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命题
统一命题
单独报考
您现在的位置: 考试吧 > 2022高考 > 高考历史 > 高考历史辅导 > 正文

2010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古今中外工商业政策专题

来源:考试吧(Exam8.com) 2010-2-2 14:29:22 要考试,上考试吧! 万题库
历史学科考查对基本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考查学科素养和学习潜力;注重考查在科学历史观指导下运用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古今中外工商业政策专题

  注:囊括大纲版和新课标版。知识归纳全面、规律小结简炼、热点冷点实用、高考题例映证、新题预测演练。

  一.知识归纳

  (一)中国古代史:

  1.大纲版:

  (1)先秦:青铜铸造是商和西周手工业的主要部门,夏朝青铜器目前发现尚少,商朝青铜产品主要供国王和贵族使用,西周青铜产品趋向生活化。商朝重视商业和交通运动业,以贝作为货币,商朝都城已成为繁荣的商业都市。商周时,道路沿途设有旅舍,并建立了邮驿传递制度。战国时期的手工业工艺专著《考工记》,记述了齐国官营手工业各工种的设计规范和制造工艺。春秋战国时期,商业发达,各地土特产品互相交流。在中原市场上可买到南方的象牙、北方的马匹、东方的鱼盐和西方的皮革。许多政治中心(如临淄、邯郸、郢等)也成为繁华的商业中心,聚集中许多人口。出现了许多有名的大商人(如范蠡、吕不韦)。 关键词(产品、市场、人口、商人)。

  (2)秦汉(不作高考要求):汉武帝时,铸造五铢钱,作为通行全国的法定货币。盐铁官营,由国家垄断经营盐铁的生产和销售。平抑物价、征收工商业者的营业税和财产税。西汉的长安、临淄等地拥有全国最重要的官营纺织业。汉光武帝将越布列为贡品。商业通道四通八达;城市设有专供贸易的“市”;同少数民族的贸易频繁;以黄金和铜钱为主币;出现了五大名都(洛阳、成都、邯郸、临淄、宛)。 关键词(交通、市场、民族、货币、都市)。

  (3)魏晋南北朝:曹魏在纺织业中心襄邑、洛阳等地设有专门的织造机构。不少城市遭到破坏,商业一度萎缩,商品经济发展缓慢;由于社会秩序稳定程度的差异(南方相对稳定),南方商品经济与北方相比,相对比较活跃。 关键词(总体缓慢、南方活跃)。

  (4)隋唐:国内陆路和水路交通方便;隋用五铢钱;唐高祖以后用“开元通宝”铜钱;政府设官员管理市场物价、税收等;市中有邸店和柜坊(柜坊是我国最早的银行雏形);当时店铺营业面积和买卖时间有限制;唐后期,出现了夜市、草市等;胡商(外商)遍布各大都会;当时黄河流域的商业大都会是长安和洛阳;长安城里坊(住宅区)、市(商业区)分开;武则天时,在洛阳引漕渠开新潭,船可进入市内;长江流域以扬州、成都为商业中心(扬州是唐后期全国最繁华的工商业城市)。 关键词(交通、货币、官员、市场、商人、都会)。

  (5)宋元王安石变法:市易务——管理市场物价、税收等。总体情况(不作高考要求):大城市商业活动已突破坊、市界限,营业时间不受限制;市内有娱乐场所“瓦子”;保护和垄断本行业商业利益的行会组织进一步发展;北宋时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金代后期,银币已成为流通货币;元朝时,大都是国际性商业大都会,杭州时南方最大的商业和手工业中心;宋元时,泉州是当时世界最大的国际贸易港;元朝在各港口设市舶司;辽、金与高丽通过使节贸易保持经济上的联系,并在边境上设置榷场。 关键词(机构、活动、货币、都会)。

  (6)明清:封建国家设立众多关卡,对商品征收重税,并严格限制手工业生产规模;清政府实行闭关政策,禁止或限制海外贸易。国内市场扩大,大量农产品和手工业品投放市场;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北京和南京是全国性商贸城市;全国还出现了几十座较大的商贸城市;商品经济向农村延伸,江浙地区工商业市镇蓬勃兴起。 关键词(市场、产品、交通、城市、农村)。

  2.新课标版:

  (1)“重农抑商”:商周时期,国家曾采取鼓励政策,支持商业的发展。后来,社会上出现了严重的商业与农业争夺劳动力、影响农业生产甚至危及封建政权统治等问题。战国时期,为了禁止农民弃农经商,商鞅变法首倡“重农抑商”,国家鼓励男耕女织的农业生产,限制工商业的发展。此后的封建统治者大继承重农抑商政策,保护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确保赋役征派和地租征收,巩固封建统治。西汉初年,经济凋敝,富商大贾乘机囤积居奇,操纵物价;汉武帝推行了一系列经济政策:货币官铸、盐铁酒专卖、官营贩运、物价管理、向工商业者加重征税等,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富商大贾的势力。明清时期,工商业空前兴盛,但封建政府依然固守重农抑商政策。明清两代继续实行专卖制度,垄断盐、茶等重要商品的经营,对民营商业不断加税,破坏了工商业的正当经营,影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2)“海禁”与“闭关锁国”:明朝初期,东南沿海倭患日益猖獗。明太祖担心流亡海上的敌对势力勾结倭寇,下令实行“海禁”,规定人民不得擅自出海与外国互市,对外贸易只能在官方主持下进行。清初,政府厉行海禁,禁止官民私自出海,又将沿海居民内迁数十里,不许人民片板下海,实行“闭关锁国”政策。明清统治者虽曾开放海禁,但基本上实行闭关政策,正常的海外贸易,一度陷于停顿。清朝长期实行的闭关锁国政策,不仅妨碍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滋长,而且使中国与世界隔绝,中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3)中国古代重要改革所涉及的工商业政策

  商鞅变法:重农抑商奠定了中国此后一千多年对商业发展抑制的总体趋势,成为以后商品经济发展的阻力。统一度量衡,为人们从事经济文化交流活动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对秦国经济的发展和巩固中央集权制度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王安石变法:市易法和均输法针对大商人垄断市场的社会现象。

  (二)中国近现代史:

  1.大纲版:

  (1)半殖半封开始时期:中英《南京条约》规定了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关税税率,中国须同英国商定。《南京条约》附件规定了“片面最惠国待遇”。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中国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逐渐把中国市场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中国自然经济开始逐渐解体。

  太平天国曾经禁止商品贸易,后来又恢复贸易。《资政新篇》主张发展工商业,奖励技术发明,兴办保险事业等。

  (2)半殖半封建形成时期:中国近代最早的近代企业是外商企业;洋务派军工和民用工业是中国人较早开办的近代企业,其中民用工业的资金来源来自官府和民间,采用“官督商办”和“官商合办”等经营形式;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资本主义工业在上海、广东、天津等沿海地区兴起(外因是外国资本主义侵略扩大了商品市场和劳动力市场、外商企业的刺激;内因是中国封建社会内部资本主义萌芽、洋务运动的诱导)。19世纪末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外因是帝国主义侵略加深促进了自然经济解体;内因是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成为资产阶级改良运动(戊戌变法)的经济基础。

  (3)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20世纪初比较迅速发展,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辛亥革命)提供了物质基础(略,不作高考要求)。

  (4)北洋军阀统治时期:一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短暂春天)(内因:辛亥革命推翻君主专制、群众斗争有力推动;外因: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最快行业:纺织业和面粉业;半殖半封特征(①结构不合理,轻工发展重工弱;②与外国资本比,力量弱;③与封建经济比,居劣势);使无产阶级壮大,为旧向新转化和中共成立,提供了阶级基础(成为新文化运动的经济背景和五四运动的阶级基础)。

  (5)国民政府统治期:国民政府统治时期,尤其是抗战时期,日本在沦陷区控制工矿交通运输业,国民政府实行统制经济政策,官僚资本急剧膨胀,民族资本主义受摧残。

  (6)过渡时期:建国初,对私营工商业进行合理调整,主要调整公私关系和劳资关系,使他们在国营经济领导下,为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做出贡献;1953—1956年底,国家对资本家的生产资料实行赎买政策(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单一公有制(全民或集体所有制)。

  (7)改革开放后有较大发展:在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中,形成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的体制,管理上以市场调控、间接管理为主,鼓励民营经济(民营经济不等于私营经济)的发展。

  2.新课标版:

  (1)中国近代的工商业政策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情况

  ①初步发展:甲午战争后,列强争相向中国输出资本,进一步瓦解中国的自然经济。清政府为扩大税源,解决财政危机,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到19世纪末,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这一时期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不仅表现为商办企业数量的增加和规模的扩大,还表现出由沿海向内地的扩展。

  ②短暂的春天: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统治,建立中华民国,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奖励发展实业,激发了民族资产阶级投资近代企业的热情。中华民国工业建设会、中华实业团等各种实业团体纷纷涌现。海外华侨也竞相投资国内工商业。那时,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此起彼伏,有力地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客观上为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有的外部条件。这些因素使中国民族工业获得一个迅速发展的短暂春天。其中,面粉业和纺织业发展最快。但一战结束后,欧洲列强卷土重来,整个中国民族工业又迅速萧条。

  ③曲折的发展: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鼓励发展工业、农业和交通运输业。1927年—1936年,民族工业得到较快发展。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国民族企业遭受空前残酷的打击。在沦陷区,来不及内迁的民族企业,或被日军所毁,或被日军吞并。在华北,日本采取“军管理”办法,将中国民族企业整个吞并。在国统区,国民政府实行战时体制,强化对经济的全面控制,国民党官僚阶层趁机控制经济命脉,压榨民族企业,从而使官僚资本迅速膨胀,民族资本日益萎缩。抗战胜利后,蒋介石为取得美国援助发动内战,大肆出卖国家主权。国民政府与美国签订《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美国取得了在华的政治、经济等特权。美国商品大量涌入中国市场,排挤国货。官僚资本也进行经济垄断,挤压民族企业。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受到内外双重打击。国民政府还不断增加苛捐杂税,并滥发纸币,导致通货急剧膨胀,造成原料昂贵而产品滞销,民族工业陷入绝境。

  (2)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的工商业政策

  1953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在其实行期间,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先后建成投产。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根据第一个五年计划,在发展重工业的同时,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到1956年底,改造基本完成,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1956年,中共八大在北京召开。大会提出,党和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把我国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会后,全国掀起“大跃进”的高潮。“大跃进”片面要求大办工业、大办农业。工业各生产部门制订出几年内赶超英美的高指标。1959—1961年,我国出现了建国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困难。面对严重的经济困难,中央开始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

  (3)改革开放以来的工商业政策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成功,促进了城市的改革,1984年以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把企业搞活。在管理体制上,实行政企分开,简政放权,使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社会主义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在所有制上,变单一的公有制经济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在分配上,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1992年,邓小平的“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成为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新阶段的标志。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确立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1997年,中共十五大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到21世纪初,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基本建立。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先在深圳、珠海两地试办“出口特区”。1980年,国家正式将“出口特区”定名为“经济特区”。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和海南岛,已经成为我国的经济特区。特区建设以吸收和利用外资为主,实行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导的多元化经济所有制形式,经济活动以市场调节为主,对外商投资给予优惠和方便。特区在发展外向型经济方面,成为全国排头兵。1984年,国家决定开放14个沿海开放城市,扩大这些城市对外开展经济活动的权限,对来投资办厂的外商给予政策上的优惠,以加快利用外资、引进技术的步伐。1985年以后,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地区又相继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到1992年,沿海经济开放区已从南到北连成片,形成沿海经济开放地带。此外,中国政府还在沿海和其他地区的开放城市中,划出一定区域建立经济技术开发区,以引进外资,生产高新技术产品或加工出口产品。这些开发区通常具有知识密集的特点。1990年,中央决定以浦东的开发开放为龙头,进一步开放长江沿岸城市,尽快把上海建成为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带动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经济的新飞跃。浦东开发成为20世纪90年代初国家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步骤。浦东新区已成为上海新兴高科技产业和现代工业基地,成为上海新的经济增长点,也成为中国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

  (4)中国近代史上重要改革所涉及的工商业政策

  戊戌变法:中央设立矿务铁路总局、农工商总局,奖励农工商业的发展;举办商会、农会等民间团体;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决算;取消旗人由国家供养的特权,令其自谋生计——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三)世界近现代史:

  1.大纲版:

  (1)资本主义经济思想

  ①重商主义:鼓励出口,限制进口,以金银充足作为国家富强的标志。

  ②自由主义:第一次工业革命后,亚当•斯密主张自由经营、自由竞争和自由贸易。

  ③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凯恩斯主义):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明显加强国家对经济活动的干预,本质上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2)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

  ①美国:

  独立战争前,北美殖民地北方资本主义工商业发达,中部盛产小麦,南部是种植园经济,资产阶级和种植园主联合领导了北美独立战争,独立战争扫除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外部障碍——殖民统治。

  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美国人发明了汽船、拖拉机、轧棉机、缝纫机等机器,推广了机器零部件的标准化生产,工业革命在美国迅速扩展,其原因:一是资源丰富,市场广阔;二是外国移民带来大量劳动力与先进技术;三是国际环境优越,少受战争之害;四是没有封建传统束缚。

  美国内战前,西进运动促进了美国西部开发,有利于美国经济发展。北方资本主义工商业和南方种植园经济本质上都是资本主义经济,但双方在在出口、进口、关税、西部土地开发等方面都有矛盾,但矛盾的焦点是奴隶制的存废问题。内战期间的《宅地法》促进了美国西部开发。内战扫除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内部障碍——黑奴制度。

  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美国人发明了电灯、电影放映机、电车、电话、飞机等,出现了垄断组织“托拉斯”。美国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工业产量世界第一,成为重工业为主导的工业国家。其原因:一是美国幅员辽阔,环境优越资源丰;二是西部领土开发,原料丰富市场大;三是欧亚移民带来充足劳动力、技术和经验;四是内战后政治稳定;五是大量欧洲资本涌入。

  由于资本主义制度基本矛盾仍然存在,分期付款、银行信贷和股票投机等增加了金融市场的不稳定性,1929—1933年经济危机范围特别广、持续时间特别长、破坏性特别大。为了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罗斯福“新政”的通过国家全面加强对经济的干预,在金融、工业、农业和福利等方面进行改革,其实质是资本主义的政策调整。新政促进了生产力恢复,遏制了法西斯势力,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

  二战结束后二十年,美国大力开拓世界市场,应用第三次科技革命成果,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管理,美国工业生产独战鳌头。70年代以后,美国经济出现衰退,经济霸主地位动摇,原因:一是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二是1973年经济危机的冲击。危机结束后,进入“滞胀”阶段(生产停滞和通货膨胀并存)。80年代通过降税、减支、少干预,美国经济开始复苏,但财政赤字急剧上升。90年代经过改革,呈现繁荣景象,高科技产业成为主导产业。

  ②德国:

  德意志统一前,随着工业革命展开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对统一的国内市场和强大的国家的需要日益迫切。而普鲁士拥有德意志最发达的工业区(鲁尔、萨尔、西里西亚等),重工业生产占德意志一半以上,经济发达实力强。德意志统一为德国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铺平了道路。

  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德国人发明了发电机、汽油内燃机、柴油内燃机、汽车等,推动了电力的普及、石油开采业的发展和石油化工工业的产生。

  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工业实力仅次于美国,其原因有:国家统一市场统一;法国赔款资金充足;法国割地资源丰富;后起国家易用新技术。

  希特勒上台后,实行国民经济军事化,经济运转以满足对外扩张需要为目的。

  二战后,联邦德国成为西欧最强的经济大国。原因有:消除法西斯,社会稳定;实行非军事化,全力建设;马歇尔计划大量援助;保留雄厚工业基础;宏观管理市场运转;注重发展科技教育。

  ③日本:

  明治维新前,封建领主经济开始瓦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逐渐形成并得到发展;西方列强侵入,日本成为列强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黄金大量外流,物价暴涨。

  明治维新时,大力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废除关卡和行会,修铁路,办邮局,扶植私人企业,发展对外贸易等。

  20世纪初,日本工业革命基本完成,日本垄断组织在政府的保护下产生(特点)。但由于日本国内市场小、资金不足、农业落后等,日本较多地依靠军事手段来取得原料和市场。因此,垄断集团和军阀集团勾结,使日本成为“带军事封建性帝国主义”。

  二战后,日本经济恢复发展快,1955年以后进入快速发展时期,60年代末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第二号经济大国,1987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居资本主义大国之首。其原因有:进行广泛的社会改革,消除生产关系中的封建落后因素;冷战期间美国扶植日本对付中国、苏联;实行非军事化,全力建设;制定外向型战略,引进先进科技;积极发展教育,培养人才;朝战和越战美军订货,刺激发展。

  ④英国:

  新航路开辟后,欧洲商路和贸易中心由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的葡、西、尼、英等国。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前,手工工场、海外贸易和圈地运动是英国经济的三大杠杆。都铎王朝的统治政策客观上有利于英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而斯图亚等王朝专制统治却阻碍了发展。英国内战结束后,克伦威尔鼓励工商业发展。

  工业革命前,英国已经具备了政治前提、资金、技术、劳动力等条件,有满足日益扩大的国内外市场的迫切需要。工业革命中,棉纺织业的进步(珍妮纺纱机、骡机、水力织布机)与动力机器的更新(改新蒸汽机)和交通运输方面的发明(火车机车)相得益彰,工厂成为新的生产组织形式。工业革命在生产力、生产关系、社会生活和国际关系等方面有着深远影响。最先完成工业革命的英国在19世纪中期成为“世界工场”,成为经济霸主和殖民强国。

  向帝国主义过渡时,英国资本输出世界第一,但失去了在世界工业中的垄断地位,原因:一是殖民地广阔利润巨大;二是宁愿输出资本不愿技术革新。被称为“殖民帝国主义”。

  ⑤法国:

  大革命前,法国资本主义工商业有一定程度发展,但受封建专制制度严重阻碍。围绕征税问题,三级会议召开,成为大革命的导火线。

  拿破仑第一帝国进行了财政改革,创办法兰西银行,鼓励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

  工业革命在法国发展缓慢,原因:中小企业大量存在(技术推广难);小农经济长期大量存在(工业劳动力缺);高利贷资本发达(工业资本缺);社会长期动荡(大革命前后)。

  巴黎公社革命时,经济方面:没收逃亡资本家的工厂,交给工人合作社管理,监督铁路运输和军需生产;规定公社职员的最高薪金不得超过年薪6000法郎。

  向帝国主义过渡时,法国工业发展降到世界第四位,原因:农民贫困农业落后市场狭窄(市场);小企业大量存在限制新技术采用(技术);普法战争后割地赔款妨碍发展(资源);对外信贷超过对内生产投资(资金)。被称为“高利贷帝国主义”。

  ⑥亚洲经济的发展:东亚和东南亚经济的发展相似措施:政治上:召开“亚非会议”,遵循和平共处原则;建立东盟并继续扩大。经济上:加入亚太经济组织(APEC);“一抓二调三参”(抓住发展机遇;调整经济战略;参与国际竞争)。新加坡发展措施:调整发展战略;发展科技教育;稳定社会秩序。韩国发展措施:确定五年计划,引进外资技术,不断调整战略,鼓励出口贸易。泰国、马来西亚发展措施:加强邻国合作,引进外资技术,利用本国劳力,调整经济结构,促进对外贸易。印度经济的发展模式:混合经济(国营经济和私营经济共同发展),这里“国营”是资本主义政府投资的经济形式,主要集中在重工业、基础设施、金融等部门;这里“私营”是资本主义私人投资的经济形式,主要集中在农业、轻工业、服务业等部门。西亚国家的经济发展措施:“一提两改”(提高石油价格;改变单一结构;改善农业环境)。

1 2 3 下一页
  相关推荐:高考解题能力大突破:历史比较类问答题模板
       高考解题能力大突破:历史审题思路与答题法
       历年高考各学科常考基础题大全(历史卷)
文章搜索
万题库小程序
万题库小程序
·章节视频 ·章节练习
·免费真题 ·模考试题
微信扫码,立即获取!
扫码免费使用
国家 北京 天津 上海 重庆
河北 山西 辽宁 吉林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宁夏 青海 新疆
黑龙江 内蒙古 更多
高考栏目导航
版权声明:如果高考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800@exam8.com,我们将会及时处理。如转载本高考网内容,请注明出处。
免费复习资料
最新高考资讯
文章责编:宋晓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