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命题
统一命题
单独报考
您现在的位置: 考试吧 > 2021高考 > 2021高考作文 > 高考作文素材 > 正文

2021年高考作文素材:文化类

来源:考试吧 2021-4-12 18:21:48 要考试,上考试吧! 万题库
2021年高考作文素材:文化类,更多2021高考作文指导、高考作文素材等信息,请及时关注考试吧高考网或微信搜索“考试吧高中资讯”获取相关信息。

  (一)传统文化的忽视

  每分钟都有可能有一门手艺或一首民歌消失,每分钟都可能会有一幢老房子被拆掉,这标志着一份文化的流失。面对现代化建设进程加速旅游开发、环境恶化等威胁,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处于濒危状态。像剪纸、泥塑、雕刻、木偶、花鼓灯、黄河号子、原生态民歌演唱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构成了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也承载着中华民族文化渊源的基因。如何保护文化遗产已成为一个全球性的问题。抢救和保护那些处于生存困境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已成为时代赋予我们的非常紧迫的历史使命。

  (二)文化热

  1.“过”与“不及”的两极化

  2.弘扬方法失当

  现今文化弘扬过程中出现了粗暴复古的现象,所谓粗暴复古即流于形式,忽视文化传承的本质。

  3. 对文化、历史的篡改(王者荣耀、花木兰、段子手莎士比亚)

  4. 过度娱乐化、浮躁

  文化消失的原因

  1.文化主人的忽视

  2.西方文化的影响(现代文明的影响)

  3.现代娱乐的消解

  4.文化本身不适应现代社会

  措施

  1.敬畏文化、真正的了解文化、走进文化

  2.防止粗暴的复古(流于形式,忽视内容)

  3.传承和创新相结合(传承文化的本质,使用现代科技)

  (一)文化现状

  1. 《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让传播的归传播,文学的归文学

  近日,央视举行的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总决赛顺利收官,引爆了观众对于中国诗词大讨论。央视的平台自然独一无二,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选手们从诗词中体会人生的喜怒哀乐,书写属于自己的诗意人生也是该节目的一大亮点。主持人董卿蕙质兰心的优雅气质,出口成章的娴熟主持……这些元素,都为《中国诗词大会》烹调出一顿美味佳肴,提供了上好的“食材”。

  中国诗词大会无疑成功的。它准确地把栏目定位与商业电视娱乐项目,不单单是拉高的收视率,也在媒体与民间舆论寻觅到真正的话题热点和“大众英雄”。在经意或不经意间,臻至雅俗共赏、圈粉无数的传播最高水准。中国诗词大会成功搭上了“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便车。在大众眼中这档节目的品位可以秒杀无数的选秀选秀节目。从传播专业的角度来看,节目创意不俗,效果更是“爆款”。

  诗词作为经典文学是值得所有人崇拜与学习的。但即使在古代,诗词也属于小众的生活方式。我们不指望所有人都去学诗词,也不指望学诗词的人都能学好。哲人可以说“人皆为尧舜”,但现实始终就没有可能,也没有必要。曾经不止一家主流媒体这样评价中国诗词大会“这档节目让中国人发现了人人心中的文化情结”这样的评语,激情洋溢。然而若激情,没有作为积淀支撑的话,就只能流于煽情、矫情和滥情了,所以明智的态度是,让传播的归传播,文学的归文学。

  2. 网红民居,让水墨江南走进现实(文化走进生活,和现实结合)

  农村的房子能美成什么样?杭州东梓关村杭派民居近日走红网络。这是杭州地区首个“新杭派民居示范项目”。设计师在考虑了当地农民实际需求的基础上,在外观设计上运用匠心,用屋顶的曲线,房屋的线条。勾勒出了江南的俊秀,让人如在画中。设计师介绍说,在设计形式上,这片杭派民居借鉴了画家吴冠中水粉作品中的江南民居式样,以其微曲而优雅的屋顶线条这一要素为切入点,提取解析并加以抽象重构,形成一条条连续而不对称的曲面屋顶。

  我们总是歌颂小桥流水的江南,却不曾赞美过新农村建设的房屋。农村的印象在我们的脑中被割裂开来,一部分是落后粗鄙干瘪的现实乡村,一部分是古老温柔而美丽的旧日桃花源。让乡村重归于美,不仅仅是设计师的责任,更是我们所有人的梦想与情怀。

  3. 玄奘遇泰姬陵,文化“穿越”非小事(文化传承流于形式,忽视文化本质)

  近日,西安地铁三号线一副玄奘与泰姬陵“同框”的壁画引发热议。有网友针对西安地铁三号线大雁塔站壁画发微博称,玄奘去的是天竺,时间是公元六百多年。而泰姬陵则是距离玄奘西游一千年后的莫卧儿王朝时的建筑。此外,三号线保税区站的壁画也有多处地名出错,如希腊的雅典标到了土耳其的。

  玄奘与泰姬陵相遇之所以引起舆论热议,原因就是在于它是公共空间的艺术品。如果是在现代主义美术展上,或在私人的艺术空间里呈现出这般穿越景象,倒也有说得过去的理由,但其所在的地点,是人流密集尤其是游客众多的大雁塔地铁站里,很容易引起路人误会。

  西安作为千年古都,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却在宣传是犯了不该犯的错。这不仅有损于西安的城市形象,更折射出宣传人员的文化常识缺失,以及其对历史文化的轻慢态度。

  4. 山寨兵马俑折射文化敬畏感缺失

  近日,有媒体报道,在安徽省安庆市太湖县五千年文化园景区内,出现了号称“中国最大”的山寨兵马俑群,上千个兵马俑场面震撼。该兵马俑群完全按照西安临潼兵马俑一号坑原比例复制而成。对此,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发布声明称,山寨兵马俑群没有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的许可和授权。他们对此也并不知情,将保留依法追究行为人法律责任的权利。

  大力发展地方旅游没有错,大手笔建设文化主题公园也没有错。但如果没有对知识文化历史的基本尊重和敬畏,任凭资本跑马圈地,只会扼杀本就孱弱的创新意识和和创新能力,进而在“山寨文化”的泥沼中无法自拔。太湖山寨兵马俑群事件指示我国产权意识淡薄、创新能力匮乏、文化敬畏感缺失的一个缩影,现实中“拆真文物,建假古董”、“假文化搭台、真经济唱戏”等现象屡见不鲜。老祖宗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产,不能被如此糟蹋。

  5. 在书信中与文化重逢

  2016年12月一档名为见字如面的节目开播。一经播出,点击量达到几百万,豆瓣评分更是高达9.3,两期播完,好评如潮。这档定位于“用书信打开历史”的节目,形式很单一,只是请来一些影视演员朗读名人书信,然后有嘉宾对背后的故事进行简单解读,展现出的却是一种别样的沉静之美。

  书信是人类最重要的沟通载体,作为面向大众的综艺节目,名人书信的确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司马迁激愤的《报任安书》、韩愈义正言辞的《祭鳄鱼文》、刘欣慈在两百年后对女儿的寄语……政坛人物、艺术明星、科学巨匠,以至普通百姓,谁都可以是书信的创作者,家事国事天下事,无事不可入信,或壮怀激烈、或柔情缱绻、书信穿透了历史烟云,也记录着当年的爱与痛。

  今天我们讲书信,并不是要舍弃先进的通讯工具,追求某种特定的文体和形式,而是要对他所承载的文化价值进行进行深耕与发掘,与它所蕴含的情感和哲理重逢。文化娱乐并不矛盾。真正好的文化产品,正如这一封封触动人心的书信,能够跨越时间的长河、空间的阻隔,与今时今地观众相通,并为他们所喜闻乐见。

  (二)怀揣敬畏之心,守望经典之门

  【材料】2016年8月16日,上海国际文学周开幕,为“段子手莎士比亚”正名。中外学者认为,莎士比亚的意义,绝不是他创造了那个时代的“段子”,而是他洞悉人性深处的胆识和积极建构英语文学体系的造诣。每个时代都有属于这个时代的文化巨人,他们用自己的作品,打动并感染一代又一代人,为读者创造了足以享用一生的精神财富。他们影响了整个时代,是时代的神与魂,而绝非单纯的人们所调侃的“段子手”,其文学财富的传承也不能依靠“段子”,这是我们应警惕的地方。

  【素材库】

  1. 英国瓦堡学院的故事

  瓦堡是一位犹太富商的长子,他不愿继承遗产,便和弟弟做了交易,条件是无论他买了多贵的书,无论运费多高,都要为他提供资金。终于他成立了瓦堡学院最知名的瓦堡图书馆。那是二战期间,为躲避排忧由德国迁往英国的人修建的,那是一场惊心动魄的文化大转移。这是对文化,对承载崇高文化价值的经典的尊崇和敬畏。

  2.另类“黛玉之死”惹质疑

  “新红楼”有一场重头戏“黛玉之死”,其中黛玉貌似赤裸而死,引起了网友的广泛质疑。有网友质疑导演对《红楼梦》理解有误。原文中,李纨道:“傻丫头,这是什么时候,且只顾哭那你的!林姑娘的衣 还不拿出来给他换上,还等多早晚呢。难道他个女孩儿家,你还叫他赤身裸体精着来光着去吗!”有网友指出,李纨明明指的是快穿上大殓时的头面衣服。李少红导演却认为这是说明黛玉裸死,她反问记者:“你不觉得很震撼、很现代吗?那段写得太好了,我花了很大的精力来拍这场戏。”

  【方向】

  1.敬畏经典

  对于民族的优秀文化和被称为经典的东西,凡有常识和见识的人,都是倍加珍惜、十分敬畏的。敬畏经典、珍视经典,是践行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的体现。唯有文化真正自觉,才能做到充分自信;而唯有自觉自信,才能真正走向文化自强。

  在世界乐坛享有盛名的日本音乐指挥家小泽征二,在听中国的二胡独奏曲《二泉映月》时,泪流满面,双膝跪地。他说,这样的音乐是只能跪着听的。这是对经典的敬畏。外国音乐家尚能如此对待我们民族的音乐,我们又为何不能做到如此呢?这也许源于我们缺少文化自信,因此无法心怀敬畏。

  2.杜绝矮化经典

  这是一个正在远离经典的时代,很多当下的年轻人没读过几本经典著作,倒是网络时代的快餐文化,正急速蔓延。不但如此,还有一些人随意解构甚至颠覆经典,要么是有意为之博人眼球,要么是蒙昧无知的无聊之举。不管是哪一种,都暴露出国人尊重经典意识的薄弱,这是值得我们反思的。

  能被称之为经典的文化定是值得当代人敬畏的。而如今,有些国人矮化经典的行为却令人愤慨,经典被戏说,被歪曲,被恶搞,被亵渎,甚至被人“改编”得面目全非。如果任由这种现象发展下去,我们的后代将不知经典为何物,那些传承了千百年,教育了多少代人的经典,将以何种面目存在下去?我们的精神家园又将何存?

  3.经典的力量

  莎士比亚的意义在于他洞悉人性深处的胆识和积极建构英语学体系的造诣。这样的文化巨人,用自己的文章,打动并感染一代又一代人,为读者创造了足以享用一生的精神财富。而作为普通人,作为有知觉的读者,要看到经典的力量,追寻经典的脚步,成就自我的精神成长。

  什么是经典?经典就是体现一个民族精神的代表之作,是先人智慧的积淀,是全社会的精神财富。它不断启示国人对文化价值的理解,滋养我们的灵魂,成为我们精神的某种象征。经典的力量,永远给我们一种支撑,使我们在与其他民族文化的对比中倍感自豪。

 

扫描/长按二维码关注 助高考一臂之力!
获取2021年高考作文
获取2021高考真题答案
获取9套高考内部资料
获取历年高考真题答案

微信搜索"考试吧高中资讯" 关注也可获得高考作文

  编辑推荐:

  2021年高考语文必背古诗文“300题”

  2021高考语文必会100个多音字总结

  2021年高考:高中数学诱导公式全集

  2021高考英语冲刺:英语作文20套经典模板

文章搜索
万题库小程序
万题库小程序
·章节视频 ·章节练习
·免费真题 ·模考试题
微信扫码,立即获取!
扫码免费使用
国家 北京 天津 上海 重庆
河北 山西 辽宁 吉林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宁夏 青海 新疆
黑龙江 内蒙古 更多
高考栏目导航
版权声明:如果高考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800@exam8.com,我们将会及时处理。如转载本高考网内容,请注明出处。
免费复习资料
最新高考资讯
文章责编:wuxiaojuan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