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命题
统一命题
单独报考
您现在的位置: 考试吧 > 2022高考 > 高考历史 > 高考历史辅导 > 正文

2010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古今中外改革专题

来源:考试吧(Exam8.com) 2010-2-2 14:18:28 要考试,上考试吧! 万题库
历史学科考查对基本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考查学科素养和学习潜力;注重考查在科学历史观指导下运用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改革——戊戌变法

  戊戌变法的相关知识

  (1)戊戌变法的背景

  ①民族危机:甲午战争的失败和《马关条约》的签订,激发了救亡图存的民族意识。

  ②经济基础:19世纪末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③阶级基础: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④思想基础:西方近代思想传入;资产阶级维新思潮的兴起。

  (2)戊戌变法的过程

  ①开始——公车上书:1895年春,康、梁领导发动“公车上书”,标志着戊戌变法运动的开始,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维新变法运动开始从理论宣传走向政治实践。

  ②发展

  维新派创办了强学会(1895年)、保国会(1898年)等团体以及《中外纪闻》(1895年)、《时务报》(1895年)等报刊,宣传维新变法思想,促进了维新变法局面的形成。他们还创办了学堂(如长沙的“时务学堂”),提出了施政纲领——《应诏统筹全局折》。

  ③高潮百日维新

  原因:1897年11月,德国强占了胶州湾,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迫在眉睫的民族危亡。

  各种力量推动:中国知识分子高涨的爱国热情;一些封疆大臣想富国强兵,摆脱民族危机;光绪皇帝不愿意做亡国之君,也想通过变法从慈禧太后手中夺权,自己能真正掌权。

  时间:1898年6月11日(《定国是诏》)——9月21日(戊戌政变)。

  ④失败——戊戌政变。

  (3)戊戌变法的内容

  ①政治方面:允许官民上书言事;改订律例,裁撤冗员,澄清吏治——使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有机会参与政权,基本上反映了维新派的愿望和主张,在一定程度上动摇了封建统治秩序;没有涉及设议院、开国会、制定宪法等政治主张(原因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局限性)。

  ②经济方面:中央设立矿务铁路总局、农工商总局,奖励农工商业的发展;举办商会、农会等民间团体;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决算;取消旗人由国家供养的特权,令其自谋生计——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③文教方面:普遍设立中小学堂,京师设立大学堂;设立译书局,翻译外国书籍;准许设立报馆、学会;奖励科学著作和发明;改革科举制度,废八股——有利于先进科学文化的传播。

  ④军事方面:精练陆军,改习洋操;添置船舰,扩建海军;裁汰旧军——增强国防力量。

  (4)戊戌变法的特点

  ①从方式上看:变法要用西方和日本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技术、军事制度模式,对中国传统的旧制度进行改革。

  ②从宗旨上看:是要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有一定程度的政治权利,促进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在渐进的变革中,建立资产阶级国家,从根本上实现国家的独立富强。

  ③从内容上看:变法的内容与维新派的主张有差距,维新派与康有为的设议院、开国会、定宪法等政治主张,在百日维新期间光绪帝颁布的诏令中没有体现,表现了资产阶级的局限性。

  ④变法局限在社会上层,没有深入广大人民群众,因而没有形成变革旧制的巨大社会力量。

  (5)戊戌变法的失败原因

  ①客观上,强大的封建顽固势力对新政的破坏和镇压。

  ②这场变法运动的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较为薄弱。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得很不充分(根本原因)。维新派不论在政治主张、方针策略,还是在组织程度上,都表现出软弱无力和政治上的不成熟。

  ③改革没有触动封建土地所有制,没有涉及农民问题,也就不可能发动广大群众,使改革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

  ④国际环境:19世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他们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是不希望中国改革成功的。这就使改革面临着不利的国际环境。

  ⑤另外执行新政的地方官员阳奉阴违,新政无法落实;变法采用“和平”“合法”的手段和自上而下的方式;对帝国主义的幻想等等,也是导致戊戌变法失败的重要原因。

  (6)戊戌变法的积极影响与教训

  ①积极:是一场救亡图存的爱国政治运动,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的主张,符合历史发展趋势;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有利于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

  ②教训: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改良主义道路走不通,中国近代化的进程漫长而又坎坷。

  (7)戊戌变法的性质

  是一次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是一场爱国救亡运动、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二.规律小结

  1.改革的本质是改变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环节,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因素之一。

  2.古今中外的改革,一般可分为两大类:一类要从根本上改变原有制度,如商鞅变法、戊戌变法、1861年改革、明治维新;二类要从根本上维护原有制度,如王安石变法、洋务运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中国改革、罗斯福新政、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

  3.改革的往往要冲破旧体制的阻碍和旧势力的阻挠,改革者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和全面而行之有效的改革措施。

  4.改革的第一步在于观念的创新。改革也映证了“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

  5.改革的成败与否与多种因素有关:生产力发展水平、改革派与守旧派的力量对比、国际国内背景的影响等。

  三.热点冷点

  1.对古今中外改革的基本内容与成败原因的考查,是历年高考的热点。

  2.2008届至2009届考生,尤其要注意“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这一时政热点的备考。

  3.注意分析改革的背景及成败原因,得出简要的历史经验教训。

  4.应注意多角度分析改革发生的原因及历史意义,特别是从历史传统、阶级特性、国际背景等说明改革的必然性,也要注意结合改革的具体措施归纳其历史意义。

  5.当今的时代,是一个改革开放、和平发展的时代。“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是近现代中国历史的第三次巨变,要把改革当做长期热点对待。

  四.高考题例

  01.(2006江苏历史15)在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上

  A.通过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B.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C.阐明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D.作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02.(2007天津文综20)1873年的一天,侍奉日本天皇的女官例行给天皇梳理头发时吃惊地发现,天皇已将自己的长发剪掉。这件事主要反映了天皇决心

  A.革命封建礼仪 B.废除封建身份制度

  C.带动文明开化 D.进行政治制度改革

  03.(2007北京文综16)下列体现洋务派“求富”主张的实践活动是

  A.创办江南制造总局 B.开办轮船招商局

  C.成立天津机器制造局 D.设立农工商总局

  04.(2007海南历史12)“欲人诵经史、明大义,以敦君臣父子之伦也。虽机警多智,可以富国强兵,或恐不利于社稷。”这段话应该是

  A.洋务派抨击维新派的言论 B.维新派抨击洋务派的言论

  C.顽固派抨击洋务派的言论 D.维新派抨击顽固派的言论

  05.(2008天津文综14)王安石变法解决“积贫”的指导思想是,“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为此制定的新法是

  ①青苗法 ②募役法 ③免役收庸法 ④方田均税法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06.(2008四川Ⅰ卷文综14)有人反对王安石变法中的某项法令,认为它“将笼诸路杂货,买贱卖贵,渔夺商人毫末之利。”该法令是

  A.青苗法 B.均输法 C.免役法 D.市易法

  07.(2008全国文综Ⅰ卷14)洋务运动时期,有一类企业是“由官总其大纲,察其利病,而听该商董等自立条议,悦服众商”。采用选种经营管理方式的企业是

  A.江南制造总局 B.轮船招商局

  C.发昌机器厂 D.耶松船厂

  08.(2008四川延考区文综14)下列各项中,关于早期维新派的正确表述是

  A.奠定了维新变法的理论基础 B.反对“经世致用”的传统

  C.主要从事民族工商业活动 D.经济思想与洋务派基本一致

  09.(2008全国文综Ⅱ卷17)改革开放加速了中国的城市化进程。1978年我国城市数量为193个,1997年为668年,其中以中小城市的增长最为迅速。这主要是由于

  A.经济特区的设立 B.乡镇企业的崛起与发展

  C.沿海港口城市的开放 D.城市经济体制的改革

  10.(2008广东历史15)农村家庭连产承包责任制

  A.克服了分配中的平均主义 B.成为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唯一形式

  C.实现了农村土地的私有化 D.取代了人民公社的政权组织形式

  11.(2008四川Ⅰ卷文综21)俄国农奴制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的共同之处是

  A.采取自上而下的方式 B.优先进行经济改革

  C.改变了旧的政治体制 D.开始发展资本主义

  12.(2008山东文综13)某西方大国曾采取以下措施处理经济问题,把40%的国有企业出售给私人,削减住房、医疗、失业等各种社会福利开支,减少税收,提高利率。这是为了

  A.促进工业革命后经济的发展 B.克服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危机

  C.解决二战后初期的经济困难 D.缓解20世纪70年代的经济滞胀

  13.(2009年北京文综16)1862年,京师同文馆设立。该馆先后开设外语、化学、物理、各国史略、航海测算、富国策、万国公法等课程。据此判断,同文馆

  A.标志着西学东渐进程开始 B.致力于“变科举”“改官制”

  C.为洋务运动培养新式人才 D.旨在宣传“德先生”“赛先生”

  14.(2009年浙江文综18)一位现代学者在评论一部历史文献时说:“在这里,孔子已经换上了西装。”这一评论指是在

  A. 董仲舒笔下的孔子 B. 李獒笔下的孔子

  C. 维新变法时期康有为笔下的孔子 D. 新文化运动时期陈独秀笔下的孔子

  15.(2009年上海历史17)明治维新时期,西服流行的同时,和服被当作最华丽的礼服保留下来;酒吧多起来了,茶室依然是人们的精神净地;西洋歌剧开始唱响,能剧和歌舞伎也在走向兴盛。这反映了当时的日本

  A.用西方文明提升国民的知识水平 B.引进西方文化以巩固统治

  C.本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多元共存 D.西方文明占据主导地位

  16.(2009年重庆文综18)1901年1月,清廷发布上谕:“世有万古不易之常经,无一成不变之治法。……盖不易者三纲五常,昭然如日星之照世。而可变者令甲令乙,不妨如琴瑟之改弦。”这里的“改弦”指的是

  A.洋务运动 B.百日维新   C.清末新政 D.预备立宪

  17.(2009年江苏历史18)罗斯福新政时期,美国政府大力兴办公共工程,其客观作用包括

  ①扩大生产资料市场 ②增加就业机会 ③刺激消费需求 ④抑制物价上涨

  A.②③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

  18.(2009广东文科基础34)美国学者在《俄罗斯史》中写道:勃列日涅夫政府基本上只是试图作表面的改革,而不考虑从根本上进行改革。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是

  A.勃列日涅夫开创了苏联改革的先河 B.勃列日涅夫把改革限制在政治方面

  C.勃列日涅夫不打算触动斯大林模式 D.勃列日涅夫首次建立市场经济体制

  19.(2007江苏历史25)(10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仁宗之世,契丹增币,夏国增赐,养兵西陲,费累百万。 ——《宋史》

  材料二 陛下(宋神宗)即位五年,更张改造者数千百事,……其议论最多者,五事也:一曰和戎,二曰青苗,三曰免役(也称募役),四曰保甲,五曰市易。……免役之法成,则农时不夺,而民力均矣;……市易之法成,则货贿通流,而国用饶矣。

  ——王安石《临川先生文集》

  材料三 (王安石)不忍贫而深疾富民,志欲破富民以惠贫民。……及其得志,专以此为事,设青苗法,以夺富民之利。民无贫富,两税之外,皆重出息十二,吏缘为奸,至倍息,公私皆病矣。 ——苏辙《栾城三集》

  材料四 (司马光)请更张新法,曰:“……王安石不达政体,专用私见,变乱旧章,误先帝任使,遂至民多失业,闾里怨嗟。……敛免役钱,宽富而困贫,以养浮浪之人,使农民失业,穷愁无告。” ——《续资治通鉴长编》

  请回答:

  (1)北宋“积贫”的原因,除材料一中涉及的以外,还有重要一项是什么?(1分)

  (2)王安石变法针对“积贫”采取的措施,除材料二中提及的以外,还有哪“两事”?依据材料二,概括王安石变法取得的成效。(4分)

  (3)依据材料三、材料四,指出王安石“新法”遭到废除的原因。(2分)

  (4)有关王安石变法的评价,目前史学界主要有两种意见。一是肯定说,认为王安石变法一定程度上扭转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一是否定说,认为王安石变法是一场脱离实际的变法运动。请选择其中一种意见,发表评述。(3分)

  20.(2009年江苏历史25题A部分)

  A【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0分) .

  北宋年间,面对严峻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以王安石为首的有识之士在范仲淹“精贡举”的基础上,为实现富国强兵的目的,就如何选拔、培养国家急需人才,展开了激烈的争论。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范仲淹)国家专以词赋取进士,……求有才有识者,十无一二。况天下危困乏人如此,固当教以经济之业,取以经济之才,庶可救其不逮。

  ——『南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百四十三

  材料二 (苏轼)自唐至今,以诗赋为名臣不可胜数,何负于天下,而必欲废之?

  (王安石)今人材乏少,且其学术不一,……朝廷欲有所为,异论纷然,莫肯承听,此盖朝廷不能一道德故也。故一道德,则修学校,欲修学校,则贡举法不可不变。……今以少壮时正当讲求天下正理,乃闭门学作诗赋,及其入官,世事皆所不习,此乃科法败坏人才。

  (司马光)神宗罢赋、诗及诸科,专用经、义、论、策,此乃复先王令典,百世不易之法。但安石以一家私学,欲盖掩先儒,令天下学官讲解。及科场程式,同己者取,异己者黜。

  ——[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三十一

  谙回答: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范仲淹、苏轼、王安石、司马光对科举考试内容分别提出了怎样的主张?(4分)

  (2)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二中司马光所说“以一家私学,欲盖掩先儒”指的是什么?它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4分)

  (3)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王安石兴学校、变科举的主要目的是什么?(2分)

  21.(2009年福建文综41题A题)(15分)

  A.【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若夫美、法民政,英、德宪法,地远俗殊,变久迹绝,臣故请皇上以俄大彼得之心为法,以日本明治之政为政法也。然求其时地不远,教俗略同,成效已彰,推移即是,若明书佳画,墨迹尚存,而易于临摹,如宫室衣裳,裁量恰符,而立可铺设,则莫如取鉴于日本之维新矣。

  ……考其维新之始,百度甚多,惟要义有三:一曰大誓群臣议定国是,二曰立对策所以征贤才,三曰开制度局而定宪法。……日本之强,效原于此。

  ——康有为《应诏统筹全局折》

  材料二 在制定宪法的过程中发挥了很大作用的并上毅说,英国的政治制度符合英国的需要,普鲁士的政治制度却比较接近日本的国情,……日本在制宪工作中定下了基调是:“按普鲁士方式组成一个不想国会负责的内阁。”

  ——摘编自钱乘旦《论明治维新的失误》

  请回答:

  (1)据材料一说明康有为建议光绪帝“取鉴于日本之维新”的理由(不得照抄原文),指出这份奏折在戊戌变法中的地位。(8分)

  (2)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指出康有为主张效法日本“开制度局而定宪法”的实质及其局限性。(7分)

  高考题例答案及解析:

  01.D 只有D项符合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

  02.C 熟悉明治维新的相关内容。

  03.B A、C两为“自强”的军事工业,D项为为戊戌变法法令中的内容。

  04.C 从题中强调“诵经史、明大义”,认为“机警多智”不利于国进行判断。

  05.D ③项不属于王安石变法的理财措施。

  06.D 王安石变法中“买贱卖贵”的法令只能是市易法。

  07.B 洋务运动中“官督商办”的只能是民用企业。

  08.D 熟悉早期维新派在经济、文化和政治上的主张,可以准确判断。

  09.B 1978年以后中国中小城市数量增长迅速,得益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

  10.A B项错在“唯一形式”,C项错在“土地私有化”,D项错在“政权组织形式”。

  11.A B、D两项表述对俄日两国都不适合,C项不适合俄国。

  12.D “少支出少收税”应该是应对197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措施。

  13.C 从同文馆的开设科目及创办时代分析。

  14.C 从康有为维新变法思想的特点角度分析。

  15.C 从题中所述西方文化和日本传统文化共存的状态得出结论。

  16.C 结合时间及清政府的“变”与“不变”内容结合思考。

  17.B 识记罗斯福新政在社会福利方面的措施及作用。

  18.C 思考勃列日涅夫“表面改革”而“不根本改革”的含义。

  19.答案要点及解析:

  (1)(从北宋财政负担重的原因去思考)重要一项:冗官。(1分)

  (2)(识记王安石变法的理财措施)两事: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从“农时不夺”、“国用饶”等关键词思考)成效:农民得以安心生产(保证生产时间);政府财政收入大为增加。

  (3)(联系课本,结合材料观点进行分析)主要原因:损害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引起他们的反对。其他原因:新法在执行中存在危害百姓的现象;变祖宗之法,遭到保守派阻挠。

  (4)(肯定、否定均可,但评述一定要能明确支持结论)持肯定意见:王安石变法增加了国家收入,减轻了农民负担,对于改变北宋“积贫”状况起到一定作用。持否定意见:王安石变法既损害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也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百姓的利益,其变法的理念与措施脱离了当时实际。

  20.答案要点及解析:

  (1)(从材料中寻找、总结关键词句)范仲淹:主张考经邦济国之术;苏轼:主张考诗赋;王安石:主张考经义(时务策);司马光:主张考经义,论、策。

  (2)(结合所学王安石变法在教育方面的措施,指出司马光相反主张的影响)统一编纂以儒家经典为内容的教科书(主持编纂《三经新义》作为统一的教科书和考试依据)。影响:禁锢了思想自由;进一步强化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3)(从思想文化对变法的影响角度看教育改革的目的)统一思想;为改革培养人才。

  21.答案要点及解析:

  (1)(从地理位置与文化习俗角度看向日本学习的理由,识记《应诏统筹全局折》的地位)理由:欧美各国距中国较远,习俗与中国不同,变革的时间相隔太久,不易效仿;日本距中国较近,文化习俗相似,维新时间较近,成效显著,便于直接效法。地位:成为维新派的施政纲领。

  (2)(从制度角度看实质,结合中国国情及日本明治维新的局限性看康有为主张的局限性)实质:变革政治体制,建立君主立宪制。局限性:该主张不适合当时中国的国情;所效法日本政治体制带有浓厚的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色彩。

  五.新题预测

  01.商鞅变法功不可没,但他本人却被贵族诬告谋反,惨遭杀害。在商鞅变法的措施中,直接损害贵族利益的是 D

  A.重农抑商 B.统一度量衡 C.迁都咸阳 D.按军功授爵

  02.王安石变法较稍前的“庆历新政”成就显著,主要原因是 A

  A.变法的切入点不同 B.得到了皇帝的鼎力支持

  

2010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古今中外改革专题

  C.反对派势力相对较弱 D.用人得当,法令推行顺利

  03.“举天下之役人人用募,释天下之农,归于畎亩。”说明王安石实行募役法的主要用意是 C

  A.打击限制大地主大贵族

  B.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C.保证农民生产时间

  D.减轻农民差役负担

  04.右侧是份售书广告,其中有可能在洋务运动中成为畅销书的是 C

  A.①⑤ B.②④

  C.②⑤ D.①③

  05.郑观应《盛世危言》载:“昔同治初年,德相俾斯麦语人曰:“三十年后,日本其兴,中国其弱乎?日人之游欧洲者,讨论学业讲学管制,归而行之。中人之游欧洲者,询问船炮之利,某厂价格之廉,购而用之。”强弱之源,其在此乎?呜呼,今虽不幸而言中矣。”该材料主要说明的是 D

  A.中日两国近代化进程基本上同时启动 B.俾斯麦的话具有预见性

  C.日本明治维新取得了成功 D.制度变革在近代化进程中起决定作用

  06.20世纪80年代,我国在改革的实践中农民“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这条道路是 C

  A.发展高产、高效、优质农业 B.建立土地承包关系

  C.大力发展乡镇企业 D.实施大公司大集团战略

  

2010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古今中外改革专题

  07.读“全国农民家庭人均纯收入抽样统计曲线图”,从图上看出,全国农民家庭人均纯收入(抽样份数:18529户)从l978年到1982年呈现上升趋势,出现这种趋势的主要原因是 A

  ①农村逐步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②农业生产向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发展

  ③走农业合作化道路

  ④实行政企分开的政策

  A.①②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08.2007年8月发生在美国的次信贷危机犹如风暴席卷美国、欧盟和日本等世界主要金融市场。全球知名投资家乔治•索罗斯(George Soros)指出,经过几十年的过度消费后,美国经济处于“非常严重的经济调整边缘”。日前他在接受奥地利日报采访时指出,全球正面临二战以来最严重的金融危机。这使很多人想起了70多年前的“大萧条”。为了克服危机,罗斯福新政中促进美国产品出口的措施是 A

  A.实行美元贬值 B.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

  C.调整信贷利率 D.推行“以工代赈”

  09.斯塔里夫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苏联的)五年计划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尤其是因为同一时期西方经济的崩溃。……因此,原先的怀疑态度转变为真正的兴趣,有时转变为模仿。”当时的“模仿”主要是指 A

  A.罗斯福新政的实施 B.人民资本主义的推行

  C.社会福利制度的建立 D.中国的计划经济体制改革

  10.《史记•商君列传》载:“商鞅集小(都)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为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平斗桶权衡丈尺……居五年,秦人富强。”该材料涉及到商鞅改革的措施C

  ①废井田 ②奖励耕织 ③废分封,行县制 ④统一度量衡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11.司马光说:“介甫(王安石)文章节义,过人处甚多。但性不晓事.而喜遂非。至忠直疏远,谗佞辐辏”。司马光所说的“谗佞”是指 B

  A.政府中的贪官污吏 B.拥护王安石变法的人

  C.反对王安石变法的人 D.变法中得益的农民

  12.张之洞说:“臣愚以为华民所需外洋之物,必悉行仿造,虽不尽断来源,亦可渐开风气。”这表明他主张 C

  A.仿效西方政治制度 B.兴办近代军事工业

  C.创办近代民用工业 D.学习西方自然科学

  13.历史学家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一书中指出:“尽管康有为为中国社会选择了变法维新之路,但当时的中国社会并没有选择康有为。康有为……没有与之相应的物质力量。”作者认为戊戌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是 D

  A.戊戌变法不符合当时的时代潮流 B.维新派没有掌握自己的武装

  C.康有为缺乏实施维新的必要资金 D.民族资本主义仅有初步发展

  14.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经济体制改革拉开序幕,其中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共同之处是 D

  A.废除人民公社的体制,扩大自主权

  B.把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

  C.改革分配中的平均主义和经营管理上的过于集中和单一方式

  D.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环节

  15.列宁在评论1861年改革时说过;“农民获得‘自由’的时候,已经被剥夺得一干二净”。后来又高度评价道:“1861年2月19日标志着从农奴时代中成长起来的新的资产阶级的俄国的开端”。对这两种评价的正确理解是 A

  A.对立统一 B.失之偏颇 C.相互矛盾 D.继承和发展

  16.《道德经》讲:“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诚信”有利于人格的塑造,也是现代经济正常运行的主要保障。罗斯福新政的措施中,具有诚信机制作用的是 B

  A.调节工业生产,避免盲目竞争 B.整顿银行,建立联邦储蓄保险公司

  C.兴办公共工程,扩大经济需求 D.实行美元贬值,刺激出口

  17.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56年,亚历山大二世向莫斯科贵族发表演说,他说:“到处在谣传,我要给农民自由,这是不公正的,……但是,遗憾的是,农民和他们的地主之间存在着敌对情绪,并因此发生了许多不服地主管束的事情。……因而,从上面解决要比从下面解决好得多。”

  ——摘自孙成木《俄国通史简编》

  材料二 1868年4月的一天,天皇率领群臣宣读誓词:“广兴会议,万机决于公论;上下一心,大展经论;官武一体以至庶民,各遂其志,务必人心不倦;破历来之陋习,基于天地之公道;求知识于世界,大力振兴皇基。”这就是日本历史上著名的“五条誓文”。

  ——摘自人教版历史选修Ⅰ

  材料三 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上谕,上谕说:“数年以来,中外臣工讲求时务,多主变法自强。……惟是风气尚未大开,论说莫衷一是,或托于老成忧国,以为旧章必应墨守,新法必当摈除,从喙哓哓,空言无补。……嗣后中外大小诸臣,自王公以及土庶。各宜努力向上,发愤为雄,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教空疏迂谬之弊”。以皇帝名义“诏定国是”,其目的是“以变法为号令之宗旨,以西学为民之讲求,著为国是,以定众向。然后变法之事乃决。人心乃一,趋向乃定。”

  ——摘自梁启超《戊戌政变记》

  请回答:

  (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三则材料所反映的三国解决社会危机的角度(或者侧重点)有何不同?(3分)

  (2)三则材料中的三位君主都参与了改革,分别指出他们在改革中的作用。(3分)

  (3)材料三改革与材料一、二在核心主张、局限性、改革方式上的相同之处是什么?(3分)

  (4)三国改革出现了不同的结果;俄日崛起,中国改革失败。请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改革的因素主要有哪些?(3分)

  答案要点:

  (1)俄国侧重解决内部危机,废除农奴制度。(1分)日本则侧重向西方学习,引进西方文明来改造日本社会。(1分)中国通过变法,实现富国强兵,摆脱民族危机的命运。(1分)

  (2)俄国:亚历山大二世是这次改革的领导者,通过自上而下的方式解放农奴;(1分)日本:天皇是改革的主导者,拥有实权,积极推进明治维新的开展;(1分)中国:光绪帝同情变法,作出改革举动,但由于实权掌握到慈禧太后手中,导致变法失败。(1分)

  (3)核心主张:发展资本主义(1分);局限性:带有浓厚的封建残余(1分);改革方式: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1分)。

  (4)它是否顺应历史发展趋势;改革派与保守派力量对比;改革者的策略、方针是否得当;统治者的态度等。(答对任3点给3分)

  18.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问题:

  材料一 1929 年10月,一场破坏力极大的经济危机首先在美国爆发,并迅速波及所有资本主义国家,形成前所未有的世界经济危机。经济危机导致资本主义各国生产大幅下降, 失业人口剧增,各种矛盾激化,社会动荡,资本主义制度遭受了沉重的打击。

  一一高中历史人民版教材

  材料二 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爆发后,资本主义国家各自寻求解困之道 。其中,美国的罗斯福新政“调整了19世纪以来的自由主义经济政治,尝试发挥国家在经济与社会中的调整作用。”与此同时,意、日、德、三国先后建立了法西斯体制,走上了对内独裁与对外扩张之路。人类社会面临战争威胁。 一一高中历史华东师大版教材

  材料三 2008 年 9 月 14 日,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前主席格林斯潘说,美国正陷于“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之中。这场危机引发经济衰退的可能性正在增大。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中国经济在过去连续5年两位数的增长之后,正以高于预期的速度降温。银行倒闭、股市暴跌、油价跳水、流动性短缺……金融危机下各自“噩耗”纷至沓来 ,让人们感到有些措手不及。在危机日益严峻的形势下,各国开始认识到,各国应当寻求更为有效的全球策略来应对这场金融危机,通过各种平台,加强磋商与沟通。

  一一据人民网相关信息整理

  请回答:

  (1)1929年经济大危机有很强的破坏力,它导致了哪些矛盾的激化 ?(3分)

  (2)据材料一、三,两次危机都具有较大的破坏力,此外,它们还有什么相同特征?这种特征形成的最主要原因是什么?(2分)

  (3)据材料二、三,面对两次经济危机,世界各国应对的措施有何明显的不同?试分析当前世界各国应对措施产生的社会根源。(4分)

  (4)请结合对材料二的理解和对当前经济危机的认识,你认为我国政府在“寻求更为有效的全球策略”的基础上,对内还应该采取哪些措施来减轻危机的危害 。(3分)

  答案要点:

  (1)资本主义国家内部的阶级矛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资本主义国家与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矛盾。(3分)

  (2) 由一国波及到多国;引发世界性经济危机。世界市场形成 。(2分)

  (3)20 世纪 30 年代,世界各国着力于寻求各自的出路;当前世界各国寻求全球合作来应对危机。(2分) 原因:国际贸易日趋制度化、规范化;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使各国相互依存程度增强。(2分)

  (4)加强对金融市场的监管和引导;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宏观管理和指导 ;采取得力措施拉动内需。(3分,言之有理即可酌情给分)

上一页  1 2 3 
  相关推荐:高考解题能力大突破:历史比较类问答题模板
       高考解题能力大突破:历史审题思路与答题法
       历年高考各学科常考基础题大全(历史卷)
文章搜索
万题库小程序
万题库小程序
·章节视频 ·章节练习
·免费真题 ·模考试题
微信扫码,立即获取!
扫码免费使用
国家 北京 天津 上海 重庆
河北 山西 辽宁 吉林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宁夏 青海 新疆
黑龙江 内蒙古 更多
高考栏目导航
版权声明:如果高考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800@exam8.com,我们将会及时处理。如转载本高考网内容,请注明出处。
免费复习资料
最新高考资讯
文章责编:宋晓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