们再回来找你。
“谢谢你,妈妈,谢谢你的安排!”我凄然地说。为了掩盖眼泪,人把头儿扎进妈妈的翼下,沉默了片刻……
妈妈飞走了!
忧郁苦闷的日子一天一天挨了过去。一滴雨水,从最低的那一片紫玫瑰花瓣上正要滚下来,我听到雨水叹了一声:“哎,累死我了!”
“您从哪儿来?”我好奇。
“噢,亲爱的,亲爱的,我远道而来。我从大洋来,我生在那儿。我不是一滴雨水,而是一滴眼泪。”
“一滴眼泪?谁的眼泪?”我急切地问。
“一位母亲的眼泪。我生命的故事十分简短。九天以前一只巨大的远洋轮船的桅杆上,栖息着一只燕子,它疲惫不堪,眼泪汪汪。我就诞生在悲伤忧愁的燕子的右眼里,狂风大作,大洋怒吼,燕子用微弱的声音对风说:‘风兄弟!你周游世界,去中国北方时,请停留一下,看望我那孤零零的孩子,告诉她我悲痛欲绝……’‘你的孩子在哪里?’风问。‘我把她留在院子里的一只破旧的坛子里,那儿种有紫玫瑰。’燕子话未说完,我就从她的眼里滚了下来。风逮住我。带着我环游世界。我旅行了九天。片刻之前我落到了这紫玫瑰花上。真是累死了!我现在什么都不想,就想滚下去睡一觉。”
我听痴了,迅速站了起来,张开嘴,吞下母亲的那滴昏厥过去的泪水,“谢谢,亲爱的妈妈!”我含泪说道,躺到羽毛床上,幸福地睡着了。梦中,我感觉到了妈妈翅膀的温暖。
[简评]这篇习有两大亮点:①独特的叙述角度。作者采用拟人化手法,让一只受伤的小燕子讲述一个真情故事,将母爱凝结成一滴晶莹的泪水,通过曲折的情节表达母亲的伟大,又巧妙地诠释了“眼泪”这个话题。②感情真挚。作者采用多种手段强化带情的叙述,将故事置于一个雨后的清凉院落,用紫色的玫瑰象征小燕子内心的凄凉,集中笔墨描写母亲的泪水,并两次以“自己”的泪水作陪衬,有力渲染了母爱的伟大。
2.梦幻式手法叙述。
儿童电视剧中我们经常看到梦幻式的场面,高考作文中,我们借用梦幻手法叙事,不但可以增加神异色彩,而且拓展表现空间,丰富表达内容。
如,话题“选择”。
鸟儿选择在蓝天里飞翔,
鱼儿选择在大海里遨游,
小草选择在人脚下青绿,
松树选择在崖壁上挺立,
你考虑过自己的人生选择吗?
请以“选择”为话题写一篇800字以上的文章。
[例文点评] 选择善良
我死了,我进入了黑暗无边的地狱。
我见到了满脸长长胡须的司命之神,他笑着对我说:“根据你生前的事迹,你的来生将还是人。”我问他:“我来生将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他回答:“那就看你的选择了,你跟我来!”他把我领到三扇门前,说:“你可以进入一扇门!”
“第一扇门是权力。你从这儿进去,你就可以拥有巨大的权力。你可以掌握一个国家的命运和前途,你可以决定一个人的生命,你甚至可以决定人类的命运。许多人因此巴结你,崇拜你,他们会向你贡献很多的东西。但是你没有真心的朋友,你的妻儿、一切亲人也会设法夺你的权力。”
我摇摇头:“权力过大太寂寞,勾心斗角尔虞我诈太浪费人的生命。我不选择。”
“第二扇门是金钱。”他又说:“你会拥有很多的金钱,可以说富可敌国,金钱是当代人类热衷追求的东西。有了钱,你可以买到你想拥有的一切,汽车、楼房、奢侈的生活------你拥有了金钱,也可以拥有前面的权力。但是你要想方设法使你的金钱增值。为了金钱你必须不顾你的亲人,也就是你要六亲不认。”
我惊得目瞪口呆,一会我说:“金钱太多就不是我自己了,金钱太多时让人变得冷酷无情,太可怕了,我不选择!”
“第三道门呢?”我急忙问。“第三道门是善良,你也许是个大人物或者是个普通人,你的生活道路可能充满不平。你也会遭受很多磨难。尽管如此,你仍然坚持你心灵的善良。你也许不富裕,但你喜欢帮助别人,你也许有很大权力,但你仍然为别人排忧解难,没有人巴结你恭维你,也没有人向你贡献很多的东西。但是你拥有很多真心朋友。他们喜欢你,你的生活是快乐的------”
不等他说完,我就抢着喊起来:“我选择善良!”他笑着问:“为什么呢?”“一个人活在世上,不能只追求物质享受,成功的人生应该是快乐的人生,。善良可以使心灵轻松,使人生充满快乐。”
也笑道:“如此,你去吧!”他推了我一下,我惊醒,原来是一场梦。
我喃喃地说:“善良使人快乐,我选择快乐的人生,我选择善良!”
[简评]作者采用梦幻的手法,展开文章内容。主体部分虚拟了权力、金钱、善良三扇门,在对比中展示“心灵的选择”:权力过大太寂寞,勾心斗角浪费生命;金钱太多让人变得冷酷无情,太可怕;善良使人心灵纯洁,人生充满快乐。最后以选择善良,选择快乐的人生作结。构思精巧,想象独特。
36计之8:条分缕析,深入透彻——怎样议论
中学生写议论文,感到头痛的是不会议论说理。议论文的结构不难掌握,懂得“引论——本论——结论”的基本思路,懂得并列式、对照式、层进式、总分式等基本结构方式,几乎所有学生都能搭起一篇议论文的框架。但是围绕一个论点条分缕析地说理,深入透彻地论证,很多学生就感到十分困难,于是很多学生的议论文便写成了“观点+例子”的模样。
怎样才能让中学生学会展开议论呢?
1.掌握方法。
① 对比分析法。就是将相反的或有差异的两种情况加以比较,通过比较分析使正确观点鲜明突出。例如:
怀疑不仅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也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对于别人的话,不经过思索,都不打折扣的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这样的脑筋永远是被动的,永远不能治学。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在不断的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发展起来。 (《学贵于疑》)
这段话论述的不怀疑和常怀疑两种情况及其所导致的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突出了怀疑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的正确观点。
②因果分析法。就是分析现实生活中存在的某种现象所产生的原因和可能带来的结果。例如:
我国的火箭专家钱学森,坚持几十年如一日收听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科学知识讲座,电台的同志以为是传说。一次,记者当面考他:“今天早上科学知识节目讲的什么内容?”钱学森脱口而出:“南京天文台的趣事。”我们可以由大科学家听广播这件小事,想到钱学森之所以成为大科学家,正是因为他对科学的热爱。这是科学家在科学研究的过程中,最为重要也最为持久的一种动力。(《热爱科学》)
这段话采用因果分析法。通过一件生活琐事,分析出钱学森成为科学家的重要原因是热爱科学,并进一步指出了热爱科学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意义。运用这种方法,通常是先摆事实,后分析因果,这种方法用得好便能使文章具有一定的深度。
③层进分析法。此法步步推进地论述,用两个以上的理由证明论点,形式上采用递进关系或承接关系的句式。例如,习作《“错误”与“进步”》:
人们从事各项活动,总是希望获得成功,避免失败。可是实际上,往往事与愿违。这原因,从认识论讲,是由于客观事物的本质并不是显露在外,而是潜藏在内的;不仅如此,它有时还以颠倒的形式——“假象”出现,就像达尔文有一次半认真地说的那样:“大自然是一有机会就要说谎的。”加上人们认识能力、水平、经验有限,就难免发生错误了。
作者为了论述“人们从事各项活动往往失败”的观点,说了三个理由,用递进关系句式表达,第三与第二个理由则用承接关系的句式阐述。
④并列分析法。此法是并列地从几个方面展开议论。可以用复句的形式,也可以用句群的形式。例如:
理想是有社会性、阶级性的。在什么样的社会,就会产生什么样的理想;什么样的阶级,确切地说,站在什么样的阶级立场上,就有什么样的理想。在封建社会,金榜题名,衣锦还乡,往往是那些地主阶级或者向往地主阶级生活的人的理想;在资本主义社会,资产阶级的理想是希望钱越赚越多,利润越来越高;而且希望这个人剥削人、人压迫人的社会是“永恒”的。而无产阶级,却要打破这个“永恒”,把这个人剥削人、人压迫人的社会推翻。在社会主义社会,为人民服务,实现共产主义事业,就成为广大人民共同的理想。 (《崇高的理想》)
这段论述,用了两组话展开议论。第一组两个方面并列,论述理想的社会性和阶级性。第二组三个方面并列,论述在三种社会形态里理想的不同的社会特点和阶级特点。由于从多方面并列展开议论,论点“理想是有社会性、阶级性的”就论述得很充分。
⑤转折分析法。此法首先肯定问题的一个方面,然后用“但是”一转,论述与之对立的另一个重要的方面,使问题论证得更加严密、全面。一般用转折关系的句式表达。例如:
科学有世袭的吗?否,科学无世袭。当然,出身在科学之家,从小便能接触到科学,熟悉科学,耳濡目染,会养成深厚的科学兴趣。然而科学家的子女攀登科学高峰,依旧要靠他们自己的双脚,而无法坐父母的“直升机”,不费吹灰之力踏上峰颠。 (叶永烈《科学无世袭》)
这段论述先肯定出身于科学之家的有利的一面,但这不是起决定作用的一面,因此用“然而”一转,论述靠自己努力这个更重要的一面。这就全面而深刻地论证了“科学无世袭”的论点,使论述逻辑严密,无懈可击。
⑥假设分析法。此法先假设一种情况,然后据此推出结果,从而阐明观点。可以从正面假设与观点一致的情况,也可以从反面假设与观点相反的情况。例如:
一个人若要有发现,有创造,就不应当畏惧错误。倘若你想把一切错误都关在门外,那你也必将被关在真理门外;倘若你想避免任何失败,那你也必定永远得不到成功。(章炳元《畏惧错误就是毁灭进步》)
这段论述从反面假设畏惧错误害怕失败的情况,然后推论出得不到真理得不到成功的结果,使中心论点得到充分阐述。
⑦条件分析法。此法论述得到某种结果需要满足何种条件,以此支持论点成立。一般用条件关系句式表达。
例如,科学规律是铁面无私的,只允许人们遵守,不容违反。没有精细、严格的科学精神,就不能取得任何科学成就。只有精字当先,严字当头,精密地推理论证,精细地测量计算,精确地搞好试验,才能在科学规律面前获得“自由”。(刘绍楹《治学的秘诀》)
在这段论述中,作者用了一个必要条件关系的复句进行论述,阐明了精细、严格精神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⑧对比法。此法论述相反的或有差异的两种情况,加以比较,通过比较使正确观点鲜明突出。
例如,怀疑不仅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也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对于别人的话,不经过思索,都不打折扣的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这样的脑筋永远是被动的,永远不能治学。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在不断的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起来。 (顾颉刚《怀疑与学问》)
这段话论述的不怀疑和常怀疑两种情况及其所导致的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突出了怀疑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的正确观点。
以上八种展开议论分析的方法,是就形式而言的。这些形式是思维过程的反映,是运用概念作出判断和进行推理的思维活动的语言表达,既符合思维过程本身的规律,符合思维科学的一般原理,又浅显具体,好理解,易掌握,而且角度多,思路宽广,便于充分论证。
2.就事说理。
中学生写议论,容易犯的错误是就事说事,不能拨开现象的迷雾,透视本真的容颜,或者浅尝辄止,不深刻,不具体。而选择议论文体的考生要在得分上有突破,就要养成“就事说理”的能力,针对事件抓住要害,深入分析,借以揭示有普遍意义的事理。
例如,话题“校园现象”。
①最新的一项社会调查表明:13到17岁的中学生中,大约有30%的人承认有关系密切的异性朋友,其中7%至8%的学生承认自己有早恋行为。
②2005年暑期,笔者对长沙市一中学的“课桌文化”进行调查,共搜集83条,内容涉及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各个方面,其中最多的是关于男女生的彼此爱慕,共41条,占总数的49% 。
③笔者在洛阳市一重点高中食堂看到,许多高中生就餐时不习惯排队,而是一齐向前拥;食堂备放的垃圾箱里,没有多少东西,而食堂门口,自来水水池中却有许多剩余的饭菜。
④阜阳市一重点高中,学生习惯用塑料袋盛各种食品,吃过后随手扔到地面上,风一吹,校园内白色塑料袋乱飞。
“早恋”“课桌文化”“挤食堂”“白色垃圾”这些现象,你所在的学校有吗?你是怎样看待的?请以“校园现象”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这是一个贴近学生生活和心灵的话题,学生容易写出真情实感。需要注意的是,话题材料只是一个引子,所列举的都是校园中的消极现象,但考生写作时完全可以从积极的方面来写“校园现象”。无论是从积极还是从消极的方面来写,都要透过现象看本质,要能够通过现象的分析,洞悉生活的本质,对校园精神文明建设提出积极的建设性的建议。
[例文点评] 新一代眼中的幸福
报载,某市一中学在放映电影《白毛女》后组织学生座谈,一名男同学发言说:“杨白劳欠债就该还钱,家庭困难可以申请补助嘛!”另一位女同学更是语出惊人:“喜儿穷得连一根红头绳都买不起,不如干脆嫁给黄世仁算了,至少能解决温饱问题,说不定还能享尽荣华富贵呢!”
读罢这则消息,我不禁要问:为什么一个沉甸甸的历史悲剧在今天突然变得轻描淡写了?是因为对历史的深刻一无所知,还是对历史的沉重故意回避?然而更令人不安的是这位女同学的话,我们想知道:物质享受高于精神追求,难道就是新一代人眼中的幸福?
不错,正如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所指出的:“人只有在满足低层次的需求后才能产生高次的需求。”在实际生活中,人首先要解决的是吃喝住穿的问题,然后才可能实现精神追求,即前者是后者实现的必要条件。但,这并不意味着物质享受高于精神追求。
首先,物质生活要有节制。追求物质生活满足的本身是无可非议的,然而,凡事皆有度;片面追求物质享受使人沉弱于物欲横流的世界里而不能自拨,便难以产生更高层次的精神追求。对于新一代人来说,一味追逐“荣华富贵”的后果更为可怕。原因很简单,因为他们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和一个社会的未来。无论是民族的复兴,还是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都需要新的思想、新的理论和新的技术,甚至还需要新的风气、新的观念和新的视野。年轻一代无疑是一切创新的主体和祖国大业的最终完成者,他们的头脑决定国家民族的兴衰和社会未来的走向,试问:一群甘为物质奴隶的人将怎样承担起这一历史重任?
其次,精神追求高于物质享受。中世纪时一位法国文学家曾经说过:“如果法国缺少了一名伟大的物理学家、一名伟大的化学家、一名伟大的社会学家和一名优秀的经济学家,法国的发展就会停滞不前;但如果法国缺少了一个国王、一名大臣和一群贵族,法国仍然会一如既往地向前发展——因为这些人不能推动社会的进步。”可见,对已有成果的不满和对新成就的探索是社会发展的原动力。脑满肠肥的享受者们只会挥霍财富和资源来满足私欲,他们很难为社会创造价值,更不用说推动文明的发展了。
回到现实中,的确,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文明的贡献者和社会发展的推动者,也并不是每个人都想如此。许多人在选择对物质无止境的追求和攀比中度过了一生,作为个人的选择,似乎也无可厚非。但是我们的新一代,作为一个特殊的人群,倘若选择了以物质享受高于一切的生活,非但不思进取,甚至打算像这位女同学所认同的那样——宁愿牺牲个人的精神自由去换取所谓幸福,就不得不令人扼腕叹息了。
写到这里,我想起了《白毛女》试图揭示的主题:“旧社会把人变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阳光雨露下成长起来的新一代年轻人,没有经历过那段不堪回首的历史,未必能如他们的祖辈和父辈那样深刻体会两个时代的巨大差异,因此对幸福的界定可能也有所不同。但是无论如何,不能因为过分的物质追求,甚至放弃了精神的自由。原因在于:其一,我们是社会的一分子,承担着社会赋予我们的重大责任;其二,我们生而为人,应该致力于追求真正平等、自由和幸福生活。
作者以女生的一句话为切入点,科学地阐述了“物质享受”与“精神追求”之间的关系,否定了以牺牲个人精神自由为代价而换取“幸福”的错误观念,主张生而为人应该致力于追求真正平等、自由幸福的生活。就事说理,深刻透彻。
3.辩证分析。
高考作文中的辩证分析,应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①用一分为二的观点,采用实事求是的态度,客观地、全面地分析事物。事物有正面,有反面;有主流,有支流;有成绩,有问题;有长处,有短处。看问题时不可抓住一点,不及其余,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②用联系的观点分析事物。要注意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学会由此及彼地分析事物。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外界有着密切的联系,并且事物之间是相互制约的。
如,2005年考生吉林考生写的《找准位置,创造价值》中的一段:
奥运冠军刘翔就是我们的楷模。我们要像刘翔一样,找准自己的位置,拼搏、奋斗、挥洒汗水!雅典奥运会后,刘翔的身价倍增,找他拍广告、做形象代言人的商家不胜枚举,而且大多开出了天价。而刘翔没有像一些运动员一样,步入娱乐圈,毅然在朱红的跑道上奔跑、跳跃。他曾对媒体说过:“我是一名运动员,我的一切都因为我的成绩,如果我放弃跑道,就等于放弃我自己。”朴实的话语中折射出刘翔正直的品格,正是这种品格,让刘翔在跑道上找准了自己的人生位置,尽展了才华,成就了人生的辉煌!“中国有我,亚洲有我”的豪言壮语依然响彻寰宇!刘翔的名字震惊了世界,他为中国为亚洲创造了奇迹。不,这不是奇迹,是实实在在的事实,刘翔找准了位置,加上自己的努力,才创造了“奇迹”!如果当年他没有留在田径队,而是回家继续读书,他就不会有今天的成就。
相信生活中没有旁观者的席位,我们总会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用自己的努力创造无穷的价值。
这段议论,以刘翔为例紧密围绕“找准位置”与“创造价值”的联系性,析因论果,在赞扬刘翔认准位置、顽强拼搏的精神的同时,昭示深刻哲理。
③用发展的观点分析事物。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是运动、变化的,只有用发展的观点看待问题,分析问题,才能对事物的发展趋向作出正确推断。
试看《“差生”不差》一文是怎样看待“差生”的:
……实践表明,每个差生都不是在一切方面都很差的。有的在某些学科成绩差,但在另一些学科成绩却相当优异,有的课本知识学得不太好,但课外知识面却很宽广,有的虽然在学校学习期间成绩低下,但走上工作岗位后成绩却十分惊人。浙江金华市一位在校表现一般,成绩下等的初二学生却在全国性的美术设计征稿比赛中荣登榜首。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在做学生时,“智力不佳,反应迟钝”,被老师视为“笨头笨脑的孩子”。然而,他却以惊人的毅力勤奋攻读,潜心钻研,创立了举世闻名的“相对论”,为科学的发展开拓了深广的领域。由此可见,“聪明”和“愚笨”之间并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差生不仅可以转变为优秀学生,而且还可以成长为社会的栋梁和科学事业的巨人。
这段文字着眼于现实与未来之间的联系,用发展的观点看待和分析“差生”,并用典型的例证雄辩地指出:“差生”不差,“差生”不仅可以转变为优秀学生,而且还可以成长为社会的栋梁和科学事业的巨人。
编辑推荐:
·2021年高考语文全国乙卷试题分析 (2021-6-8 17:55:18)
·2021年高考语文试题评析(全国乙卷) (2021-6-8 11:20:55)
·2021年高考语文解析:四个关键词解析语文卷 (2021-6-8 11:08:59)
·2021年高考语文试卷释放哪些改革信号 (2021-6-8 10:51:17)
·2021高考语文试题:春风化雨 讲述高考育人故事 (2021-6-8 10:23:22)
·免费真题 ·模考试题
2022年上海高考作文题目已公布
2022年湖南高考地理答案已公布
2022年湖南高考生物答案已公布
2022年广东高考地理试题答案已公布
2022年湖南高考生物真题已公布
2022年广东高考真题及答案汇总
2022年浙江高考真题及答案汇总
2022年广东高考生物真题及答案已公布(完整版)
2022年浙江高考政治真题及答案已公布(完整版)
国家 |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重庆 |
河北 | 山西 | 辽宁 | 吉林 | 江苏 |
浙江 | 安徽 | 福建 | 江西 | 山东 |
河南 | 湖北 | 湖南 | 广东 | 广西 |
海南 | 四川 | 贵州 | 云南 | 西藏 |
陕西 | 甘肃 | 宁夏 | 青海 | 新疆 |
黑龙江 | 内蒙古 |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