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命题
统一命题
单独报考
您现在的位置: 考试吧 > 2022高考 > 高考历史 > 高考历史辅导 > 正文

2010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古今中外社会生活的变迁

来源:考试吧(Exam8.com) 2010-2-2 14:43:48 要考试,上考试吧! 万题库
历史学科考查对基本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考查学科素养和学习潜力;注重考查在科学历史观指导下运用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高考题例答案及解析:

  01.C 从唐政府的商业活动的限制性规定出发思考。

  02.D 从诗中对清末报纸社会作用的评述思考。

  03.B 从西餐传入中国的源于通商口岸的开放思考。

  04.D ABC三项均有表述失误之处,结合二战后电子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变化思考。

  05.B 新物种的引进源于对外开放或对外经济文化交流。

  06.C 服饰及生活习惯的西洋化实际上是一种崇洋现象。

  07.C 重要政治人物率先改变生活习惯实际上是为了推动某项社会习俗的进步。

  08.D 理解四个选项的含义,按照“服饰装饰功能”标准去选择。

  09.A 结合题中时间及材料所述观点思考。

  10.B 慈禧太后这种出行方式本质上是封建等级制度的反映。

  11.D 从公历(“新历”)1月1日被称为“元旦”(中国传统节日)可得出结论。

  12.C ②项始于三国时期;③项胡瓜、胡桃始于西汉,甘薯是明代从国外传入。

  13.D 题中文字“庖厨”和图画都与饮食有关。

  14.B ②错在“不同宗族”,④错在“江南水乡”。

  15.C 日本本土文化如和服、茶室、歌舞伎等;西方文化如西服、咖啡、西洋歌剧等。

  16.A 理解“乘客不分男女座,可怜坐下挤非常”的含义。

  17.B 只有B项剪掉辫子才有反清革命色彩。

  18.B 理解“废除服饰分贵贱的冠服制度”是指废除封建等级制度。

  19.C C项拖辫子、说之乎者也不属于满清封建风尚。

  20.C 从题中“鞠躬”、“打恭”等关键词判断。

  21.B 工人离不开钟表,是因为工厂纪律严格、不能迟到早退。

  22.C 识记卢米埃尔兄弟发明电影的时间。

  23.C 从妇女裤装和短裙利于参加劳动角度思考。

  24.答案要点:

  (1)(从婚姻不自由到自由)变化:从遵从父母之命到追求婚姻自由。

  (2)(经济基础变化引起家庭关系变化、应从制度、团体、法律等层面分析社会条件)经济基础:从传统小农经济到近代工商业的发展;家庭关系:从传统纲常伦理(父为子纲)到家庭成员的平等自由。社会条件:社会制度的变革(新中国的成立);社团组织(家庭、妇联)的支持;法律保障(新婚姻法的颁布)。

  (3)(从历史演变和社会规矩角度考察,另外婚姻自由是相对的)视角:历史考察;社会关系考察。认识:随着社会的发展,婚姻当事人越来越自由,但处于社会关系中的人,婚姻自由总是相对的。

  25.答案要点:

  (3)(从经济基础和阶级差别分析根源;从“福利国家”政策的目的看作用、用辩证观点分析条件和难题)历史根源:工业革命的发展;贫富差距加大,劳动者要求改善劳动和生活条件(3分)。历史作用:缓和社会矛盾(2分)。主客观条件:资本主义国家汲取历史教训;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4分)。难题:人民过于依赖福利制度,国家财政不堪重负(2分)。

  (4)(有理有据,即可给分,答案灵活)主张(1分);用史实论证(2分)。

  五.新题预测

  01.一位历史研究者想要编写《昭君出塞》一书,涉及长安民俗生活的情景,他可以利用的素材是 A

  A.吃葡萄、喝肉羹 B.盖棉被、穿绸衣

  C.放鞭炮、听说书 D.抽卷烟、烤甘薯

  02.东汉以来,许多新的词句在社会上的使用日益频繁。如:报应、造孽、来生、浮屠等。这反映了 A

  A.佛教日渐流行 B.道教传播广泛

  C.“仁”的思想影响越来越深入 D.人民生活越来越困苦

  03.中国古代饮茶之风始于 C

  A.传说中的神农氏时期 B.秦汉时期

  C.魏晋南北朝 D.隋唐时期

  04.《柳南续笔》载“今棉之为用,可以御寒,可以生暖,盖老少贵贱无不赖之。其衣被天下后世,为功殆过于蚕桑也”。它反映了 D

  A.棉花在内地的传播 B.松江成为棉纺织中心

  C.绵纺织技术的推广 D.棉布成为民众的主要衣料

  05.曹雪芹在《红楼梦》中细微地描写了贾府的洋货使用。第40、59回,凤姐用以包裹银箸、黛玉用以包裹匙箸的洋巾,宝玉的俄罗斯国出品的雀金裘氅衣。第105回,抄家时没收的洋灰皮、洋呢、哔叽、姑绒、天鹅绒等呢料。材料反映了清朝中期 B

  A.外国商品大量涌入中国 B.官宦人家使用外国奢侈商品

  C.进入中国的商品主要是纺织品 D.外国商品丰富了中国民众的生活

  06.当代著名的人类学家安德森在他的名著《中国食物》里谈到,中国乃至整个东亚很少吃牛肉,而牛肉却是西方饮食文化中必不可少的食物原料。造成这种饮食习惯差异的根本原因是 B

  A.历史传统的不同 B.生产方式的不同

  C.生活习俗的不同 D.宗教信仰的不同

  07.下列哪一历史现象不可能发生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 B

  A.打电话、发电报使远距离联系更加便捷 B.照相机、洗衣机走进了千家万户

  C.远洋轮船和飞机成为更时髦的交通工具 D.发电机、电动机是工业必备设备

  

2010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古今中外社会生活的变迁
08.右图为“上海——吴淞”铁路。1876年由怡和洋行承建,该铁路于1877年被中国政府购得后捣毁。对这一现象的分析正确的是 D

  A.洋务派主张利用西方先进技术来维护清朝的统治

  B.民族工业受到外国资本主义和封建势力双重压迫

  C.清政府推行“铁路国有”政策,维护中国铁路路权

  D.清统治者思想愚昧保守,不能顺应世界发展潮流

  09.鲁迅说:“因为多年受着侵略,就和这‘洋气’为仇,更进一步,则故意和这‘洋气’反一调:他们活动,我偏静坐;他们讲科学,我偏扶乩;他们穿短衣,我偏穿长衫;他们重卫生,我偏吃苍蝇;他们健康,我偏生病……”他描述的现象出现在 C

  

2010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古今中外社会生活的变迁
A.太平天国运动中 B. 辛亥革命中

  C. 义和团运动中 D. 新文化运动中

  10.右图是1907年秋瑾在上海创办的妇女杂志。该杂志设有论说、演坛、译编、传记、小说、文苑、新闻和调查等栏目。该杂志大量发行对人们的影响有 B

  ①开阔视野 ②关注国事 ③减少文盲 ④传播新知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11.客家民居是中国四大民居建筑之一,是研究民族、民俗、社会人文历史和中国传统文化的“活化石”。以下是建于明清至民国时期的几种客家民居,从中可得出的历史信息是 C

  

2010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古今中外社会生活的变迁
2010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古今中外社会生活的变迁
2010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古今中外社会生活的变迁
①聚族而居 ②小农经济的基地 ③有一定的防御功能④近代受到西学东渐的影响

  

2010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古今中外社会生活的变迁

  客家嗣龙屋 客家椭圆楼 城堡闸楼 东西合鉴式围楼

  A. ①③④ B. ①②④ C. ①②③④ D. ①②③

  12.1993年,号称“中国第一票”、“第二货币”的粮票终于完成其长达38年的历史使命,退出历史舞台。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C

  A.粮票在中国长期实行是中国长期实行计划经济,物资供应相对匮乏下的产物

  B.取消粮票是建立在改革开放以来粮食产量提高,促进农产品流通的基础上的

  C.粮票的长期实行满足了人民生活的基本需要,从根本上解决了粮食供需矛盾

  D.取消粮食能反映出中国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型的重大变革

  13.“60年代看天上(太阳),70年代看墙上(挂钟),80年代在手上(手表),90年代在腰上(手机)”。这是对20世纪我国老百姓看时间方式的生动写照。这反应了 B

  ①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②科技进步是生活质量提高的前提

  ③科技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 ④我国的科技已处于世界前列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14.有一位旅行者,早晨5点钟从新加坡机场打电话给北京家人,要求给他准备午餐。此事说明世界变小了。下列选项中,使世界变得越来越小的因素有 A

  ①汽车、飞机的创制 ②电话、电报的发明

  ③互联网的诞生 ④新航路开辟 ⑤电冰箱、洗衣机、避雷针诞生

  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④⑤ C. ①②④⑤ D. ①③④⑤

  15.电视具有覆盖厨广,时效性和现场感强的特点。下面情景不可能出现在电视上的是 B

  ①直播贝多芬演奏英雄交响曲场面 ②播放毕加索美术作品现场拍卖会新闻

  ③访问电影的发明人卢米埃尔兄弟 ④放映改编自拜论《唐璜》的电影作品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16.下列哪一个事件最有可能通过电视为民众所了解? B

  A.俄国沙皇政权被推翻 B.总统候选人尼克松和肯尼迪进行政策辩论

  C.贝多芬的音乐演奏会 D.莱特兄弟发明的飞机进行试飞

  17.“社会史”是人类全部历史的浓缩,伴随着新课程的实施,社会史范式也逐渐进入了高考命题人的视野。请回答下列有关中国近代社会史的几个问题:

  (1)下列三幅图片是重庆市游自国先生家族先人的老照片,深刻地反映了民国初期人们生活所发生的变化。据下图指出其变化及成因。(7分)

  

2010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古今中外社会生活的变迁

  穿着改良旗袍的五位婆婆 不再缠足的姑姑 刚剪掉辫子的四位爷爷

  (2)新中国成立以来,女性的服饰也经历了这样的变化过程:

  

2010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古今中外社会生活的变迁

  20世纪50年代女性最时尚、单调的列宁装 20世纪80年代末陕西韩城党家村姑娘们展示的时尚服装

  请回答:有人说“流行的服饰是社会发展、变化状况的一个缩影”,请你结合上述两幅图片阐述这个说法。(5分)

  参考答案:

  (1)变化(分两个层次赋分):第一层次:民国初期人们的服饰、生活风俗发生了巨大的变化(2分,若答具体表现“穿旗袍”“剪辫子”“禁缠足”等亦可。)第二层次:民众观念发生了变化、中西合璧(或中西文化开始冲突碰撞)、妇女地位得到改善等(3分)。

  原因:辛亥革命带来了社会风气的进步,西方思想文化传入的影响,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等(任2点,2分)。

  (2)20世纪50年代流行列宁装,反映了当时中苏关系的亲密(或: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定);生活水平低;高度集中的社会体制导致了服装的单调(任2点,2分)。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1分),人民生活富足(1分),审美观念提高导致了服饰的多样化(1分)。

  18.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今则万国交通,一切趋于尚同,而吾以一国衣服独异,则情意不亲,邦交不结矣。且物资修明,尤尚机器,辫发长重,行动则摇,误缠机器,可以立死。今为机器之世,多机器则强,少机器则弱,辫发与机器不相容也。且兵争之世,执戈跨马,辫尤不便,其势不能不去之。欧美还数十年前,人皆结发也,至数十年,机器日新,兵事日精,乃尽剪之,今既举国皆兵,断发之俗,万国同民风也,且垂辫既污衣,而篱发增多垢,衣污则观瞻不美。沐难则卫生非宜,梳刮则废时甚多,若在外国,为外人指笑,儿童牵弄,既缘国弱,天遭戏侮,斥为豚尾,去之无损。

  ——康有为《请断发易服改元折》

  材料二 我们剪辫的最后目的,应该大家联合起来等到全体的中国人都可以剪辫子时才把辫剪掉。若是一个一个地把发辫剪下,是不相宜的。这种愚昧的风俗,是满洲人强迫我们做成的,必须等全体的中国人决心把它剪掉,或者至少要有一个大多数,使全世界都知道才行。并且这种发辫不过是中国所受许多侮辱中一种,我们应该立刻地把许多侮辱去掉的。

  ——《孙中山年谱长册》(上册)

  请回答:

  (1)请概括材料一康有为主张“断发”的理由(不得摘抄原文)(6分)

  (2)孙中山为什么主张“剪辫”? (3分)

  (3)试分析康有为与孙中山主张的相同点。(4分)

  参考答案:

  (1)不利于中外友好交往;无法从事机器化生产;不利于行军作战;欧美各国都随机器工业的开展和战争的需要剪发而富强;既不美观又不卫生;有损民族尊严和国家形象。(每点1分,共6分)

  (2)是推翻清朝统治的民主革命的需要和象征,也是摆脱中华民族耻辱,振兴中华的爱国主义的需要和表现。(3分)

  (3)都把剪辫这一陋俗置于强国富民、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尊心,振兴中华的政治高度来认识,而非泛泛地移风易俗。(4分)

上一页  1 2 3 
  相关推荐:高考解题能力大突破:历史比较类问答题模板
       高考解题能力大突破:历史审题思路与答题法
       历年高考各学科常考基础题大全(历史卷)
文章搜索
万题库小程序
万题库小程序
·章节视频 ·章节练习
·免费真题 ·模考试题
微信扫码,立即获取!
扫码免费使用
国家 北京 天津 上海 重庆
河北 山西 辽宁 吉林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宁夏 青海 新疆
黑龙江 内蒙古 更多
高考栏目导航
版权声明:如果高考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800@exam8.com,我们将会及时处理。如转载本高考网内容,请注明出处。
免费复习资料
最新高考资讯
文章责编:宋晓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