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0题
科学精神
提高国民的科学素质的关键在于加强公众对科学的理解,公众理解科学,包括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对科学活动的理解,对科学与社会关系的理解,其核心是对科学精神的理解。把科学精神注入民族文化是当代科普工作者的神圣使命。
表面上看,科学精神难以像科学知识那样容易普及。的确,能够把归纳出来的科学精神分成条目背下来,并不等于已经具备了科学精神,而恰恰是违背科学精神的。科学精神只能通过科学活动来体现。弘扬科学精神与全面促进公众对科学的理解是统一的。
一般情况下,人们常常把科学与技术联系起来,这使得人们更多地从实用的角度理解科学,认为科学的意义只在于孕育新的技术,从而忽略了科学的文化意义和精神价值。这是对科学的误解。
同样,我们也把科普理解为具体的科学知识的普及,而较少谈及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有些人认为,掌握了科学知识就会获得科学的方法,也就具备了科学的精神。然而,掌握了具体的科学知识并不意味着能够运用科学方法,更不等同于具有了科学精神。甚至有些科学家也没有科学精神。科学家可能是本专业的专家,但是对于科学活动的整体,对于科学与社会的关系,未必了解。因此,全面提高公众的科学素质,也包括科学家的科学素质,这个命题并不矛盾。许多高级科学技术专家并不能识别伪科学,就是科学素质不高的表现。也有些科学家,比如纳粹的毒气专家,他们的专业能力也许是一流的,但是他们的所作所为却是科学精神所不容的。
科学知识的普及不仅不能等同于科学精神的传播,相反,不恰当的科学普及反而会损害科学精神,使公众加深对科学的误解。比如传统科普常常把科学神化,盲目认为科学技术所导致的社会后果必然是好的,对科学技术所产生的负面效应避而不谈,或者把它当作偶然的技术上的失误。科学精神的一个重要部分是怀疑精神,科学本身也可以是怀疑的对象。科学知识之所以值得信赖,并不是因为它是绝对真理,而是因为它是每个人都可以亲自验证的。对科学本身提出质疑正是科学自身的要求。只有正视科学所带来的种种负面效应,才能更好地用科学建设人类的未来。
7、对文章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这里所说的“科学”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作为对二者总结的哲学。
B、科学素质的高低取决于科学知识的多少和理解的深浅。
C、这里所说的“国民”就是指“公众”,他们是相对于“科学家”而言的人民大众。
D、“提高国民的科学素质”就是要让公众理解科学,树立科学精神。
8、对“科学精神”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科学精神与科学知识存在着难与易的关系,树立科学精神是科学学习的最高要求。
B、科学精神不能用归纳的方法分成若干条目,它体现在科学知识和科学普及之中。
C、科学精神是指掌握了科学知识并能够运用科学方法。
D、科学精神中包含着社会正义和良知,纳粹毒气专家不具备科学精神。
9、下列理解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
A、把科学和技术联系起来,就是人们所说的科技,它缩小了科学的内涵和意义。
B、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相互沟通,相互依存。
C、科学愈发达,带来的负面效应也就愈多。
D、科学普及不仅不能等同于科学精神的传播,而且还会损害科学精神。
10、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
A、任何人,包括高级科学技术专家都必须不断提高科学素质,树立科学精神。
B、一段时期伪科学流行,要识别伪科学,就要努力学习和掌握真正的科学知识。
C、科学家的专业能力与科学精神可能存在矛盾,今后必须打破学科界限,淡化专业分工。
D、现代科学普及应在传统科学普及的基础上,进一步把弘扬科学精神作为科普工作的核心任务。
相关推荐:全国2009年高考满分作文精选汇总2010年高考作文备考:高考零分作文汇总
2010考生参考:最新精编高考作文万能开头50例
·2017年高考历史一轮测试单元练习题及答案(13) (2017-1-17 14:38:48)
·2017年高考历史一轮测试单元练习题及答案(12) (2017-1-17 14:38:48)
·2017年高考语文复习强化训练试题及答案(14) (2017-1-17 14:38:48)
·2017年高考语文复习强化训练试题及答案(13) (2017-1-17 14:38:48)
·2017年高考语文复习强化训练试题及答案(12) (2017-1-17 14:38:48)
·免费真题 ·模考试题
2022年上海高考作文题目已公布
2022年湖南高考地理答案已公布
2022年湖南高考生物答案已公布
2022年广东高考地理试题答案已公布
2022年湖南高考生物真题已公布
2022年广东高考真题及答案汇总
2022年浙江高考真题及答案汇总
2022年广东高考生物真题及答案已公布(完整版)
2022年浙江高考政治真题及答案已公布(完整版)
国家 |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重庆 |
河北 | 山西 | 辽宁 | 吉林 | 江苏 |
浙江 | 安徽 | 福建 | 江西 | 山东 |
河南 | 湖北 | 湖南 | 广东 | 广西 |
海南 | 四川 | 贵州 | 云南 | 西藏 |
陕西 | 甘肃 | 宁夏 | 青海 | 新疆 |
黑龙江 | 内蒙古 | 更多 |